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1,(21):6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国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民政部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社区减灾机制、应急预案、减灾基础设施、减灾宣传教育和居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1,(11):63-6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国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民政部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社区减灾机制、应急预案、减灾基础设施、减灾宣传教育和居民减灾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树生 《中国民政》2014,(6):48-48,50
<正>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结合实际,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十二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坚持"预防为主、防救并重"的思路,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具有沙市特色的"三个三"社区减灾工作模式,成功创建了11个市级、7个省级、7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借鉴。一、健全三支队伍依托社会力量抓减灾一是以社区居民楼栋为单位,依托"一长三员"队伍抓减灾。沙市区在开展  相似文献   

4.
正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加强对各地创建工作的分类指导,河北省减灾委员会参照《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和《河北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广泛征求各设区市减灾委员会和省直相关涉灾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河北省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并于4月2日下发各市县减灾委员会执行。该标准在"灾害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政策的最终落实环节,社区层面的执行状况对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社区执行政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社区主任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厘清社区主任在社区综合减灾中的角色与定位,对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相关内容,从职责、任务和方法三个方面来回答"我是谁""我要做什么"和"我要怎样做"等三个社区主任通常面临的问题,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区主任在社区综合减灾中的角色与定位。  相似文献   

6.
正自2008年民政部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江西省各地结合社区实际,通过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同时,江西省以社区防灾减灾项目为有利契机,积极加强与民政部的项目对接,加强与国际性公益组织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科学化、项目化社区综合减灾体系。目前,江西省成功创建了18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235  相似文献   

7.
为落实《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按照湖北省民政厅和宜昌市民政局的工作部署,根据《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要求,夷陵区民政局在龙泉镇雷家畈村、小溪塔街道冯家湾社区开展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试点建设,并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为夷陵区城市、乡村建设减灾示范社区探索成功经验,并于2010年4月区减灾委下发了《夷陵区推进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全面部署了夷陵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3,(13):30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能优势,以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社区创建、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工作机制,提高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各级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用于宣传、培训、演练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目前,淮安市共有13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19个社区被授予"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相似文献   

10.
正近些年来,陕西省按照"立足高远抓谋划、把准脉搏强指导、突出特色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要求,不断完善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科学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有效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合理配备救灾装备设施,广泛动员社区群众参与减灾活动,创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示范社区,极大提升了社区综合减灾事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目前,全省已创建了22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30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把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宝鸡市减灾委办公室和宝鸡市社区建设指导中心于2009年12月上旬在宝鸡市联合举办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讲习培训班。通过面授和函授相结合的灵活方式,组织全市各级防灾减灾和社  相似文献   

12.
资讯     
《中国减灾》2015,(7):61
<正>江苏镇江:举办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培训班3月6日,江苏省镇江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镇江市民政局举办了一期"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培训班,旨在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增强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上海市发挥民政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优势,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有力抓手,积极开展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一是注重"减灾"目标,强调"三个转变"。创建工作始终坚持以发挥能优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省成都市社区综合减灾服务标准试点是我国防灾减灾领域首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锦江区莲新街道作为该项目试点单位之一,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积极组织试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在完善社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促进社区安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推出了社区综合减灾的"莲新品牌"。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南平市近年来紧紧围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城乡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从2008年开始,在所辖10个县(市、区)的23个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截至目前,13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力提升了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各地都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南平市民政局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民政系统全年绩效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充分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牛山街道通过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社区,调动居民参与综合减灾工作的积极性,探索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物业公司、辖区单位、小区业主"共建共联、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通过每月告示日、志愿者走访慰问等形式,不断提升居民自救互助意识。街道中的徐海社区和北辰社区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荣誉称号。2015年以来,牛山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规模越来越向巨灾演变并呈现出多发和向传统地区蔓延的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此高度关注。社区能力是应对各种灾害的关键,重视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减灾方法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笔者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当前国外普遍采用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CBDRM,Community-basedDisasterRiskManagement)"模式的主要内容与指标、模式特色,并与我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理合务镇林寨社区、临邑镇国寨社区分别被民政部、山东省民政厅命名为2014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山东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近年来,临邑县通过健全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制度、加大投入配备防灾减灾设施、建立社区救灾抢险应急队伍等措施不断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同时,临邑县还通过定期向社区居民  相似文献   

19.
<正>嘉业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房片区——岱善润福城西南部,区域面积近16.5万平方米。在社区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社区"两委"及辖区居民通过不懈努力创造了一系列优异成绩,获得了多项殊荣。同时,社区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努力提升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居民构建平安家园。  相似文献   

20.
正江西省樟树市有城区社区26个,农村社区24个。自2011年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评活动以来,共有5个社区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5个社区荣获"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广大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在领导重视、组织有力、部门联动高效的前提下,该市的具体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