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个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2.
陈芊潼 《党建》2013,(4):52-52
北京卫视《身边》栏目清晰定位于“走转改”,卫视中心要求《身边》栏目以更自觉的媒体责任和更敏锐的观察视角,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热点和民生焦点。 医改就是我们持续观察、追踪、酝酿的深度报道话题之一,为此,我们在北京协和医院蹲守了十天十夜,以求深入挖掘医疗战线不为人知的鲜活故事,生动展现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客观纪录中国医患关系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3.
王雪梅  刘志筠 《奋斗》2005,(5):54-54
现实生活中,一些新闻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背景。尤其是灾难的发生也常常暴露出一些平时不被入注意的问题。如果新闻报道止步于受灾现场情景的简单记述和对死难者家属悲痛欲绝画面的捕捉。那么就很难满足读者的需要。因为人们不但要了解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灾难因何而发生?今后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这就需要媒体能及时做出调整。从最初的消息报道转向深入报道,  相似文献   

4.
一、努力把握好部门的职能定位作为部门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一把手"必须始终明确本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它在工作全局中扮演什么角色,上级领导最希望它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就是对部门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自觉。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真正做好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人物典型宣传,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的深入报道。可以说,人物典型宣传就是对时代精神、发展潮流的集中反映、生动展示和有力弘扬。抓好人物典型宣传,对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各项工作,提高地方党报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深度报道在我国早已有之,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报道品种,受到媒体的重视和读者的关注,还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新现象。深度报道的迅速发展,对新闻工作者既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又是一个严肃的挑战。面对诱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今年7月1日起扩版,优化内容强调做“有时效的深度报道”和“有专题研究的深度报道”。无独有偶,美国的《新闻周刊》不久前也声称,以后将在有独立观点、发人深省的原创性报道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减少“一目了然新闻”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景与特写这两种报道方法的特点和优势,说明它们在深度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全景式的报道向受众展示一幅完整、连贯、富有层次的画面;特写能让受众见微知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相似文献   

9.
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中共朔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梅金山我们紧密联系朔州的实际,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没有思想认识的高度,就没有工作的深度;没有理解的透彻深刻,就没有执行的应用自如。基于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0.
工业经济报道是城市地市报纸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热点、难点之一。在新闻界,多年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工业经济报道如何让受众乐于接受。对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对许多纸质媒体来说,工业经济报道似乎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11.
党课,顾名思义首先是一堂课,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党员在思想认识上"解惑",在指导实践上"解渴"。什么样的党课吸引人,什么样的党课最受党员欢迎?我以为,一堂好的党课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和感人的温度,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让党课不再是大家眼中"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乏味枯燥"的刻板印象。讲党课要鞭辟入里、提神醒脑,让党员在思想认识上"解惑"。党课要突出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员思想教育等等。一堂高质量的党课就是一个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解疑释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趋势的报道方式,是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它着重回答新闻Wht(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以揭示新闻的意义。深度报道将新闻的“新”与深度的“深”结合起来,既鲜活又厚重,自上个世纪80年代由西方  相似文献   

13.
电视评论节目是运用电视手段,以声画一体的电视语言对新近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进行分析和述评的节目。因此,电视评论是一种报道和评论的有机结合,以记者采访调查的方式用电视语言、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一个故事,承载着一定深度的思想,体现了电视本身特有的优势,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的一个品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同于消息、特写等新闻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的写作代表一个记者乃至一张报纸的品位与实力。因此,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比如有的媒体称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核心报道"等等,不一而足。一篇优质的深度报道,首先应确定选题,选准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为与不为     
为与不为,是互为相反的命题。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们从小就受到家庭、学校的教育,礼仪廉耻这些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从小就根植于人们的大脑,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就能意识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相似文献   

16.
王长江 《当代贵州》2011,(30):62-62
看到一帧党建图片报道,上面赫然标示“部门理念进党校座谈会”,感觉十分怪异。思来想去,不得要领。又翻了一下该杂志,也没有找到有关内容,反倒勾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我在琢磨:这个“部门”是什么?“部门理念”又是什么样的理念?部门理念进党校,对党校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从媒体的角度讲,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业务的重点和难点;从受众的角度讲,突发事件报道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面对突发事件,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也就是说,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报点”到底在那里?应该让社会关注什么?又给受众提供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阵地不断被新媒体蚕食,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的安身立命之本仍然是做好新闻的内容,放大和加强文字适宜深度传播的优势,提高深度报道的品质可谓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尚迅 《新湘评论》2005,(9):55-56
什么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什么警察鸣八枪镇住百人群殴,什么李雪健病逝,什么交通银行行长携款潜逃……所有这些都是凭空杜撰的虚假报道——  相似文献   

20.
王芳 《共产党人》2007,(23):42-43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新闻策划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它的产生改变了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了报道质量,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践证明,新闻策划越来越成为党报、党刊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特征,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党报党刊办出特色、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为党报党刊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和舆论引导职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