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技术大肆传播,妄图否定和推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颠覆我国的人民政权,这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将课程内容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国理论、制度、道路、文化自信对应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3.
历史虚无主义在近年主要表现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歪曲和否定,严重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其历史本体论是唯心史观,历史方法论是形而上学,历史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历史价值论是抽象人性论。历史虚无主义无中生有、伪造历史,随意推测、臆断历史,罔顾史实、歪曲历史,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历史,从哲学根源上讲就在于其与唯物史观相悖而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价值论的有机统一,是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从其理论根源着手,以唯物史观作为根本的批判武器,深刻揭露其虚假本质,认清其本真面目,消除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而其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开设有其自身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新特点,这些都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有新的改革,以求圆满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5.
6.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人在西方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鼓噪下,攻击乃至否定中国历史,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而是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改革开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形成,进而企图颠覆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提出历史应该重写等否定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辉煌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翻版,对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其展开严肃而认真的批判,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学术上明确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历史功绩,揭穿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用所谓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虚假的普世价值来攻击中国政府的种种图谋,捍卫中国政府和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更是学术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记忆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留存,记忆是自我与社会的根基,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附着与攻击之地。历史虚无主义沿着“什么记忆、如何记忆、谁的记忆”的逻辑进路,以历史记忆为“虚无”基础,借助历史记忆在时间、主体、性质层面的二重性实现在历史中的出场;以媒介记忆为途径,利用媒介记忆的建构功能进行记忆重置、赋魅、推送完成对历史的再生产;以个体记忆为指向,在个体记忆“客观化”中形塑主观的历史,在个体记忆具象化中生成抽象的历史,在个体记忆感性化中瓦解理性的历史,以达到虚无历史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绝非简单的重复,二者在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上的差异,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明确这种差异,并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二者的衔接,从而达到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树立科学社会价值观念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性意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论断主要从表现形态与内在方法两方面展开。从表现形态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虚无化命题主要为革命阴谋观、告别革命观以及枭雄革命观。从内在方法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构建虚无化论断的三种方法表现为历史的时空错置、历史的主观移情以及历史的断章取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基础与特征。重新思考与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在于从实践的高度上出发,在根本上分析与辨清历史虚无主义论断的深层结构,准确清晰地把握与认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科学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宣传党的政策、纲领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光荣使命。从当前《纲要》课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入手,深入探讨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深入探讨教学设计中"导"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门课属于历史学科,更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开设它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了解这门课的性质和功能,教学中才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它的目的和功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人们坚持中国道路的重要前提,是深化中国理论的重要资源,是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制度优势深刻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的深刻系统把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是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中国制度与人类社会其他制度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中国制度不是自然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逻辑。中国制度优势也不是天然存在的,正是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形成的历史逻辑中逐步得到体现的。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力是制度优势的表现形式,而制度优势的评价标准只能是实践,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一再证实了中国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3.
陈其泰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1):99-106
认真辨析和总结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成就,不仅关系到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道路,澄清人们存在的严重误解,而且关系到认清当前史学发展的方向。本文试从通史、断代史、专史研究的成就,对重大历史问题认识的推进,整理出版大型历史文献的巨大成绩,学科建设取得的显著进展等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曾广受抨击。但是,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人才选拔方法,它体现了公开、平等、择优录用的原则,对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在中国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米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5):105-108
由于观念以及历史的原因,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妇女史的研究长期处于低谷,但伴随着19世纪末西学东渐思潮以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冲击,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内分别产生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和问题意识。而这些研究范式和问题意识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历史中的女性,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进程,从而带动我们重新理解这个不仅仅属于男性,同时也属于女性的共同世界。 相似文献
16.
刘东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83-86
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是伟大和崇高的。无论是从舆论上声援祖国抗战和捐资捐物支援祖国抗战,还是用热血和生命献身祖国抗战事业,无数的海外华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政府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诺斯"国家悖论"所揭示的两难困境告诫我们在充分利用政府作用的同时,必须对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和政府失责的负面影响加以防范.我国已建立了初级市场经济并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法治,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法治的确立.而法治下的政府应该是一个责任政府,我国要顺利实现市场经济的现代转型,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效保护产权,就要建立责任政府.法治是责任政府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责任政府是法治理念在公共行政领域的体现.责任政府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必须确立的政治基础.责任政府需要一系列制度构架确保政府对人民责任关系的确立.责任政府制度构架的基本方面包括:政府责任规范体制、政府责任履行的评价制度和政府责任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重温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姚斯及其学术思想,用成语“一波三折”简要地概括其学术思想及发展,同时发掘出他作为文学史家受到忽视的事实,以此对20世纪80年代绵延至今的“重写文学史”讨论做出反思,并提出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若干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9.
高增霞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6):104-107
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汉语国际化的速度和规模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显现出来的。汉语国际化既是一个客观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一个自觉的国际推广过程,这两个进程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Critical Horizons》2013,14(1):227-258
AbstractTheodor Adorno's concept of ‘natural history’ [Naturgeschichte] was central for a number of Adorno's theoretical projects, but remains elusive. In this essay, analys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concept of natural history, distinguishing amongst (a) a reflection on the normative and methodological bases of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nd critical social science; (b) a conception of critical memory oriented towar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memory of historical suffering; and (c) the notion of ‘mindfulness of nature in the subject’ provocatively asserted in Max Horkheimer and Adorno's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These strands are united by the notion of transience and goal of developing a critical theory sensitive to the transient in history. The essay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some implications of an expanded concept of natural history for issues in the discourse theory of Jürgen Haberma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