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试论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徐远申朱嘉的哲学是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禅宗、华严宗的学说,广泛“综罗”了孔汲、董仲舒、王弼、李翱、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唯心主义先行者的材料,容纳了张载等唯物主义者的部分观点,从而构成了一个集大...  相似文献   

2.
杨敏 《学理论》2010,(17):157-158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源头。而对十五国风中的男女之诗,异说颇多,其中影响最大,也颇受人非议者,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的"淫诗"说。清代,实证考据派和思辨派的兴盛,朱熹的"淫诗"说开始受到广泛质疑。  相似文献   

3.
舒湮 《瞭望》1988,(48)
近年来,学术界有人给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辩护,说这个论点的提出是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论者引据朱熹对宋孝宗大谈“存理灭欲”,触犯天颜以致罢官,证明理欲之说首先在制止皇帝的纵  相似文献   

4.
赵运锋  云剑 《理论探索》2007,(3):151-154
现代刑事法律思想与制度中的罪刑均衡原则、刑事判例制度、教育刑论和刑法谦抑性说,与我国儒家文化中的法律思想有诸多暗合之处。这主要体现为孔子、荀子的刑罚适中思想与现代罪刑均衡原则的不谋而合,朱熹的“德礼政刑”思想与现代法律教育刑论的相通性,孔子“不为刑辟”思想与现代刑事判例制度的一致性,朱熹罪疑惟轻思想与现代刑法谦抑性说的内在关联,等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7)
朱熹基于其会同蜀、洛,兼容释、道诸学而成的理学体系,产生了理学书论下的书法伦理思想。这既源于朱熹对程颢、程颐书法伦理思想的继承,也源于朱熹对宋代盛行一时之苏轼"尚意书风"所追求"奇""险"的深入批判。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核心是"中和"与"守常",这既包容了朱熹早年书法伦理"拟古尚法"的内涵,也体现着其晚年书法造诣日臻纯熟之下,关于书法伦理"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之进一步嬗变。同时,朱熹从"拟古尚法"到"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之书法伦理嬗变过程,也在此后历代产生了诸多歪曲及误读。  相似文献   

6.
高晓梦 《学理论》2014,(3):53-54
"格物致知"作为"三纲八目"中的重要概念,源出于《大学》。二程训"格"为"至",程颐认为心物在格的过程中深融为一,而在程颐看来,格致不外乎"穷理"而已。朱熹和王阳明也将《大学》纳入自己的理学和心学的体系,并对格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比较三者对"格物致知"的阐述来揭示其在思想理论基础、所格之物与知的对象、格致方法、格致目的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7.
朱熹在武夷山讲学时,迷恋上了小寡妇胡丽娘.他们二位相恋的过程,可谓不打不相识.朱熹讲学,内容无非是三纲五常那一套,而胡丽娘是来踢馆的. 胡丽娘年轻貌美,早早守寡,她想再嫁,可是族人不准,强烈要求她守节.原因就是朱熹的学说.于是胡丽娘脑子一热,想单挑朱熹的三纲五常.等把这套害人的玩意儿打垮,自己没有了理论上的束缚,自然可以再嫁.抱着这样的目的,胡丽娘来到了武夷山.  相似文献   

8.
文欢 《各界》2009,(11)
先讲个小故事,这是明代冯梦龙记载的,真实性不可考证,就当个引子吧. 说朱熹有个学生姓廖,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自己去觐见皇帝,门口小太监拦住,说你先把名片拿出来啊,他往怀里一掏,还真翻出来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宣教郎廖某",他一惊可就醒了.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7)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里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思想。通过朱熹所处的时代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家庭伦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接着对他家庭伦理思想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包括父慈子孝、夫和妇柔、兄友弟恭,并发现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朱熹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他所构建的朱子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正统学说。其中,朱熹针对南宋时期出现的腐败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规避腐败和推进廉政建设的方法与措施,有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朱子所提出的洁身  相似文献   

11.
在张立文先生的致思之路上,不仅有着对中国哲学史及其研究方法的系统论述,还有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语境的哲学理论的建构。细而言之,从最早关于周易、朱熹思想的研究,到新近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系统阐述;从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的归纳演绎,到传统学、新人学的步步推进,最终到和合学的融通开创。可以说,张立文先生的研究历程,正是从"史"到"学"的演进,是对中国哲学进路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2.
朱熹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全祖望评价他的思想体系,"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本文并不是着眼于朱熹天理论、人性论、欲望论等社会思想的论述,而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出发,将南宋社会转型背景与朱熹理学思想建构的过程相结合,并分析其对于个人、宗族、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相似文献   

14.
在朱熹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朱熹的廉政思想首先体现在"诚"这一哲学本体中,其主要内容包括仁民爱物救灾活民、刚直不阿严惩贪官、公私分明廉洁自律、宣明教化敦风化俗这四个方面。他关于存心、持敬、格物三个方面的修养之道也涵括廉政思想生成和强化的基本方式。朱熹的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主要有:要始终保持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之心,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要始终保持修身进德改过迁善的自我革命之心。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子张》中记载了子夏说的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我一直以为其释义是要做好官就得学习,反过来,学习优秀才能做官。后来,相继读到了对这句话中的‘优’字的解释:据《说文解字》介绍,‘优’训解为‘饶’。段玉裁注曰:凡有余皆曰‘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优,有余力也。’如此看来,子夏所说的‘优’并不是‘优秀’的意思,而应该是‘有余力’。因此,子夏的这句话是说为官者在处理公事之余暇应勤于学习,经过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余  相似文献   

16.
三 不论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从哲学史上看,都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即当一个普遍的哲学命题得以充分发展后,它的落脚处必将是一利方法论,即一种观看世界和分析事物的普遍方法,黑格尔曾说"哲学的真正的实现是方法的认识".同样,"理一而分殊"这一命题经张载、程颐和朱熹的发展而上升为一个普遍的形而上学命题后,随后它也就必然经历了一场方法论的意义转换.  相似文献   

17.
县志与治县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清书《吏治悬镜》上载,新官上任要奉行三十二项“莅任初规”,其中第三项为“览志书”。由此可见县志“经世致用”的特殊功能。 韩愈是名人,朱熹也是名人。韩愈过岭南,先借《韶州图经》入界;朱熹下南康任职,无视地方官吏的献媚讨好,先问:“志书可曾带来?”  相似文献   

18.
在江西省婺源县西南群山环抱的官坑村,现在还有朱熹栽的一群杉树,树龄已达八百余岁。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仲晦,江西婺源人,迁寓福建建阳,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春,朱  相似文献   

19.
涂爱荣  王娟 《学理论》2011,(33):1-2
理欲之争是中国伦理思想史和中国德育思想史上由来已久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宋明理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问题。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王守仁等在理欲问题上,更加倾向于二者的对立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成语中,我最喜欢的是“敬业 乐群”这一句。这话出于《礼记·学记》, 属于圣经贤传。朱熹注此句道:“敬业 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 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我以为朱熹的注 解前两字陈义太浅,未中肯綮,后两字的“乐”简直是注错了的。“乐”,应是《论语》“乐山”、“乐水”的“乐”字之义,朱注音义都不对头,正义应该是将自己的精神融合在对象之中。 但这回想讲的是我更为叹赏的“敬业”。“敬业”不单是朱熹所解释的“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而已,更是说明对致力的事业应持有虔敬的情操,一种诚惶、诚恐、唯恐亵渎它的心情。除了别的条件以外,是否怀有这种庄严的感情,是艺术家成败高低之所由分,也是真正的艺术家和不够格的艺术家之所由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