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运武 《工会论坛》2003,9(4):56-57
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对激励劳动者积极性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包括对劳动力要素的分配、对资本要素的分配、对技术要素的分配和对经营管理要素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改革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为什么要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及如何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木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人们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 ,从而把其当作进行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同时 ,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其他分配形式。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党的十六大提出生产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理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并按“贡献”参与分配。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现实依据是 :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应统一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中。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要素内部竞争与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使劳动与其它生产要素都通过市场途径参与分配 ,以交换价格为初次分配的实现形式。同时 ,分配还要受到政府的宏观调节 ,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剥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这就涉及一个深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什么?非劳动收入是否等于剥削收入?应当说,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是它们各自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剥削是对他人生产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因此,以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是剥削。  相似文献   

7.
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产权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内容。本文以产权为主线来说明生产要素的不同所有者凭借什么参与收入分配,解决了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改革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新突破。为什么要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及如何实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本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它具有特定的本质内涵;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在这里,其它要素虽然参与了使用价值的创造,但劳动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是以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客观依据的,它不仅与按劳分配是统一的,而且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国民收入分配问题高度关注。贵州作为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不容乐观,问题十分突出。增加贵州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差距,一方面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壮大收入分配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刻。中国改革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却日益严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而,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公正制度,治理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在当前中国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两个主要方面。 2 0 0 0年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0 .4的标准。2 0 0 1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之比已经达到创记录的 2 .90∶1。收入差距及其扩大会带来某些负面后果 ,甚至极大地危害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但是合理的、适度的收入差距往往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应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初次分配领域更加注重公平;积极发展第三次分配。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存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现象,这是由市场机制和非市场因素共同造成的。政府应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税收调节机制与社会保障体系,使收入分配机制起到同时促进效率和公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客观要素本身不创造财富和价值 ,但它们能促进价值的创造 ,对财富和价值的创造有贡献。在以往社会参与收益分配的依据不是其贡献 ,而是其所有制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客观要素参与分配除了依据其所有制关系之外 ,还要依据其贡献 ,要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核心问题是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就要求推进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财产性收入"大众化。就是拥有财产性收入不再只是少数有钱人能享用的专利,而是广大劳动者都可以参与分享。主要方式有:推行"职工持股计划",让广大小额股份持有者有股权的红利收益和股份升值收益;鼓励企业发行小额股票;让社保基金积极稳妥地进入资本市场,让全国城乡居民都能共享社保基金提供的"财产性收入"。同时,应积极探索用"土地使用权入股"获取"财产性收入"的补偿办法,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让农民、农民工、拆迁户也能享有一份"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8.
任荣 《理论前沿》2006,482(17):39-40
第三次收入分配是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的重要手段、增加社会群体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推动社会道德和谐的重要力量。在现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道德体系,完善相关的制度和加大媒体的导向作用来促进第三次收入分配,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行业领域收入分配不合理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程。通过收入分配格局、垄断经营、宏观调控、灰色收入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原因。解决行业领域收入差距就要采取引进竞争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的收入分配改革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影响收入分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增长或发展 ;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 ;经济政策变化。值得严重关注的是体制变迁中的无序因素以及原有体制中的“政策惯性”的消极影响。改善收入分配应深化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转型期的无序状态 ;积极发挥政府的税收和转移支付功能 ;改进宏观经济政策 ,促进结构转换 ,鼓励中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从而逐步构建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