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是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贯彻这一精神,就要努力实现全国“四五”普法规划提出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即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由注重行政手段向注重法治手段转变,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普法工作如何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罗宁 《法制与社会》2011,(13):242-242
中华浩瀚五千年的文明史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以其深刻独到的见解,别具一格的篇章体例向我们展现了自汉至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封建法律的演变,是一部关于传统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史的重要着作。可以说,法律和社会的发展脚步是一致的。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中国法律史,便是一部中国社会史!  相似文献   

3.
法律教育的统一并非简单的学历层次的统一。而是一种内涵的统一。即必须遵循实现法律职业同质化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共同标准和尺度.但不同类型的法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上应有科学合理的分工。高职法学教育以培养法律辅助人才为目标,其专科学历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法治化水平与全民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基本相适应,且有较广泛的市场需求,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期存在。高职法学教育不应强求学历层次的盲目攀高,而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范化办学.以适应法治化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相似文献   

4.
段雪莲 《法制与社会》2011,(6):187-188,196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全民的法律意识。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不起作用甚至形同虚设。因此,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本文指出要使全民都知法、守法并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实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汪修勇 《江淮法治》2010,(17):22-22
本刊讯2006年开始,蒙城县的部分民众每年都会与当地法律服务所签订一份无偿全民法律顾问合同,陆续免费享受到家门口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香港下半年在政治、法律、社会民生和经济上都发生了不少对社会有影响而又被广泛关注的事件,现在此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7.
一、深化对法律中介重要地位的认识70年代末,以律师、公证为主体的法律中介机构在我国得以恢复。20年来,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法律中介业得到迅速发展。其标志不仅在于律师、公证的队伍有了较大规模,而且更体现于法律中介机构的业务内容不断丰富,活动领域逐步扩大,对政治、经济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加深。迄至现今,法律中介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或缺、更不容忽视的新兴社会职业。可以肯定地说,法律中介业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其影响已超出了某一社会职业创设的一般意义。我认为,对法律中介业前述现象的认识,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十八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9.
普法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的普法从1986年一路走来,先后经历了普及常识、重点教育、观念教育和素质教育等阶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法律文化是内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之中,并在精神和原则上引导或制约它们发展的一般观念和价值体系,是人类追求生活秩序化和社会正义性的本质表达。法律文化的交流是一项严肃、复杂的社会工程,需以理性的精神和不舍的毅力来对待。因此,透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比较中外法律文化类型,关注当下中国法律文化实践,摄取人类关于法与社会不同模式的经验、智慧和理想,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11.
陈珺 《律师世界》2002,(12):10-13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明确地把律师定性为“国家法律工作者”。1993年司法部出台的《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把中国律师界定为“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工作者”。这一定性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得到进一步确认,该法第二条规定:律师是“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律师法明确律师是社会法律工作者,这个定位是正确的。二十余年的律师实践也充分证明,律师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需要,广泛地为社会各阶层、各领域…  相似文献   

12.
阿计 《政府法制》2008,(14):7-9
2008年4月20日,主要媒体披露一条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日前已决定,今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以公开,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对于今年3月才履新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而言,法律草案全公开的“立法新政”无疑是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法人》2009,(9):29-29
京部律师事务所系一九九五年成立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为国内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著名综合法律服务机构。 京都律师事务所(“京都”)由著名律师田文昌教授和一批知名青年律师、学者创立,在十几年的精诚努力中,于法律业务、律师事务所管理和社会活动诸多领域皆有卓越表现,获得业内和社会广泛赞同,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律师事务所”称号。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尺度,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基础,而法律信仰是法律之治的灵魂,塑造全民的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东北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更需要法治的精神意蕴,有了法治也就有发展经济的保障,有了法治意蕴也就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航道。  相似文献   

15.
胡虎林 《中国司法》2004,(10):68-69
一个国家,建立严密完善的法律体系固然重要,而广泛地宣传法律,传播法治理念,使每一个公民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懂法、守法、用法,促进法治国家的建立更为重要。从1986年开始,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决定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工作,19年来,我国已连续实施了近4个五年普法规划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任何一项制度或工作来说,必须具有自身的价值才会被广泛的承认和接受。公证是一项重要的信用法律保障机制.其核心价值在于“信用”二字.公证的本质在于确保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做不到这些.公证制度就失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林发强 《中国司法》2001,(11):35-36
历时15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增强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但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四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把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重中之重,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温和凤 《法制与社会》2010,(14):226-227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发展目标,从法治的视角看,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而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树立可以在全民树立法律信仰过程中起模范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来揭示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在我国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司法》2002,(12):1-1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  相似文献   

20.
李虹 《广东法学》2005,(2):14-20
本文以《无需法律的秩序》为起点,从语义上简单探讨了法律与秩序的关系,认为尽管秩序常常与法律联系在一起,但无须法律的秩序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广泛存在着。同时认为法律可以分为作为内生规范的法律和作为外生规范的法律两类:前者源于历史传统、生活习惯或人们的内心确认,是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后者的形成则常常是非自愿的,因而经常性地意味着恣意和专制。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而言,绝大多数法律是作为外生规范出现的,这要求立法者正视外生规范内化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充分尊重民间习惯,尊重无需法律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