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有为”,以无用做大用,这是道家一贯倡导的人生哲学。庄子在《人间世》中讲述的“栎社树”寓言,就生动展现了这种哲学思想。从人才观视角品味这一寓言,我们仍可从中领悟到益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试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李仁质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他擅于用寓言故事来寄寓表达思想哲理。他的著作《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史记》卷六十三)。庄子认为,通过寓言可以曲折见意,把作者不容于世、不容于时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鑫 《求索》2010,(1):169-171
道家的两部重要著作《庄子》、《列子》中均有以梦为中心的寓言故事。《庄子》之“齐梦觉”论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人生如梦”主题、其梦寓言中对梦情节灵活的设置运用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对于后世小说情节结构及表现形式等多有影响、其主动虚构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小说的虚构意识的发展等;《列子》在继承《庄子》梦论的基础上,其梦寓言体现出小说的初步形态,突出表现在情节、人物、环境俱备、完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以一种“醒-梦-醒”的次序,借助梦之时空浓缩特点点明时空次序的结构方式等,这些手法多被唐代梦小说所继承。  相似文献   

5.
关于《逍遥游》,历来有不同看法。关锋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中“举出了‘绝对自由论’的旗帜”,“转化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内篇译释和批判》下引同)束景南同志一方面同意关锋的观点,说“《逍遥游》集中反映的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又说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庄子在《逍遥游》里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提出了问题,嘎然一笔收住,留下了这个谜,在《人间世》,特别在《大宗师》里才揭出了谜底,”(《哲学研究》1979年11期)不同意关锋“无己”是达到“绝对自由”的方法这一观点。这里涉及到《逍遥游》的主旨,庄子追求什么,如何实现,以及庄子哲学性质等问题,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谨抒管见,就教于大方之家。《逍遥游》重点是论述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阐明庄子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看法,是世界观,实质讲的是认识论。不过庄子不象一般哲学家用抽象的概念和三段论式来说明哲理。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人,象有些先秦哲学家一样,总爱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寓言式地表现深邃的思想。“寓言十九。”《逍遥游》典型地体现了这  相似文献   

6.
黄东花 《求索》2013,(11):168-170
《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是中西寓言的杰出代表,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活哲理,寓言故事中到处充斥着人际意义的表达,与评价理论关注的研究对象不谋而合。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以评价理论为研究构架,尝试对《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文本语料进行对比研究,发掘同一语类的不同语言实现语篇评价功能的资源和运作模式,分析不同语言评价意义的异同和理据,为《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语篇的正确解读提供方向,同时为寓言文本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路径,并进一步验证评价理论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庄子》梦寓言──中国梦文学的开山鼻祖蒋振华中国的梦文学(以文学形式写梦的叙述性作品),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庞大家族里,是常常被人们冷淡和忽略的一个旁系。其实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庄子》之前,许多作品就有关于梦的记载,如《论语》中有“不复梦见周公”的条文...  相似文献   

8.
颜翔林 《求索》2014,(1):4-16
庄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怀疑论特征,开创了中国古典怀疑论哲学与美学的先河。在解构与颠覆既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庄子追求建立“本真的自我”这一理想主体。“本真的自我”包含“智慧的自我”和“审美的自我”这两个主要内涵。相应地,求证自我构成了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逻辑基石之一。与此相关,主体批判成为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知识批判、话语批判、欲望批判等精神结构。庄子怀疑论美学的当下意义主要在于,启迪人意识到主体与知识的有限性,滋养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伦理情怀,克服消费社会带来的功利与欲望之累,为诗性主体的建构提供充满活力的思想资源。然而,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也隐匿某些消极内涵,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社会历史的正当发展。因此,我们在借鉴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的同时,应对其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   

9.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这是《庄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只要有过人的德性,形体上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作为哲学家的庄子,通过对残疾而有美德之人的叙写,主要是破除人们对外形的肤浅观念,强调重视人的内在性,要以焕发道德生命的光辉。这是庄子进步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间世》、《大宗师》,尤其在《德充符》中,庄子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达他这种非世俗进步观念。我们撷取几则以飨读者。 “不言之教”的王骀 鲁国的王骀是个被断足的人,但他像孔子一样有很多学生。他的教育方式与孔子截然不同,没有课程  相似文献   

10.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吴小洪 《青年论坛》2011,(4):130-132
与先秦诸子文章相比较,《庄子》寓言中出现了较多的技匠类人物形象。《庄子》作者深受上古文化观念的影响。其特定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也决定了《庄子》寓言的价值趋向。"道"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运用技匠类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以"技"释"道",技匠技术之精妙正好说明"道"的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12.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它集中地反映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或个人的政治主张、经济要求、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该书在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主旨的基础上,建构了“建德之国”、“至德之世”等理想社会模式。对于这些构想,不少人往往斥之为倒退的社会史观,认为其反映了没落阶级的情债。愚意却以为,该书以托古言志的传统方式,抨击当时的社会弊病和罪恶现象,提出天下“共利”、“共给”的经济要求,倡导“帝王无为而天下功”的社会管理原则,追求“至仁无亲”、“忠信尽至而无求”的…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与科学     
《庄子》一书不乏精细的科学观察与深刻的科学思考,并有许多领先于当时的科学猜想与结论。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宇宙无限性的思想家,不仅提出了“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量无穷,时无止”的思想,而且是先秦诸子中使用“无穷”概念最多的人,在宇宙学理论方面,庄子是中国古代三大学说之一——宣夜说的先驱。在物理学方面,庄子最早记载了弦线的共振现象:“为之调瑟,废置一于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庄子“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内涵分析了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关系。试图阐明庄子“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现代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立和实践具有启示作用。然而,庄子的生态观是不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建立需要对“天人合一”生态观加以超越。  相似文献   

15.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潘昱州 《人民论坛》2013,(7):178-180
文章从“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的内在逻辑出发,以《庄子》在玄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影响为切入点,论述《庄子》在竹林玄学和郭象玄学中的重要影响及玄学家们对《庄子》的理解与阐发,藉以窥得魏晋玄学援道入儒、以儒统道的思想性质和方向,探寻庄子在魏晋玄学演变中独有的哲学特质。  相似文献   

17.
黄伯红  王磊 《前沿》2014,(3):58-60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两种困境构成了对人的限制。一是人作为自然物,生与死的问题是人面对的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就构成了对人的一种自然限制,这是人存在的自然困境。二是人自身的情感、欲望、意志、理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自我的困境。庄子对于现实困境的超越,可以用两种观点观点来阐明。一是保持心灵的空寂,保持“无”的心境。二是“齐生死”“齐是非”,即要超越生死的对立,以达观和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把在世俗看来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种种差别现象视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是要超越世俗价值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飞翔的庄子     
<正>庄子说:这只高飞的鸟儿真是孤独呀!因为飞翔,它忘记了孤独;因为孤独,它需要无休止地飞翔啊!《逍遥游》里的那只大鹏就是庄子。大鹏“击水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它飞得很高飞得很好。庄子却说:好什么好呢?它依托风的力量而得以飞翔,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啊!这就注定了庄子的痛苦。他想飞越世俗找寻生命的大自由、大境界,又不屑效仿列子的“御风而行”,所以,他的翅膀永远沉重。  相似文献   

19.
徐龙 《传承》2013,(3):146-147
“无为而治”思想中,老子的“清净不仁”是良性发展和公平不偏的指导理念,庄子的“在宥天下”是生命自在与精神豁达的思想解放,韩非的“刑名虚实”是劝利戒害、疏水防川的制度保障,这些对当今的社会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侯爱华 《求索》2012,(8):151-153
庄子寓言思想有两个指向:一是黑暗的人间世,一是虚拟的理想道境。庄子一方面在黑暗中咀嚼哲人的悲痛,一方面又在道境中逍遥神游。前者真实,后者虚幻。后人研读庄子,处处感受到的都是他那无以自拔的大悲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