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2015,(7)
<正>一、草原文化是一种崇尚自然的生态型文化"崇尚自然"在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中居于统领地位。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其核心理念是该文化得以传承繁荣发展的核心灵魂,是一种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以草原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共同创造出了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草原文化。它包括草原人民的生  相似文献   

2.
马立新 《实事求是》2017,(3):98-102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疆农牧区文化建设对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和提升党在农牧区基层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新疆农牧区文化建设面临农牧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面临境内外"三股势力"文化渗透的威胁与挑战、面临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和农牧区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挑战。因此,农牧区文化建设必须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斗争,必须重视农牧区教育,加快培育"新型农牧民",必须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农牧区民族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蔡欣欣 《实践》2014,(5):47-49
<正>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由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各个民族经过不断的开拓、创造、积蓄、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以"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为核心理念的地域性文化,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丰厚的文化积淀贯穿于蒙古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草原文化在草原儿女的血脉中发展传承,不仅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和前进动力,并成为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驱动。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6,(9)
正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最有特色和优势的地域文化,是我区文化建设最具竞争力和广泛意义的文化资本。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事关全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大局。以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开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新局面草原文化作为复合性地域文化,属于传统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5.
宝力格  盛明光  黄金 《实践》2005,(4):44-45
草原文化是游牧民族创造的别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广义上讲,草原文化是民族性、动态性、时代性、世界性的一种文化。在内蒙古这一特定的地区内, 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性,主要表现为崇拜自然、生态型特征、包容性、传承性和开放性。今天,在我区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新的实践中,深入研究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发扬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服务于我国和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4,(12)
<正>在转型社会的过程中,草原纪录片真实地记录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精神与物质的碰撞、传承与革新的碰撞。这种真实的影像记录,已经成为当前传承草原文化的重要手段。草原纪录片体现了三大社会和人文的作用:诗意地铭记着草原文化的灵魂、深刻地反映着草原文化的现状、清晰地昭示着草原文化的未来。一、用纪录片的真实,激发对草原文化最深层次的思考纪录片:纪录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没有缝完的蒙古袍》中,娜仁图雅由于坚持手工缝制的传统,使得服装公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5,(8)
<正>草原文化的自信来自于草原游牧民族的独特实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北方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得以形成、丰富和发展。其中独具特色的游牧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军事战略、规章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思想理论等就是草原文化的具体表现。草原文化的自信来自于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草原地区的各民族在保持游牧、狩猎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在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蒙古族文化与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民族电影发展、草原文化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同理,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民族社会存在的反映,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民族社会生活的所有内容。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沃土,是维系民族成员心理的重要纽带,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基础。草原文化是北方民族特有的文化,保护和发展草原文化,应该注重其三要素。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5,(8)
<正>草原文化到底应该如何传承?针对这一问题,《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脱离创造的主体,与传承者的现实生活脱节,离开动态的传承,草原文化生命的源泉将枯竭,草原文化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记忆。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草原文化的传承不能离开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这个主体是游牧牧民的后代也好,是今天的草原牧民也好,他们在现阶段都有着两种处境:一种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在各种不同政策的推动下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草原,不再从事牧业;另一种是依然在草原上从事牧业生产。对于离开草原的牧民来说,  相似文献   

11.
邹万银 《实践》2006,(9):43-44
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文化形态。从它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看,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重要阶段;从它的分布区域看,它遍布于欧亚大陆。笔者这里所说的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由世代生息在这里的先民,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创造的文化。我国草原地区通常包括沙丘和森林地带,在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强区策略的推动下,我区连续十年举办了“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研讨会,对草原文化发展的理论探讨以及探索草原文化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实效运用,都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2013年6月下旬,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以“创新发展草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为主题,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乌兰在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她在充分肯定草原文化研究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及在国内国际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指出:草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形势的需要、时代的要求,符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需要和草原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在草原文化创新发展中必须正确把握创新与传承保护之间的关系,要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着眼于文化前沿和时代发展,不能离开文化传统、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空谈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搭建草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草原文化创新发展和内蒙古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4,(11)
<正>长期以来,西部农牧区在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文化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表现在政府同时充当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安排者,文化事业单位是西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重要主体。在西部地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这种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以及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为了提高农牧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农牧区民众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均衡的西部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6,(10)
正各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构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民族地区的展现,更是各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成果集成的过程。草原文化:内蒙古区域文化构成的基石区域文化被视为一个区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总和。直到大规模农业开发出现之前,基于游牧社会生活传统的草原文化还主导着内蒙古区域文化的走向。草原文化构成了内蒙古区域  相似文献   

15.
海峰 《实践》2004,(12):53-54
一、传承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内蒙古是自然地理的高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高地.几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激荡,造就了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源脉,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绚丽多姿的召庙,神奇粗犷的岩画,淳厚质朴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闻名于世的民族史诗,风韵独特的祝词、赞词,曲调悠扬的民族歌谣,刚柔并济的民族舞蹈;从成吉思汗到王昭君,从红山文化到大窑文化,从赵长城,秦、汉长城到大召、贝子庙,从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大草原,凡此种种构成了浩繁博大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海峰 《实践》2004,(11):53-54
一、传承草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内蒙古是自然地理的高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高地.几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激荡,造就了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源脉,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遍布辉煌灿烂的文化遗存:古朴原始的遗址,蜿蜒起伏的长城,绚丽多姿的召庙,神奇粗犷的岩画,淳厚质朴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闻名于世的民族史诗,风韵独特的祝词、赞词,曲调悠扬的民族歌谣,刚柔并济的民族舞蹈;从成吉思汗到王昭君,从红山文化到大窑文化,从赵长城,秦、汉长城到大召、贝子庙,从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大草原,凡此种种构成了浩繁博大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6,(12)
正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在草原自然地理环境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原生态复合型文化,也是一种不断创新发展、面向未来的充满活力的文化。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在草原自然地理环境中创造并世代传承下来的原生态复合型文化,也是一种不断创新发展、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文化。草原文化的丰厚积淀及其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给内蒙古草原文化品牌的打造提  相似文献   

18.
何金玲 《实践》2005,(9):42-43
8月上旬,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节在包头 市举行,期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科联、包头市委 宣传部联合主办了“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分为草原文化与包头文化两个学术专题,将草原 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相结合。内容涉及包头文化的特征、 阴山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地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城市文化定位问题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与会学者、 专家们认为,包头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一 直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传承之地。同时,大型现代工业企业 在包头市的建设发展,又为内蒙古草原文化增添了现代工业 文化的内容,使包头市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别具特色。因而,  相似文献   

19.
乌云巴图 《实践》2006,(3):44-45
纵观草原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脉络,我们可以较清晰地看到,草原传统文化大体上经历了孕育雏型期、成熟繁荣期、衰败停滞期和复苏转型期四个阶段。草原文化的孕育雏型期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前就基本完成的。众所周知,在蒙古民族形成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乌兰牧骑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大草原。60多年来,活跃在全区各地的乌兰牧骑,坚持深入农村牧区最基层,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民族优秀艺术,为促进农牧区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