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特区党风》2000,(1):37-37
全国政协委员杨天全先生曾在联合国供职30年,有人问他:联合国各类机构庞杂,经费开支浩繁,官员中有否贪污现象?杨先生如实作答:“在我供职的30年间从未耳闻。这并非说联合国就是一个‘君子国’,而是制度使然。”杨老接着说:。我在教科文组织当过多年预算局长。比如召开一个小型会议,造出预算开支15万美元,可我这个部门见不到钱,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8,(8):52-52
据王湘江、曾虎在6月30目的《北京青年报》上介绍:去年,刚刚履新半年的潘基文在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透露,多年来,在他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特殊纸片,上面摘录了《论语》中有关年龄与人生阶段的名句。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联合国大楼的秘书长办公室,对即将于7月初访华的潘基文进行专访。这位年逾花甲的韩国前外长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展现出了鲜为人知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潘基文说,“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他说,他一直在努力从《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处理个人私事,  相似文献   

3.
最近,著名的自由派经济学者许取小年,与南方一家媒体进行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对话。这家媒体问他:如果要付出某种个人自由的代价.去做一个体制内的改革者,你愿意么?“我愿意。”许小年几乎脱口而出,停顿了片刻后,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可以换取对制度改革的更大影响力的话。我愿意!”改革开放之初,许小年曾供职于中南海,后赴美攻读经济学博士。是学界“海归派”的标杆式人物。以这样的资历,进入体制内当轻而易举。  相似文献   

4.
鄢烈山 《唯实》2009,(11):93-9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且慢,让我先说点别的:中影制作的献礼片《建国大业》在全国上映。这韩三平有什么“特权”,他命名的“建国”可以通过审查呢?我们报社的编辑都接到过宣传主管部门的口头通告,说可以讲“新中国成立”等,但不能说“建国”。我认同这个通知,“中国”不是1949年才“建”的,“中国”的法统早就有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常任理事国地位继承自“旧中国”即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5.
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钱的杂志。我算了算,一个月在300—400元。他就说:“那好,以后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他的出租计划是:租客每月交30元钱,另交20元押金,退租的时候退款。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说:“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7.
李君刚 《奋斗》2009,(7):60-60
读报.一则报道让人感动:一离休干部在生命垂危之时,深知病入膏肓,便再三谢绝组织上安排的抢救措施。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既然病危无救.就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药物和国家赘财了。”当组织上出钱组织抢救之后,他要爱人从家里拿出5000元存款支付医药费。他说:“国家正在搞建设,有很多困难,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国家分忧。”他临终前,告诉亲属和组织,在他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俭。有人说:“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他说:“我特殊,我是个共产党员,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7,(9):29-30
1976年1月8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北京逝世。周恩来的逝世使亿万中国人万分悲痛,也在国际上带来极大的震动。总部在纽约的联合国为了表示对周恩来的悼念,破天荒地决定为周恩来的去世下半旗一周。对这样史无前例的举动,有的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星轩 《前线》2005,(12)
2004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参观大兴区的一个村,他说:“我早就耳闻你们正在想方设法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向你们保证,联合国系统与你们站在一起。”这个村就是有“全球环保500佳”之称的留民营生态村。  相似文献   

10.
董倩:欢迎收看《新闻1+1》。有一个贪官,他曾经在法庭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戴的这副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妻子的一半。”的确,当我们观察一些官员的贪腐过程时,他的妻子、孩子还有亲属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今天对刘铁男案庭审的过程中,他也提到了他的儿子。董倩:欢迎收看《新闻1+1》。有一个贪官,他曾经在法庭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戴的这副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妻子的一半。”的确,当我们观察一些官员的贪腐过程时,他的妻子、孩子还有亲属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今天对刘铁男案庭审的过程中,他也提到了他的儿子。刘铁男(庭审画面):“是我这个做父亲的不负责任,导致他(指儿子)走上了这条路。现在悔之已晚,唉!他已经30岁了还没有小孩。我真诚地跟大家讲,我每天都生活在这种忏悔中。”  相似文献   

11.
袁浩 《奋斗》2009,(8):60-60
近读一篇报道,发人深省。说的是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说.端午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问道:“妈,我才30多岁,怎么就说退休呢?”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出事了,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如果你贪污受贿,当了贪官,那可给全家人都带来灾了!”母亲的话,深深地震撼了这位县委副书记。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2月的一天.大雪纷飞.寒气袭人。早上5点多.他跟往常一样,准备动身去距县城30公里的一个村庄动员女童上学。妻子心疼地劝他:“等天亮再去吧。”他说:“身为教育局局长,工作不能落在其他干部的后面.我要给大家带好头。”说罢.便推上自行车,消失在风雪之中。他就是化隆县教育局局长冶青祥。  相似文献   

13.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2):57-57
最近我去拜访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我知道他是研究佛教的,便问先生:“你信不信佛?”他说“不信。”我又问:“宗教为什么还会存在?”他说:“因为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好求助宗教。”又问“宗教到底何时能消亡?”他说:“恐怕到共产主义社会也消亡不了。人的心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4.
博士的孝心     
博士的孝心杨庆春常有报道以略带夸张的笔法,说如今高校的莘莘学子给父母写信“简练”成“三字经”:“爸:钱一儿。”眼没见不为实。我供职于高校,倒是知道有许多学生给父母写信犹如医生开的处方那般了草简单,始以为“效率就是生命”深得人心,而他们给恋人写的又不亚...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至少三次说过,他在1927年底就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在1980年参观八七会议旧址时,他曾指出:八七会议时,“李维汉是秘书长,……我是中央秘书,……1927年底在上海我才当秘书长。”在1984年3月会见外宾时,他又说:“我1927年从苏联回国,年底就当中共中央秘书长。”同年10月,他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再次指出:“一九二七年底我第一次当中央秘书长时二十三岁。”  相似文献   

16.
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作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就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乞丐回答说。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元钱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这样我以后再去乞讨就方便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上帝很悲哀,这次他狠心说:“假如我给1000万元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亮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买下来。”上帝挺高兴。这时乞丐突然补充了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  相似文献   

17.
黄冲  王超 《党员文摘》2008,(3):38-39
“我以为只有我在用。没想到大家都在用。”某报社记者抱怨道。他所供职的报社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优秀记者网上评选,评选结果完全取决于网上得票数。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上高中后.因为学习负担很重.我便放松了对他课余上网时间的管理。平时上网.我都让他在我办公室的电脑上查资料。直到某天周末孩子带着一身烟味回家.我就知道他肯定是进网吧了。责问中,我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我说:“网吧不是实行实名制上网吗?没有身份证,你如何能上网呢?”孩子说:“老妈.你真是个老土。如今的网吧老板准备了很多身份证.学生进网吧.可以用网吧老板准备的身份证代替。”听了孩子的话.我利用双休日半信半疑地走访调查了武汉近30家网吧.发现30个网吧中有26个存在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仅姚家岭的一家网吧就有15个未成年人上网。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2月8日,参加联合国在印度召开国际防治沙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过海关时,其中一个身材高大,满脸皴黑,说着一口地道陕北话的北方汉子被难住了。海关工作人员要求他在出关证件上签写名字时,他竟像一个未出嫁的大姑娘,红着脸憨憨地摊开一双粗糙的大手说:“我一满没写过字。”无奈,随同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握着他的手,“画”出三个字──石光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当坐在国际防沙治沙交流会上时,却侃侃而谈,妙语连珠。随着翻译将他的话译成不同国度的语言,在座的专家、学者无不露出惊讶的目光,个个竖起大拇指直夸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20.
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就座的那一刻,无疑成为整个联合国大厅的中心。此时,有记者问:“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上有何感想?”乔冠华回答时仰头大笑,他回答说:“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在中国首次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时刻,“乔的笑”闻名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