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涤宙 《廉政瞭望》2011,(10):56-56
1935年初,红军战士,后任红军大学教务部主任的何涤宙享受了“小资情调”的“遵义十日”,而此时,正值“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关头,他的日记没有详写群众大会和毛泽东讲话等重大题材,只是记载一些文体活动及琐碎小事,从一个侧面生动盎然地反映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城市化、商业化背景之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消除了生活与审美的界限,导致人们审美方式的变化。这一方面为人们带来了文化红利——审美不再是贵族化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中被群众接受;另一方面,深受消费社会逻辑及工具理性影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又会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不追求终极价值,这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日常生活审美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影响要求我们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日常生活的审美世界真正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庞世伟 《理论学刊》2004,(8):119-121
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生活的艺术家” ,使人进入并适应日益丰富的艺术世界的同时 ,审美情感也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从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 (他人 )和自身 ,建立起一种审美化的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身心关系。  相似文献   

4.
傅守祥  应小敏 《探索》2006,(4):131-135
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到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当代美学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在价值上它走出了两千多年来的形而上学迷雾,给感性的艺术化生活以较高的地位,完成了文化与审美从单一纯粹的、神性体验的精神圣祭到多元共生的、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的巨大转换,形成了艺术(审美)与生活(现实)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生活情趣?用美学术语说,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构成了他的生活情趣。这种兴趣和爱好,常常通过某种玩赏、消遣等活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这一美学形态可用"审美化日常生活的散文式叙事"来指称。它涵容了两大层面:"审美化日常生活"属于叙事内容层,具有日常生活原生态的面目与作家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把握的"心灵世界"的本质两方面特征;"散文式叙事"属于叙事形式层,它具有零散化的叙事结构和感性化的叙事风格两方面特征。这一美学形态的定型与自觉以《长恨歌》的出现为标志,其形成有着个人与历史语境的多重原因,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性、丰富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与表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学史意义。尽管如此,王安忆小说的美学形态与她的理论认知似乎又形成了某种背离,这一差异潜藏着她开拓另一个审美空间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传统美与现代美的比较,着重探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泛化的特征及成因.本文认为,美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被具体化为日常生活时尚,被分解成各种琐碎的技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审美,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形式,而是为物质而艺术的手段.美被泛化被低俗化被物质化后,失去了其原先的厚重,不再有多少深刻的底韵和生命的感悟,而成为漂浮在生活表面的碎片.同时,物质化功利化的审美使人们即便得到了美的商品其心境也是沉重的.  相似文献   

8.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分别概括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审美文化类型。雅文化是指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文化,它讲求技巧与修饰,精雕细刻,它反映社会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和情趣,没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很难欣赏。俗文化是指一种低层次的审美文化,它的特点是自然朴实无华,易被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所接受,它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和情趣。  相似文献   

9.
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所构成的观念的复合体,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先进文化则主要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意指在一定时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更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文化形态。先进文化的这一内涵,表明它既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马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审美包含着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欣赏、认识与评价,是主体在接触客观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情感上的升华,这种审美活动的产生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的尊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培养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在感性与智性的交融中形成社会审美内驱力,对于凝聚民心和力量,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作风建设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才能不断增强,党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实践审美化是密切党群干部关系的实际行动在这一征程中的一种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共“小资产阶级”观念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小资产阶级问题始终是关系到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中共有关小资特征与表现的相关论述,历史地形成了一整套小资观念。中共小资观念从早期经济学、政治学含义,演变为思想意识等文化含义,都是在相应的历史语境之下构成的。从观念史角度研究分析中共小资观念的起源,一方面可以从特殊面相观察中共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观念史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筑艺术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实用与审美交织的艺术,是运用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创造出一个适宜人类居住和社会活动,又有一定观赏性的实用艺术。建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的审美化处理越来越关注,建筑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13.
"伦理的终结"与"道德的解放"——后现代伦理的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东亮 《探索》2006,(4):172-175
后现代伦理是一种对待现代伦理的态度,以及力图超越现代伦理的一种努力;它批判现代伦理学的规范主义或规则主义倾向,要求终结"伦理的暴政",还原"道德的本相",使道德审美化,建构一个"审美化"的道德世界.  相似文献   

14.
傅洁琳 《理论学刊》2008,(2):119-123
社会生活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和历史背景,而且文学艺术也参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构成,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以及审美之间并非是完全不同、截然区分的两回事.艺术和审美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艺术和审美对现实生活无疑具有渗透、凝聚和构塑作用.一方面,审美存在、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无法离开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物质的社会因素若转变为审美内容,也必然会使审美的内容隐含着现代时空的社会效用、经济利益以及诸种社会因素的隐形谈判和潜在交易等,所以,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多向流通的、多层面的、多声部的复调之关系.此可谓新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父母情深     
春日的夜里,风甚是温和柔软,轻轻地拂过我的脸颊,轻扬起我的发丝,慢慢地,一丝丝,一缕缕,如母亲的手,亲切,温馨.手里执着刘静的这本《父母爱情》,心里如一股清泉汨汨流过,瞬间涤荡了心底所有的浮躁和尘埃.文中贫苦出身的丈夫——军人江德福的爱大度而深沉,一生包容着妻子安杰的小资与任性,不惜牺牲要与爱人携手一生.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是学术界最近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从分层解剖角度对文化、从系统论的具体层面上对大众文化分别进行了梳理与框定。认为大众文化审美化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而对发生于每个人周围的各种泛审美活动加以观照,突现了具体审美活动的文化维度及其意义,因此,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是促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成熟的大众文化文本,应该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的“欢乐”性解放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观化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轻,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空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  相似文献   

17.
从学理层面探讨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具有"审美与生活相同一"的特异品格,并同经典美学"审美超功利、无目的"话语模式迥然异趣,而被人们命名为"后现代"或"现代"的文化,但其与"前现代"即古代审美文化资源的联系却被大大忽略.其次,当代审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直接相关,也因此显示了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间难分难解的历史联系.再次,当代审美文化中"传统"审美文化资源以"道不远人"的哲学-美学精神,同当代语境中的"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美文化因素呈现出互补与融合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于幼军在2000年1月17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在21世纪将会出现五大趋势 :1 .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地位和主导作用继续加强 ,社会主义朝着新的、更高级的形态发展。这个阶段的文化将成为具有自身特质和丰富内涵的新型文化 ,它由马克思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 ,经过科学扬弃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四个部分有机构成 ,熔铸成一种新的“合金型”的文化。2 .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由隔阂到融合的转变 ,并进入全面复兴繁荣的时代。过去由于国家分裂和长期政治意识形态对立造成的隔阂…  相似文献   

19.
书法理论界有过不少有关书法价值方面的理论文章,但大多都限于书法的实用功能和欣赏功能,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作为书法艺术的价值,它在不同的程度上还体现着实用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一方面充实了社会学、美学、历史学和文学等内容,并为这些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依据;另一方面它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日具重要的地位的文化艺术之一.——实用价值.书法的实用价值从现代看,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品的实用价值提高了.一则,人们在美化生活,装饰家庭住宅时,常常用书法作品来点缀,使斋室显得高雅、文明、富有美感;二则,人们亦常把书法当成一种高贵礼品赠送对方,既摆脱了旧时  相似文献   

20.
目前,“企业化”、“企业化建设”已经为我国的企业界、理论界所熟悉,而企业的审美化建设较之企业化建设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其的探讨尚处于寝阶段。本分析了化、企业化、审美化、企业审美化的关系,并从成功企业的实际出发,揭示了企业审美6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企业要发展一定要重视企业审美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