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彝族独特的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遗产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被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相似文献   

2.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3.
彝族星月历     
前言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他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四位。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一位。云南省的彝族有三百三十五万多人。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州。省、州党委和政府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组织翻译古典彝书和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工作十分重视,多次给予表彰和嘉奖。并在一九八二年一月批准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彝文研究室一成立,就大量征集古典彝书;召开彝族古代文化知识分子“毕摩”座谈会,为毕摩落实政策;举办国际音标学习班,请省语委张廷宪、马忠英等同志来讲授国际音标知识;又举办了彝文学习班,请张先、施学生等  相似文献   

4.
彝族人居贵州历史悠久,主要聚居在毗邻滇蜀交界的黔西北乌蒙山区,世代沿袭传统的农牧经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曾经建立过地方政权。它有自己创造的民族文字,遗留有大批的彝文典籍和金石碑刻传世,绚丽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又以毕摩文化构成为其重要的特色,精深秘奥,源远流长。在贵州高原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百花园中,彝族的毕摩文化可以说是兀立群芳而独树一帜。但是,毕摩文化仅是彝族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十分深厚,可以说不了解毕摩文化,就难以窥奥理解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体系。(一)毕摩和…  相似文献   

5.
彝文系彝族及其先民语言的书写符号;彝文古文献乃彝族先民的图书文物;呗耄是彝族及其先民的知识分子,对彝文和彝文古文献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研究彝族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应当是彝文古文献对彝族古代社会历史的记载。然而,史家们往往对彝文古文献的历史价值持怀疑态度,至今有关彝族古代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6.
彝文     
彝文是我国彝族自古相传的一种文字,又称“?文”或“韪书”,亦直接称为“倮倮文”“毕摩文”及“西波文”。它是彝族男性巫师毕摩(昆明地区称西波)书符画咒的工具。多以竹片锤碎一端醮鸡血或木炭锅烟写在木板上。近汉地者亦用笔、墨、草纸等书写。其字方形,颇似篆书,像仿照汉字制成。书法有从左至右直行和从右至左横行两种。已发现的毕摩手抄彝文经典种类很多,卷帙浩繁。内容除毕摩的祭祀经和占卜经外,还有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神话、伦理、谱牒、律历、医药等方面的典籍。其中已翻译成汉文的有《西南彝志》、《洪水泛滥史》、《水西制度》、《水西传全集》、《德布氏史略》、《德施氏史  相似文献   

7.
彝族《狩猎祭祀经》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古彝文《狩猎祭祀经》,全书14000余个古彝文单字,为五言体,近三千行。系彝族磨布支系于清代改土归流前上逆66世呗耄始祖布托欧揉所著,是彝族现存最早的重要古彝文经典文献之一,相当于汉族的先秦文献。 彝族古代先民,是一个狩猎的民族。在狩猎前,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隆重祭祀活动,将前人的狩猎活动再现一次,以示狩猎前的演习。现存的抄本古彝文《狩猎祭祀经》,对彝族古代先民的狩猎活动,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彝文历史谱牒档案探析华林一彝族在历史上创制了本民族使用的古文字,虽然彝文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未定论,但从云南昭通发掘出的铸于东汉年间的彝文“铜蛙印”〔1〕和贵州大方县遗存的一方蜀汉建兴年间的彝文《妥阿哲纪功碑》〔2〕来看,迟至汉晋时期,彝文已为彝族学者所...  相似文献   

9.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纳苏”、“诺苏”等20多个支系,早在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过着游牧或农耕为主的生活。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大部分市县都有彝族分布,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据1997年底统计,全省彝族人口4284万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大方言;彝文文献达万卷之多,真实地记述了彝族历史、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10.
李昱 《今日民族》2010,(11):48-49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漾濞、永平三县交界的地方,居住着彝族支系聂苏人,他们自称"罗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彝族民间和彝文文献中的"咒语"的产生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及其有关问题。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民间相信咒语可以致人于死地,咒语也可以致鬼于死地。毕摩的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地相关文字记载,在民间也进行不同形式的诅咒活动。分析研究咒语的内容及其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及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字,在历史上创造了古朴博大的彝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彝文档案史料。迄今云、桂、川、黔四省区收集到的和散存民间的彝文古籍、文告、家谱、帐簿、地契有数万卷(份)之多,彝文碑刻有上千余块。目前学术界多从古籍角度研究彝文文献,局限了对彝文历史文献珍贵价值的全面认识,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档案学、文书学、史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材料,系统研究清代和清代以前西南彝文档案史料的产生形成、内容分类、研究价值和分布保存诸问题,旨在揭示西南古代彝文档案史料的珍贵价值,更好地开发、管理、利用这一宝贵的彝族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论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族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民族文化旅游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开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认为它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开发潜力,并以四川凉山美姑县为例,提出了毕摩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考古学资料和汉、彝文文献资料,分析探讨三星堆文化居民的族属问题。认为三星堆文化居民的一部分就是彝族先民的一个支系。  相似文献   

15.
“毕摩”是彝族民间从事祭祀活动的人。彝文写作,近几年学术界都称之为“经师”。就其原本的意思,口语上称“祭师”比较通俗易懂。只是因为滇、川、黔、桂四省区各地彝语存在方言问题,汉字译音写法很多。有毕摩、毕姆、比莫、比摩、比姆、白莫、白马、拜、呗耄、布慕,以及阿比、阿毕和西波、觋巴等等。各地彝族语音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明背景下云南楚雄彝族毕摩及其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摩是彝族民间传统知识和生存经验的集大成者,毕摩文化是彝族先民围绕毕摩所创造出来的有关信仰、仪式、职能定义、传承规则和历史等的总和.在彝族传统文化背景下,毕摩及其文化始终密切配合其长期持续的农耕生计方式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传承.但是,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社会意识的强化对毕摩及其文化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导致毕摩在社会地位、规模数量、人员结构、文化素质、职能作用、传承方式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毕摩文化的变迁脱离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神秘性、实用性、多样性向大众化、规范化、表演化和被遗产化转变.  相似文献   

17.
彝文,是我国仅存的几种民族古文字中的一种,史书称“文”或“韪书”。现存总字数可达一万余个,用彝文记载的古籍也不少。但是古老的彝文 直到现在仍缺乏应有的规范。彝文古籍中同音假借十分普遍,加上转手传抄,谬误不少,长期掌管彝文古籍的“毕摩”先生,都是父传子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行其是。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着如今对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彝文,实有研究、整理的必要。本人试把贵州省境内的彝族文字,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段关于我与彝族著名毕摩施文科先生的往事,也是一段我终生无法忘却的记忆。1984年4月,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历史文献班毕业在即,学校决定将文献班分为三个组分派到云、贵、川进行彝文古籍调查,我作为该班的一名成员被派往云南。  相似文献   

19.
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天玺 《创造》2009,(1):8-11
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经典集中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彝文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