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  成建 《瞭望》1987,(23)
“我们供销社历来都讲为农民服务,可眼下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是四川省大邑县苏场供销社负责人对记者诉说的苦况。 苏场供销社,是一个基层社,几年前,它还是当地农村流通的一条“正宗渠道”,可现在,严重的亏损“掏空”了它,使它只剩下个“空壳”。  相似文献   

2.
在山东聊城,有一位被当地人民称为“把心掏给农民群众”的人。他就是全国商业战线劳模、冠县烟庄供销社主任、共产党员——赵西玲。 6年前的盛夏,一个业不抵债的“空壳社”的担子,搁在50年代就开始办供销社的赵西玲肩上。那时烟庄供销社库存商品90万元,有问题的商品占了90%,企业连年亏损,班子软,职工思想涣散,有些职工甚至是“吃社”,从“社”身上挖肉。供销社不仅是“空壳社”,更可伯的是把“扁担精神”、艰苦创业精神丢了。赵西玲发现这些问题后,认为只有把“办社为农民”这个“社魂”招回来,烟庄供销社才有希望。 烟庄供销社处在县城大城镇之间,西靠冠县县城,  相似文献   

3.
记者近年在农村采访。常听到农民为买难卖难叫苦。他们要求改革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供销社。最近记者从四川省广汉县农村供销体制改革中看到了希望。这个县去年对供销社不合理的体制连砍“三刀”,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第一刀——恢复合作商业性质。供销社本来是由农民投资入股办起来的合作经济,后来逐步变成了全民性质经济。许多农民五十年  相似文献   

4.
谷祥 《瞭望》1986,(23)
供销社的体制改革已经进行好几年了。成效如何?评价不一。有的说,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改革的任务;有的说,供销社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半官半民”的企业;还有的说,改革只是动了皮毛,未动筋骨。 我们认为,供销社改革的目的是彻底改变其“官办”性质。官办是否真正变为民办的主要标志,在于“服务第一”的方针是否在供销社的组织上、经营上、管理上真正得到落实。所以,应当从供销社的服务水平上  相似文献   

5.
商品经济的大潮曾把供销社系统冲击得支离破碎;在城里无立足之地;在农村也被星罗棋布的食杂店、财大气粗的个体老板抢去了他们的“饭碗”。 在相当一部分供销社的发展举步维艰时黑龙江省供销社却“红红火火”。尽管也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然而机构改革却使黑龙江省供销社从处境艰难走向了生机一片。 改革“四步曲” 早在1983年,黑龙江省供销社就在全国供销社系统做到了三个率先:率先退出政府序列;率先改为民办;率先变成集体。 1984年黑龙江省供销社又和财政脱钩,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费自理的企业管理部门。然而这些并没有使供销社“脱胎换骨”,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种种“通病”在这里依然能够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供销社系统经过由全民所有制变为农民集体所有制的改革之后,收到明显成效。几年来,全国供销社共吸引了农民股金和集体资金二十多亿元。各地供销社已同全国五百多万专业户和联合体建立了联营关系,并兴办了一批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年产值和年成交额分别都在百亿元上下。供销社已成为我国农村流通领域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商业力量。  相似文献   

7.
变改革的“势能”为发展的“动能”──关于江苏供销社的报告本刊记者汤润,景旭峰似乎在不经意间,原来在农村流通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供销社,一下子就从计划经济的“黄金宝座”上被拉了下来,全国各级供销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正是因为如此,江苏供销社从低谷...  相似文献   

8.
振如 《瞭望》1989,(16)
最近报纸揭露,由于开封市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乱批条子,开封市供销社农资公司化肥总购进量的百分之四十被六百五十张人情化肥条子从后门购走,严重破坏了国务院规定的代肥实行专卖,直接卖给农民的政策。 此事被报章披露后,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提出了“条子现象”的问题。就是说现在条子满天飞,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有“条子  相似文献   

9.
腊月将近,北京城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都在忙着置办年货,团聚迎春。然而,胡耀邦同志心里却惦记着边疆的军民。春节前夕,他又匆匆南行了。这是胡耀邦同志连续第二次春节期间到外地访问。去年的春节,他在海南岛一个铁矿度过。今年春节,他要专程探望守卫祖国南疆的广西边防部队的英雄战士。胡耀邦同志同余秋里、张廷发、郝建秀、王兆国等同志一起,一月三十一日上午从北京登机南下,二月十三日下午返回北京,前后十四天,先后到了广西、广东、江苏、山东的许多地区。在广西边境法卡山前沿阵地,在高炮、导弹部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供销社的改革有一定成绩。但是,现在仍有不少基层社还在吃“大锅饭”,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郑州市供销社推行的门店抵押承包、共负盈亏的办法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表明,供销社整个改革要着眼于调动基层社的积极性,增强它们的活力,上级社要给基层社放更大的权力。  相似文献   

11.
送猴年,迎鸡年,各地农村遽然刮起一阵兑付“白条子”“绿条子”的旋风。事情起因于农家盘点岁收,筹款办年货,修农舍,娶媳嫁女,购置来年必需的化肥、农具,纷纷发出求兑的强烈呼声。这呼声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于是,一些地方派出检查组,下乡进行严查督办;银行也加快资金调拨,限期清兑。春节前果然兑清“白条”、“绿条”,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兑付风”过后,留给人们的依然  相似文献   

12.
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咏柳》诗中有句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文约喻切,意境鲜明。如果有谁说“腊月朔风似剪刀”,它“裁出”的只能是冻人的“虚花”(即雪花),而不是嫩柳的“细叶”吧。如果社会问题也可用自然现象来比拟,2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的巨...  相似文献   

13.
1992年12月24日,阴历腊月初一,为中国棉花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病逝在山西省闻喜县涑阳村他的家中,终年83岁。在他病重期间,吴吉昌曾多次叮嘱亲人:“人活着就要穿衣吃饭,不能光顾眼前挣钱,得种好棉花哩!”在他弥留之际,还断断续续地交待他的小女儿:“把地翻好,肥上足,明年开春一定要种好棉花……”这是吴吉昌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棉  相似文献   

14.
说“经济于我如浆糊”,是从孔夫子“富贵于我如浮云”套下来的。惭愧得很,我从中学时就流于偏科,缺乏数学头脑,长大了不会计算也不会算计,不仅缺乏政治头脑,也缺乏经济头脑。供给制的时候只有供销社门口才写着“繁荣经济,保障供给”的门联,三十多年百分之百的计划经济时期,也只是干农村、厂矿、基建、商业、财政、银行职业的干部,需要“注意经济工作”,一般单位里只有会计、出纳给我们发工资,算是沾经济的边了。  相似文献   

15.
农村供销社的体制改革,经过前几年清股、分红、扩股,通过供销社社员代表会选举理事、监事会等一系列改革,经营灵活,实力加强,不少企业生机勃勃。但也不可否认,以改“民办”为宗旨的体制改革工作,并非在一切地方都进展顺利,有的做了夹生饭,有的半途而废,有的甚至走了回头路。这在新旧体  相似文献   

16.
为立法建章     
“两会”特别报道立法法,一部关于国家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其效力等级仅次于宪法,因此有人称之为“小宪法”。由于这部极其重要的法典不涉及“具体罚则”,似乎距离一般老百姓很遥远,但它直指“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与每个人利益休戚相关,实际上是与老百姓很近的一部法律。 用专家的说法,《立法法》对我国当前立法制度作了规范,直接涉及“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级”和“立法监督”四大问题。各级立法机构有多大的立法权1998年6月、10月,湖南省澧县供销社专门向基层供销社下发文件,文件的内容,竟是抵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中国县以下的乡村集镇,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出售生产和生活资料,都是供销社的一统天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供销社越来越不适应形势,曾连续12年出现汇总亏损局面。 近几年来,全国供销社系统加快改革步伐,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取代落后的传统经营方式,2002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收入3177.4.亿元,同比增长2.35%,扭  相似文献   

18.
我们商业系统在加强商风建设、培育行业道德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我们的行业精神,即“一团火”精神,它的精神实质就是燃烧自己,温暖千万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业精神是时代精神在行业中所体现的群体创业意识,是凝聚队伍、鼓舞士气、奋发向上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一向注重行业精神的培育,让“一团火”精神深入人心。张秉贵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以如火的热情,精湛的技术,在平凡的三尺柜台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赞誉。他那胸怀一团火、温暖千万家的革命精神永驻于商业战线。“一片情”的年景林、“新背篓”王国明、“八十年张恩德”的王元寿、“活烈士”李玉安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还有各地商业、粮食、供销社系统评选  相似文献   

19.
师廷旺 《民主》2004,(4):15-17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上上下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措施,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搞好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数量多、素质低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前提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生存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信息窗     
“一号文件”引领九亿农民增收 《经济日报》报道,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把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促进农民增收,反映了我们党在农村工作基本思路上的一种转变。这个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保障好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只有农民的收入不断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