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春话中国     
新年来到了。新年,对于我这个两年前度过伞寿(80岁)的人来说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寂寞。高兴的原因可能因人而异,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在年初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与希望;寂寞的原因就象刘廷芝之诗句所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爱的人、尊敬的人、亲近的人一个个都离我而去。多  相似文献   

2.
有感“公安战士万岁”耿保仓我很小的时候,对公安人员有一种惧怕心理,因为,从神色看,他们威严;从身材看,他们大多数魁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有武器。所以,我一见穿公安服的人就心神不安。公安人员在我头脑里留下了一个威严可怕的印象。如今,年过半百,对“公...  相似文献   

3.
2002年,我只身一人来到深圳找工作,租住在布吉镇的一家港资小区。小区里的人成分很复杂,每日里出出进进的男女老少,都可以说得出一段传奇故事。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业主多是些香港大腕,他们财大气粗,就  相似文献   

4.
三上龙脊     
正1983年秋季,我调到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现更名为龙脊镇)初级中学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开学仅半个月,班里一位龙脊村平安寨的廖姓女学生就不见来了,问同寨的学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决定利用星期天去进行家访。秋天的阳光炽热火辣,我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行走了十多里,来到一个叫黄洛瑶寨的地方,从这里抬眼就能看见龙  相似文献   

5.
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今天正式开学了。同志们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中央党校,主要任务是学习。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做好工作需要的其他知识,包括历史知识。今天,我主要就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谈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6.
1988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遇,我由政府部门调到了人大机关。回想起来已经有8年了。直到今天,我也弄不明白是怎么来到人大机关的。记得当初,原部门领导找我谈话,说上级要调我到人大去工作。我竟莫名地问道:"人大是干什么的?"那位领导回答我说:"你不用管是干什么的,去了就知道了,反正是‘五大班子’之一。"于是乎,我稀里糊涂地来到了人大。那年,我只有24岁,正是一个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毛孩子!人的一生注定要有奇遇。来到人大就  相似文献   

7.
力量来自对人民群众利益的追求周阳生李志民黄定三“要死我先死,不怕死的跟我来!”“水涨堤长,风来墙挡,人在堤在,我生民生!”这两句激动人心的话,生动地反映了湖南广大党员干部在今年的抗洪救灾斗争中那种无私无畏的崇高的精神风貌。今年7月,一场特大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8.
蜂窝煤蛋糕     
正这恐怕是我这次合山之行印象最深刻的一样东西了:在一列废弃的绿皮火车车厢上,我第一次看到蜂窝煤状的蛋糕。当我走进被改装成餐厅的车厢时,里面热浪袭人,我第一眼就发现了餐桌上的它,像一只真实的蜂窝煤搁在那里。直到此时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来到了合山。智慧的合山人将一段辉煌的煤炭历史,通过一只黝黑的蜂窝煤蛋糕呈现出来,让世人有意或  相似文献   

9.
李立 《两岸关系》2002,(7):28-29
5月2日,我陪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游览。那一天,天气格外爽朗,家人去放风筝,我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于是就一个人到处转悠,没想到我竟然碰到了一位台湾老兵,俩人一聊还挺投缘,就像是早已约好似的。也许是职业使然,我们的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他的故事上来。老人沉思了一下,然后脸色凝重地向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0.
冰冷的法度     
冰冷的法度孙方友很早的时候,我就从心里惧怕公安局。因为我曾经是个“判属”。我父亲是位老干部,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因“四不清”被判刑3年。那一年我虚岁16,正读初三。文革前的初中生已明白了不少世理,又由于是长子,在家中已有了“参政”的资格,知道...  相似文献   

11.
夜宿太平寮     
傅翔 《福建乡土》2009,(1):24-25
进深山老林里避暑一直是我的梦想,特别是要能够在那里小住几天,那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就是这么简单的要求,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我一直在想,只要一个人还在上班,还在体制内正常地工作,那他是不可能实现这个梦想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要么没有足够的时间停留,要么没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如此简单的自然。这次来到太平寮,我又一次印证了这个想法。  相似文献   

12.
1997年的春天,我在位于重庆歇台子的一所学校学习,一直住到了初夏来临。学校是老西南局时代留下来的,大而安静,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和树木。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开了红花的桃树下看书,那些老人就在一边打门球,风和日暖,身心都觉得很舒畅。 我问老师,这儿为什么叫作歇台子?老师说,有一次皇帝经过这儿,曾累了歇脚,由此有了这个名字。这个说法,我不大相信,却有点喜欢。这说明,急性子的重庆人,还有着向往舒适、闲逸的另一面。重庆人住在山上,山上的人容易给人一种粗算、豪侠的草莽印象。其实,这种印象是初浅的。就像一座…  相似文献   

13.
春风将大地上的最后一股北风赶得无影无踪之后。就用它的款款柔情唤醒了桃树。春风着意先上小桃枝。在春天的行旅中,我不止一次被似锦如霞的桃花击倒!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16,(8)
正我是一个性格豪放的人,一直以来,很少对什么东西产生惧怕的心理。唯有一支粉笔,却让我从心底里敬畏。是的,一支粉笔,就是那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粉笔。对于粉笔的最初记忆,来自我的童年。那时候,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那天刚下课,我和几个同学就抓起讲桌上的粉笔,然后快速多次折断,用那自制的"子弹"互相攻打对方。几分钟的时间,粉笔盒空了,教室的地上到处都是粉笔头以及被脚碾碎的粉笔末。  相似文献   

15.
耿晓星 《人民公安》2007,(21):60-60
那是在我17岁时发生的事情。一个涨大水的夏天,据说是我们那里50年难遇的大洪水。午后,我坐在院子里正捧着一本卢梭的《爱弥儿》看得入神,邻居伙伴小川约我一起去北河堤看水,我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就被他拉了出去。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的敬老院办得不惜,原因是老院长戎丙沂治“家”有方。戎丙沂今年间岁,1989年他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之职,受乡党委政府重托,来到了敬老院。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敬老院里也是如此。毛喜高、孙桂英是一对老夫妻。由于没儿没女,过去在家里是两个人的“世界”:要么你是“君主”.我为“臣下,”听你的;要么我为“君上”,你是“臣下”,听我的。来到敬老院里也是如此。可是有一天夜里,“臣下”却但待了“君上”,以至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原来毛喜高想小解,叫老伴把电灯拉着,老伴拉灯慢了一点,他就和老伴…  相似文献   

17.
生活对于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就更加困难了。 1963年秋,在山东省一个小村子里,当我降临人世就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由于母亲难产,我生下来就不会啼哭,经过急救才把我从死神的手里夺了回来。半年后,母亲带着我来到了广州定居。一岁半起,父母就带着我四处求医,先后到过广州中山医学院、陆军医院治疗,后来又到过青岛  相似文献   

18.
当治理长河工程将近尾声的时候,我再次来到长河的紫竹院堤段,看到堤柳垂条,岸草芳美,一派古貌遗韵历历目前,不由得想起历史上长河两岸著名的柳林风光来。“长河看柳”大概从明代开始就成为北京市民到西郊踏青游赏的风尚了。那时,北京城内园林都属皇家园林,市民们难以涉足。每值春秋佳日,都纷纷到近郊游赏观  相似文献   

19.
我来到了杜甫草堂沈运良我来到了杜甫草堂,这是我很早就想往的地方,无论是上中学,还是上大学,只要一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就想到了这个地方。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这里三面环水,风景幽美,当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来到这里建屋...  相似文献   

20.
走进新疆     
我常常看去年到中国旅游时拍下的照片,重温这份回忆使我整年都感到充实。今年我又来到新疆,在我面前展开的是更神奇的画卷。我一到这位于塔克拉马干大沙漠西部、历史悠久的绿洲,就领略了大风沙的滋味。第一次来到沙漠就遇见大风暴并不常见,所以我是幸运的!第二天早上起床,大风刮得看不清10米外的东西,但我们还是去了莫高窟,那是有近2000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下午在鸣沙山骑骆驼时,我清楚地看到了绿洲和沙漠的交界区!月牙泉像是少海中的一只绿色小船,真美!来到吐鲁我便被那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了。那时太阳刚刚升起,微弱的阳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