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天保 《求索》2010,(12):257-257
《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乃禅宗经典著作,初为慧能的言行记录,后经禅宗僧人的踵事增华,形成不同的版本流传。吴平先生的研究认为,《六祖坛经》按照学术价值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四种有代表性的版本,即:(1)敦煌本,有两种手抄本,该本不分品目,在各种流传版本中最为古老,最接近原本;  相似文献   

2.
潘永辉 《求索》2007,(10):153-155
目前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着严重不足。本文将在分析各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以《坛经》为代表的禅宗美学的看法,力求更准确地揭示禅宗美学的最本质的审美特质及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参照佛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儒家与道家相联系相区别,《坛经》禅美学的特征,除了上述诸家提供的说法之外,最为根本的应是这三点:自性主体的确立;空灵境界的脱出;日常动用的诗意化。只有这三点,最能说明禅宗既与印度佛教、中国儒道文化相联系而又自成一家、别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特点,也最能说明《坛经》及其影响下的禅宗为中国美学提供、补充的关学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言意关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解读《庄子》之《齐物论》、《知北游》、《寓言》、《秋水》这几篇集中论述言意关系的文本,可以析解出庄子哲学言意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不尽意",意在申明有限的语言不能把握具有无限意义的道;第二层是"言以表意",是庄子独特的言道方式;最后一层则是"忘言得意",表明在终极意境上,真正的得道体现于忘言之中。  相似文献   

4.
哲学危机的消解需要借助于异质的思想资源,西方形而上学的困境给了禅宗发展的空间,同时使得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并使之在三个方面得以展开:在本体论方面,海德格尔的存在一词类似禅宗的真如与空,二者异曲同工地呈现了生存论本体论的难以言表;海德格尔与禅宗思想在语言领域的见解颇为接近,都极力抨击逻辑符号对存在真理的遮蔽;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的交集既可表征哲学林中路的殊途同归,又是构建中西哲学文化桥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曹润宇 《求索》2011,(11):113-115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从语言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迥然有别的阶段。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通过分机他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总结出其前期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对应的,可以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理想语言,以语言的逻辑形式构造整个世界的图式的观点;和后期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强调语言的依赖性、约定性和语言使用的语境性的特征,最后指出这种思想转变对语言哲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社会认知的符号,总是承载着是社会和文化信息。语言在社会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建构的结果。语言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压迫体现了语言在社会建构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樊丽沙 《求索》2014,(10):152-156
禅宗是西夏比较流行的几大佛教宗派之一。从出土的黑水城禅宗文献和西夏各地佛教遗迹来看,西夏禅宗信徒众多,不仅大量的汉文和西夏文佛经如《六祖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等重要禅宗典籍在西夏流行,而且河西等地还有不少西夏僧众禅修遗迹。西夏禅师众多,但从文献来看,禅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最高的,与西夏多民族聚居的国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刘昱 《长白学刊》2005,(3):107-108
对语言问题的关注是现代哲学的共同特征.与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不同,当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用具,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语言由此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伽达默尔籍此揭示了理解与语言的共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解释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9.
10.
禅宗上承印度佛教的传统,下启佛教中国化的新格局。唐宋时期禅宗的兴盛流行,使佛教从印度文化直接过渡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禅宗蕴含丰富的心理学资源,解读禅宗文化,体会机锋语录,认识心性思想,寻求自在解脱,可以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维克多·E·弗兰克尔发明的意义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后的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意义疗法具有超越的涵义,启迪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安顿着这个意义虚无时代人们的心灵。本文拟以禅宗经典《坛经》的心性思想与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进行范畴比较,从心性本净与意志自由、随方解缚与矛盾意向、道由心悟与活出意义等角度进行解读,深化对《坛经》心理治疗思想的认识,增进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1.
在黑格尔之后,为了进一步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经典代表。在解释学的意义上,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批判,构建了语言存在论。正是以语言存在论为基础,伽达默尔开创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2.
语言符号的音义理据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问题是一个较为原始的语言哲学问题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诠释。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从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关系、理据的类型以及研究语言符号理据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说明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掺杂一定人为因素的任意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性和理据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原则并不有悖于任意性原则 ,语言中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与理据性并存 ,是互为条件 ,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鼎盛时期,先秦语言哲学的三个主要流派有不同的语言价值观。先秦语言哲学侧重语言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带有很强的伦理本位色彩和工具本位色彩。先秦语言哲学的语言价值观对中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工具论始终占优势,语言哲学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14.
禅宗自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古代禅宗被称为武士的宗教,有意思的是:一方是手拿屠刀武勇嗜杀的武士,一方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慈大悲的佛教禅宗,两者观念相差如此巨大,竟也能走到一起,不可不谓其中有一定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生死观、因果观,善恶观以及修行方法上面。本文将就日本武士的特点、禅宗的特点以及日本武士与禅宗的契合,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始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继承和发展了其以数理逻辑为工具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想及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阐释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确立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正是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并对语言本质的论述及其语言观的阐述才使得这一"语言转向"更深入和彻底,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相似文献   

16.
王基昱  丁玉玲 《求索》2010,(11):147-148,100
"逻辑图像论"思维下的所有命题,其"可证实性"是值得商榷的。于是,在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论",扬弃了前期"符号—图像—语义"的研究路径,强调日常语言与真实世界间的交互关系。维特根斯坦提出,应该放弃以静态语言环境为参照的研究路径,引入动态的日常语言,关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变化而非单纯的语义生成问题。这是对"逻辑图像论"的彻底批判,这种批判最终促成了语言哲学由语形、语义学向语用学的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17.
赵振羽 《理论月刊》2012,(10):40-43
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的目的在于"净化",即"卡塔西斯",这一概念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生存论存在论思想。通过对《诗学》文本——尤其是其中三个重要章节的分析与解释,及其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比较研究,通往卡塔西斯本真含义的三条道路从遮蔽中彰显而出:语言之路、存在之路和罅隙(hamartia)之路。  相似文献   

18.
哲学诠释学"存在"、"理解"、"语言"三位一体的视域蕴涵了改变语用学研究格局的语言适应理论.对语言适应理论的哲学诠释学解读可以进一步揭示出,语言工具论有其深刻局限性;语境的无限性在于人类世界经验的语言性;语言适应本质上是视域融合;语言具有实践性.语言适应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从哲学诠释学中寻求理论养分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2012,(12):111-113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相似文献   

20.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求索》2010,(9):114-115,169
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我们认为他的语言哲学是一个包含了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语言的内在性和自然性、语言的普遍性和个性的三个方面辩证统一思想的完整体系,而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他所提出的语言内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