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简称《劳动法》)的人们要注意了,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比较,以下七个方面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合同的规范和劳动争议仲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遇到哪些情况,仲裁时效即告中止呢?劳动部《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89、90条,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劳部发[1993]244号)第9条,《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第30条,对仲裁时效的中止分别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3.
小保:我是一名大型企业职工.我单位有的职工申请仲裁被退回.不知何故?据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劳动争议促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劳动者维权必须经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程序,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周期长、程序繁琐,不少人往往因拖不起时间、打不起官司,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仲裁法》)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举证责任、仲裁效力等方面作出了进一步明确,为劳动者维权开辟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5.
根据《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的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上述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有4种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劳动者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在劳动者的权益被用人单位侵犯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劳动纠纷发生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不完善之处 ,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应在立法上予以补救。  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在我国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依照《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设立和运作的。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不成 ,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 ,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  相似文献   

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为进一步落实劳动争议仲裁三方原则,规范兼职劳动仲裁员管理,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现就加强兼职劳动仲裁员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做好兼职劳动仲裁员的推荐和聘任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业组织(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把推荐和聘任兼职劳  相似文献   

8.
《就业与保障》2005,(11):62-6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和原劳动部《劳动仲裁员聘任管理办法》规定,以下114人已取得《劳动仲裁员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5年11月聘任为劳动仲裁员,任期三年.现予以公告。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2,(3):94-94
曹明睿在《法学》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我国劳动关系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目标上的冲突显性化,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内容日益复杂。现有的劳动仲裁机构缺陷愈加显现,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成立专门的劳动争议仲裁院,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要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从立法原意看,立法者对用人单位解除试用期员工的条件是比较宽松的。按理说,用人单位以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不该频发争议,即使出现争议,也不应存在败诉风险。然而,在劳动争议仲裁实施中,很多用人单位却因此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损失。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用人单位忽略了“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中“被证明”要件。  相似文献   

11.
《劳动保障世界》2010,(3):42-43
特别提示:哪些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导刊》2015,(2):7
<正>《半月谈》·1月26日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法,至今已有二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红利的消减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壮大,劳动法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提升劳动争议处理效率。建立一个有机统一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提高劳动仲裁权威,加强仲裁和诉讼的衔接,简化流程,高效、便利地处理劳动争议。保障集体协商工资权利。当前,工会力量不够强大影响集体合同的订立,有些企业集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核心问题。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否必需,取决于该国或地区处理劳动争议的模式。只有在采用强制性仲裁或者采用或裁或诉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设置才具有必要性。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模式具有独特性,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我国设置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正当和必要。  相似文献   

14.
鄂政办发[2008]5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为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已于2008年12月17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1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部长尹蔚民二○○九年一月一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以下简称争议),规范仲裁办案程序,根据  相似文献   

16.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通常可以通过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协调解决,但有些时候,劳动者对本单位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缺乏信任,不认可调解方式或结果。这时,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就成了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然选择。但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应注意些什么事项呢?  相似文献   

17.
1997年人事部颁布的《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确立了人事争议仲裁的基本制度,但未能实现人事仲裁与司法制度的接轨。2003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实现了人事仲裁与司法的有限接轨。总体而言,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制度的关系仍不够清晰。有鉴于此,应在尊重现状和符合法治原则下,全面确立一裁二审体制,实现人事仲裁与司法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劳务派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笔者日前采访了浦东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有着多年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经验的俞波法官,请她就与劳动者最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就业与保障》2005,(10):54-5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7号)和原劳动部《劳动仲裁员聘任管理办法》规定,以下87人已换取《劳动仲裁员资格证书》的人员由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5年9月聘任为劳动仲裁员,任期三年,现予以公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