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君子不贰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的关键在于“有过能不能改”。古之“圣贤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有很多深刻的论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做过错哩!“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有错误而不改正,这叫做失去了本心。“过而不悛,亡之本也”——有过错不改正,这是失败的根源。“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了过失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柳萌 《世纪风采》2009,(2):47-47
偶然读到一则消息:一位领导人在组织会议上说,要靠三个方面留住人,一曰“事业留人”,二曰“感情留人”,三曰“待遇留人”。这三方面的留人对策,可以说是新的为官思路。尤其是“感情留人”说,我看后颇有感触,接触过的那些官员,有情者与无情者,立刻都依稀呈现眼前。  相似文献   

3.
忠诚是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文化品格。《论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庸》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相似文献   

4.
辛华 《党建文汇》2010,(8):42-42
不久前的导演鄢颇被砍事件,让娱乐圈暴力现象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10年前,著名摇滚歌手崔健在谈娱乐圈时就曾一针见血地说:“这是一个以利益为中心的圈子,没有任何规则可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强者出现。有规则的时候,会有一个强者出现;没有规则的时候,会有另一个强者出现。现在是后一种情况。”这里崔健说的后一个“强者”,被人们普遍理解为娱乐圈里的“暴力者”和“黑势力”。  相似文献   

5.
基辛格堪称上世纪的谈判大师。据说,有一次,基辛格主动为一位穷老农的儿子做媒,想试试自己的折中之技。他对老农说:“我已经为你物色了一位最好的儿媳。”老农回答说:“我从来不干涉我儿子的事。”基辛格说:“可这姑娘是罗斯切尔德伯爵的女儿(罗斯切尔德是欧洲最有名望的银行家)。”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3,(9):64-64
这是一本关于治国安邦的书。这里有81篇传世华章,有永载史册的43位历史巨人。根据这些人物不同的历史角色和不同的语辞所寓蕴的涵义,将全书分为“开国者说”、“兴国者说”和“亡国者说”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有位干部下乡调研,忽然内急,就问一老农:“洗手间在哪里?”老农说:“哦,要洗手,外间屋有洗脸盆。”同去的一位赶忙解释说“他要去厕所”。老农说:“是茅子呀!在院子的西南角上呢。”弄了这位干部一个大红脸。  相似文献   

8.
法国十八世纪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现实生活中诸多事例表明,即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仆”们也难逃这一规律。原海南省东方市市委书记戚火贵当年当政时,说一不二,只要是戚某人说的,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戚火贵发现他的小姨子与一位公司经理关系暧昧,即命令巡警大队长把那位经理抓起来,当听到“他没犯法,怎么抓?”时,戚火贵竟恼羞成怒地说:“你这个队长不想当了!限你一个星期内把他抓起来。”当那位巡警大队长向戚火贵报告没有找到那位经理时,戚火贵立即命令公安…  相似文献   

9.
拾“话”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拾钱、拾物、拾金、拾银,但是,拾“话”者却很少听说过。可是,此义如果说透,你就会明白,这“拾话”者,不仅不少见,并且比比皆是。比如,一个具有演讲艺术的领导,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工作者,无一不是拾“话”的爱好者。拾钱拾物,此失彼得,失者有痛,得者不安,而拾“话”者却相反,拾者有增,失者无减,双方受益,皆大欢喜。前些日子,我拜访一位老领导,他是一位演讲艺术家,也是一位拾“话”家。老领导掏出一个小本子说:“你看,这是我拾话的新收获。”我拿过来一看,活像一个青年人的笔记本,什么GDP啦,恩格尔系数啦,城镇化率啦,…  相似文献   

10.
胡昌方  赵军干 《前线》2014,(8):116-116
著名作家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对那个“顺杆爬”式的人物--阎恒元的“尾巴”张德贵做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张德贵,真好汉,跟着恒元舌头转:恒元说个“长”,德贵说“不短”;恒元说个“方”,德贵说“不圆”;恒元说“砂锅能捣蒜”,德贵就说“捣不烂”。  相似文献   

11.
陈毅元帅常以“朋友来了有好酒”作为外交辞令。胡乔木评价“一条大河”是最好的诗,是警句。一位听众说:这首歌,是天籁之声、神来之笔……一位评论家说:“一条大河”的灵魂是乡恋,它的感人魅力也是乡恋。一位地理学家这样感慨:乔羽的“一条大河”虽然地球仪上没有它...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1,(22):44-44
西方有句谚语说:“如果你骗我一次,你应该感到羞耻;如果你骗我两次,我应该感到羞耻。”依我看,如果“你骗我三次”,则是政府的羞耻。骗人者以骗为荣,以骗为生;而被骗者因无以制裁骗人者而感到愤怒,就意味着社会进入某种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13.
常德 《党课》2012,(14):71-72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佛经中有一句话:“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由心生。”大致的意思都是心态决定人的行为、取向甚至最终的成就。有的人尽管有职权、有财富、有名位,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有的人尽管平凡、艰辛、清贫,但充满阳光、快乐而知足。这其实都是由心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少时读书没选择,见啥读啥,偶得一本《礼书》,竟也啃了起来。当读到“德者,得也”时,不知何意,请教一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他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但得到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做人的尊严和别人的尊敬。老者短短几句话,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社会阅历渐丰,更觉这“德”与“得”有着不同凡响的内涵:古往今来,许多人虽官居要位,却因“德”甘守清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而永垂史册者比比皆是,因“得”厚颜无耻、身败名裂、自取灭亡而遗臭万年者亦大有人在。可见,这“德”与“得”,音虽相同,但如把…  相似文献   

15.
颜回是孔子的高足,孔子赞扬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为什么颜回能够箪食瓢饮,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呢?宋代学者周敦颐解释说:“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不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08,(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相似文献   

17.
言富有亦当贵“清贫”王尧几经踟蹰,写下这个题目,心中似乎总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顾忌。记得去年曾带着一点寻“知音”的心情,请一位同事看我的一篇杂文,他一看标题上有“清贫”二字,便不屑一顾他说:不看这个,现在都讲致富,还谈什么清贫!我竟一时语塞。他并...  相似文献   

18.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王是个很有忧患意识的人,他推演的《厨易》也充满了忧患之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困厄,君子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而自强,不怨天。不尤人,勇敢地去面对一切挫折。  相似文献   

19.
一、蔡伦精神的内涵蔡伦,公元63年生于耒阳,于公元105年发明造纸术。蔡伦不仅是一位科学巨人,也是一位精神巨人,他的品德和他的发明一样,将永远滋润着人类文明。1、蔡伦精神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蔡伦的发明,源于对打破现状的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蔡伦创意造纸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人”,并为之而奋斗。2、蔡伦精神是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蔡伦13岁进宫,为刑余之人,2…  相似文献   

20.
《当代党员》2014,(4):77-77
视察市场时,一位业务经理说:“黄总,我这一年投标了100多个项目,累得跟孙子一样……” 我问:“中了几个?”他说:“跑了这么多,最后一个都没拿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