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基本走向应是政治的生活化而不是生活的政治化,应该强调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生活取向,让民主政治建设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生活,让广大群众能更直接、更频繁地参与到一些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村委会、居委会民主选举等形式。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6,(4)
法治是民主的基本价值,有了法治的保障民主才能够从理念状态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和模式。在我国民主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取向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让民主政治建设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而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就需要"法"与"治"并举,这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质量取决于党自身建设的状况。因此,目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围绕党自身的建设展开,即全面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3.
在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政治潮流、"民主、和谐、发展"已成为国内政治主题的今天,从民主政治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政党制度,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来加强政党制度的建设就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因此,以民主政治为评价标准,在政治参与视野中吸收借鉴西方政党制度中有益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政治潮流、"民主、和谐、发展"已成为国内政治主题的当今,从民主政治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政党制度,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来加强政党制度的建设就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民主政治为评价标准,对西方政党制度下的"民意代表"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借鉴西方政党制度中有益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因素、推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化语境,与我国传统政治中的"协商"思想不同。在我国政党建设进程中,协商民主已然是我国党内民主进一步发展的"新推手"。在政治逻辑上,这种协商式党内民主融党内民主与协商民主为一体,具有多元性、公开性、公共性、包容性和参与性等特质,是我国党内民主建设系统性工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命题;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主要搞清楚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和实质,三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郭祎 《桂海论丛》2011,27(2):100-103
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民主治理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进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宥于我国历史传统和民主法治国情,城市社区民主治理仍存在民主权利与民主需求、民主需求与民主实践、民主实践与民主权利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使得社区民主治理陷入"权利-需求-实践"的困境,这严重阻碍着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及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结合我国实际,完善民主权利,满足民主需求,深化民主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民主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9.
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延伸。新中国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的70年,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互联网影响了传统民主政治参与的形式,重塑了民主政治和媒体间的关系。这种全新的政治参与模式,在保证其过程合法性的同时,让人们真切地体会到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品质工程的建设。因此,我们需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科学技术助力民主政治的建设,让信息及时公开,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丁丁 《人大研究》2007,(10):17-17
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构建、人大制度与和谐社会构建等问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2007年8月22日,由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说,政协是中国特色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伟大创造。指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强调通过政治协商,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包括协商民主的方法和思想、理论的形成在我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协商民主的制度在我国的出现和建立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党的十八大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十八大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们以崇高的政治自觉,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推进人民政协事  相似文献   

1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对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着民主政治环境较差、群众民主意识薄弱、"四个民主"存在形式化等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人才基础,这对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创新,保障农民民主政治权益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上,"五四宪法"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角度透视、剖析"五四宪法"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关系,揭示"五四宪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开创性、奠基性的地位,反思"五四宪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缺陷和教训,探讨"五四宪法"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其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探索出不同的民主政治实践形式实现不同性质和内容的民主政治。从"工农政权"到"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民主联合政府的提出,最后到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及其实现形式的丰富与完善。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标志我党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民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主政治的建设息息相关,任何民主政治的实施都需要政治文化精神尤其是公共精神的支撑.因此,在我国民族地区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中,作为公共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平等精神、参与精神、自治精神、宽容与妥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民主是民主的精神根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展很快,出现了公推公选、党代会常任制及民主评议等多个突破性的民主政治改革,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践证明,公推公选、党代会常任制及民主评议是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人民民主;必须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政府民主.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14,(4)
<正>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理论升华和伟大创造,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20.
民主政治把民主作为政治的定语,是指贯彻和体现民主价值原则、具有民主本质特性的政治.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功绩就是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本文试图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阶段、特点和路径选择来回眸与展望三十年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