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程瑞声 《东南亚》2010,(3):19-22
从中印建交60年的曲折关系中可总结出以下一些主要经验和启示:(一)珍视历史友谊。(二)和为贵,这是对中印关系不同时期进行比较得出的重要结论。(三)正确处理分歧,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防止情绪化的决策,针对两国群众中存在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加强引导和教育。(四)在国家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策,目前中印两国相互推行的睦邻友好政策是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五)大力增进互信,最终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印关系的发展状况不仅是由中印两国自身的内在需要决定的 ,而且美国因素的存在也会对中印关系的性质、范围、亲疏程度和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美国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促使中印两国更强调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 ,另一方面 ,美国拉一方压另一方的政策也会离间中印两国关系。目前 ,美国的对印、对华政策仍然在调整之中 ,受其影响 ,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势也呈现几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经历了恢复发展、遭受挫折和进入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中印两国作为邻国、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舞台上的重要成员,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发展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关系意义格外重大。展望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和大力推进经贸关系,将是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印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两国在旅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呈全面展之势。本文阐述了发展中印旅游交往在促进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发展两国旅游交往的有利条件和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体来看,公共外交的实践要普遍早于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出现。这对中印两国来说也是如此。中印公共外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公共外交在中印近距离认识对方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真实的印迹。目前,中国开展对印公共外交非常必要,但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中国开展对印公共外交的当务之急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对印公共外交政策,将其提升至发展中印关系的国家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6.
邓集龙 《亚非纵横》2011,(3):48-53,16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两国都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由于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中印在东南亚地区存在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些竞争体现了中印对东盟"互利共赢"与"相互利用"政策的分歧和竞争。但竞争并不等于冲突,关键还要看中印两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相互之间实行怎样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中印建交60多年来,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前行。近些年来,中印两国超越了冷战思维、印度核试危机、中印边界争端等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多重因素,在经济合作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两国战略互信不断加深,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深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中印两国的共识。然而,新型大国关系的最终实现还要经历较为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主要是因为:从地缘安全方面看,边界争端、中国西藏、印度洋战略利益问题将长期困扰着两国关系;从外部因素看,中、印、巴三国关系和美、日、印三国关系也将长期制约中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1年中印交流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中印交流情况较为复杂。尽管出现印度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大力推进"东向"政策以反制中国的异常现象,但双方的常规交流也在有序多样、平稳推进。这说明印度要发展经济、反制中国、争当大国的战略需求与中国崛起势头发生碰撞,致使两国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也说明良好的历史积淀和相互依存的现实利益,是中印关系平稳发展的基石。未来中印关系是以合作还是对抗为主,关键在于彼此如何看待对方。中印宜以包容精神发掘经营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加强合作、拒绝对抗、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砖组织与中印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金砖的成立,是中印关系友好发展的结果,凸显了中印相似的身份认知、利益定位与共同的战略应对,而另一方面,金砖的合作也为中印关系的互动深入提供了新的沟通合作平台与契机。近年来,中印关系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对中印关系带来了一些困扰,也可能会影响到在金砖中的合作。为了稳定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应当重视和充分发挥金砖组织的作用,通过金砖这个多边平台来推动中印增信释疑、加强务实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找到新的利益交集,从而让中印关系得以通过双边与多边两条路径得到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际机制的功能入手,认为中印关系的机制化建设能够促进双方在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有效解决双方出现的各种纠纷,并培养起两国的共有观念,因此具有必要性。此外,从中印两国关系的现状来看,随着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相互依赖的加深、共同利益的扩展、印巴关系的好转、美国因素的有限性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机制化建设经验的借鉴,使中印关系的机制化建设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中印两国政治家应当抓住机遇,从战略高度认知并推动中印关系中的机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印战略关系中的制约因素与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印同为亚洲大国,都具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在寻求实现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竞争、分歧和矛盾。但是两国的分歧不能阻挡两国之间的合作愿望,两国合作的趋势超越了冲突的趋势。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还需的双方的信任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中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两国交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2005年4月9-12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应邀访印,最重要的成果是与印方签署了联合声明,确定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中印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11月20-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进一步巩固和促进了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头10年,是中印关系全面快速发展的10年。在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中印确定了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双边经贸合作突飞猛进,科技、人文、防务等领域交流,以及在地区与全球问题上的协调合作不断加强,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也不断显现。当前,国际格局与体系正发生重大变化与深刻调整,中印关系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10年中印关系,两国需要努力扩大合作议程,不断充实战略合作内涵,推动双边关系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健康稳定发展,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南方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推动中国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印关系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中印两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中立下了不朽功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条连接中国西部与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在继续为推动中印关系发展和中国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重振“南方丝绸之路”,让这条古老的大国际通道重振昔日雄风,对中印两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中印两国政府确定的“中印友好年”。中印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引人瞩目。中印友好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也经历过挫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印两国合作重焕青春,呈现出无限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对包括中印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都有显著的发展。特别是1988年拉·甘地总理访华、1991年李鹏总理访印以及不久前拉奥总理对中国的访问,恢复和加强了中断数十年的高层政治接触,标志着中印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尽管两国关系中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为了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印友好合作关系的势头将继续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印度的货物往来历史悠久,近几年随着中印关系不断发展,中印货物贸易往来也呈现出了更紧密的状态。文章从近十年的中印货物贸易数据中分析两国货物贸易变化发展的特征,并以市场发展为依据展望贸易发展趋势,为中印经贸关系发展提供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浅析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印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 ,有着相同的过去和现在。长期以来 ,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但是 ,由于长期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统治下 ,印度当权者继承其安全理论 ,为中印关系的发展投下了深重的阴影 ;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 ,更成为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直接诱因 ;容留达赖流亡集团又是牵制中印关系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印巴关系难以调和 ,也影响中印关系的改善。然而 ,和平与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印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和政治相对稳定,中国和印度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容正不断得到充实,另一方面,中印关系的发展已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近年来对中印关系的研究正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大热点。本文主要为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包括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框架和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印两国都面临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两国应该相互支持 ,密切合作 ,不断扩大合作领域 ,正确处理好双边关系 ,把握住目前出现的大好时机。尽管中印之间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阻力 ,只要我们求同存异 ,不懈努力 ,一定能将稳定、健康、正常的中印关系带入 2 1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