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叫郑世银,今年51岁,是一师二团八连的一名普通职工。1996年我和妻子调到八连承包土地,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足,但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其乐融融。命运总是捉弄人,2010年一场车祸瞬间改变了一家平静的生活,不幸的事接踵而至。2010年5月12日,我的母亲在团医院报病危,当时我正在外面打工,在返回途中遭遇车祸,左臂致残。在病床上苏醒后,想到病危的母亲,想到两个还在上学的儿子,想到相伴近30年的妻子……这一只手说没有就没有了,以后的  相似文献   

2.
正自开展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以来,他就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够来到新疆做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新疆人民做点事情,三年后他实现了这个愿望,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蒋易君。2014年6月,在开展新一轮援疆工作中,蒋易君终于如愿,从湖北省天门市来到五师九十一团医院,当了一名副院长,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援医工作。如愿后的蒋易君第一次来到兵团,来到九十一团,他十分珍惜这次援疆机会,在工作中严于律己,恪尽职守。他克服了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3.
1975年10月,我刚满18岁,从济南市"上山下乡"来到沂蒙山区费县梁邱公社。回想起38年前在沂蒙大地的工作和生活,感慨颇多。我带着满腔热情,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偏远的乡村,在沂蒙老区这块红色的土地上磨练意志,接受父老乡亲再教育,一件件、一桩桩饱含深情的小事情,镌刻在18岁  相似文献   

4.
<正>朱德群是农一师十团十七连的一名职工,因工伤造成双目失明,可他对不公的命运没有绝望,而是顽强地生活,并开办了一间盲人按摩店,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阳光。1987年,朱德群从湖北来到新疆,一直从事棉花种植,连年获得丰产,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朱德群因工外出打棉花帘子,一场意外事故造成双目失明。  相似文献   

5.
鞠肃  刘威 《党建文汇》2014,(1):18-18
1989年.向延烈带着4个孩子从重庆老家来到新疆创业。10年后,他从一无所有的外地人成为棉花地里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富起来的向延烈致力于带动身边各民族同胞和他一起走向富裕生活。  相似文献   

6.
1992年3月,周永攀带着一家3口人从河南商丘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成为一名新职工。几年前,周永攀家庭也和其他普通家庭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年下来,除了支付全家的生活、生产费用外,没有什  相似文献   

7.
1992年由于老家连年受灾,家中生活窘迫,胡继先随同丈夫带着6岁的儿子从四川老家山窝窝里来到了农三师四十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42岁的罗中全,1996年3月带着妻子儿女,告别家乡父老,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从四川来到农三师四十二团六连承包土地。13年来,他凭着满腔热情和执着追求,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勤劳致富之路,成为连队率先致富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9.
《湘潮》1986,(5)
一九五八年春,一大批被错划成右派的知识分子从北京到了北大荒,接受劳动「改造」。艰苦的生活,和可怕的政治帽子,使大家的心情变得格外惶惑而消沉起来。就在这时,王震将军专程来到他们的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李永梅一家从甘肃老家来到二师三十六团一连,刚来到团场的夫妻二人靠着给承包户打工维持生活,2004年,李永梅开始承包土地,由于没有棉花种植经验,长出的棉苗长势总是不如同条田其他地块好,加之土地盐碱大,棉苗大面积死亡,这一年,夫妻俩付出很大心血不但没有为他们带来财富,反而亏损几千元。  相似文献   

11.
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生十二生肖依次轮回。人生在世能有几个生肖轮回,人来到人世间固然要追求社会地位的优越,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美好,但最重要的还是你来到人世间从没有放弃努力和进取,并在奋争中真正体察品味出人生之真谛,人生之滋味。  相似文献   

12.
1953年9月,我告别了繁华、富庶的天府之国——成都,来到人烟稀少的大西北支援边疆建设。在宁夏省民族公学(吴忠师范前身)干训班培训两年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同心山区工作。真没想到,我在这荒凉的黄土高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一干竟是40多年!40年前的同心县,自然条件相当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从县城到区、乡不通汽车,从区、乡到村、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没有一条马路。县上干部骑马下乡,区、乡干部  相似文献   

13.
正1994年,鲁绪彬从山东来到了农九师团结农场,成为一名兵团职工。初次包地由于不懂生产技术,缺乏大田管理经验,几年下来不但没挣上钱,反而背上了3万多元的债。对鲁绪彬的亏损,连队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主动找鲁绪彬,帮他分析亏损的因素,并从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4.
2年 23岁的胡勇是一名网约配送员,他每天穿梭于沈阳的大街小巷,成了城市中流动的一道微光.2年前,胡勇怀揣在大城市扎根的梦想,跟随父母从齐齐哈尔来到沈阳.他说:"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是网约配送员工作给了我一个安稳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20年前,为了生计,24岁的陈小明怀着种地养家的生活愿望,带着新婚妻子张菊兰从甘肃老家来到兵团,慕名走进了十师一八三团十二连,连队平坦宽阔,阡陌纵横的土地坚定了他的选择,这个举目无亲的青年汉子从此与兵团连队结缘,一待就是20年。20年里,他从一个普通的职工,成长为连队有名的致富能手;从一个致富能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从一名共产党员,成长为一位备受职工信赖的连队干部。20年里,他秉持勤劳耿  相似文献   

16.
在永兴一中“女生公寓”一楼一间房间里,住着一位已经卧床11年的母亲。从2011年随考上一中高中的儿子朱明志来到这里生活,至今已是3年时间。中考前的艰难抉择2011年5月,永兴一中副校长何运海去金龟中学招生,发现该校朱明志在全县应届初中毕业生模拟考试中考了635分,比该校第二名高出110多分。  相似文献   

17.
<正>赵晓云,是农十二师昌平矿业西山煤矿一名矿工的妻子,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护理工。十几年来,她在护理岗位上的事迹打动着矿区的每一个人。1993年,赵晓云从四川老家带着女儿来到昌平矿业西山煤矿与丈夫鲜光映一起生活,儿子留在了家乡。虽然一家人分两处生活,但是女儿健康,儿子也聪明懂事,日子是平淡而幸福的。用赵晓云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1994年,张中钦自愿从中原大地来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漠西北边缘——新疆兵团一师三团,成为兵团的一名新职工。刚到团场,生活条件艰苦,环境很差,她曾产生过傍徨,有过动摇。但她看到了团场职工那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顽强不屈精神,听到了团场老军垦在建设边疆中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  相似文献   

19.
王木喜1964年7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勤劳善良的他于1991年3月从湖北老家来到农二师三十四团三连参加土地承包,异地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他坚强的毅力。工作近20年的他克服了种种困难,用自身行动赢得了职工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20.
1996年,王志军携妻子、儿女一家四口从河南来到二师二十二团一连工作。连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不怕困难,默默地与困难作斗争,那年,他们在连队承包30亩甜菜,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到了年底,收入还不够维持家庭生活的。王志军夫妇有着不服输的个性,心里盘算着,既然来到这里,就必须适应团场环境。1997年因工作需要,他调入二连从事机务工作,他在冬闲时积极参加团、连举办的"科技之冬"培训,不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