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在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汪贵军的辣椒地块,笔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着除草、打药等田管工作,去年他承包的75亩辣椒纯收入19.8万元,被连队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辣椒手"。据了解,今年48岁的汪贵军,是农二师二十七团四连老军垦的后代,1981年4月他沿着父辈们的足迹,积极响应团场安排,参加了工作,当过砖厂工人、干过机务、植保,最后在四连当一名普通的种植职工。2003年到2006年,汪贵军在连队承包了30亩甜菜,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勤劳肯干,注重科学管理。他们承包的30亩土地从未亏损过,年收入都在2.8万元以上。2007年,连队4支条田中有一块45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员孙洪勇是红星二场七连的职工,今年40岁。他承包土地13年来,给团场上交利费24万元,交售籽棉200余吨,洋葱90余吨,小麦9.5吨,个人纯收入达32万余元。  相似文献   

3.
农-师七团三连女职工王新芬植棉7年,向国家交售籽棉50多万公斤,创产值近200万元,上交利润近100万元,个人收入50多万元,连续5年被团里授予植棉状元、拾花能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1994年,王新芬从河南来到七团三连,当年承包了60庙新荒地。她虚心学习植棉技术,订阅科技书刊,把学到的植棉技术记录到本子上,运用到实践中,第一年承包新荒地没有亏损。1997年,团场推行两费自理承包责任制,王新芬率先交纳土地自理金,承包了113亩生荒地。很多职工不理解她,在连队承包土地多年的职工都不敢包生荒地,-个承包土地的新手承包生荒地,不是明摆着扔钱吗?这一年,在经历了低温和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王新芬收获籽棉2.8万公斤,获利超万元。  相似文献   

4.
吴达志和谭华仙夫妻俩都是二师三十团三连职工,两人都刚刚三十多岁,身体好,勤劳肯干。在三连承包土地以来,每年都有很好的收入,家庭幸福和睦,连队干部职工交口称赞。2002年,两人刚结婚不久,团场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她和丈夫自筹资金承包了连队136亩棉花地。刚承包这块地时,地里碱片很大。小两口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把钱省下来购买有机肥,她们每年购买的牛粪都在七八  相似文献   

5.
正在七师一二八团十连提起张国旗家庭,没有人不投去佩服和羡慕的眼神。张国旗是90年代从河南老家投亲来到十连的,他团结邻里,遵守团规连约,带头参加土地承包,自觉履行和团签订的各项合同,带头走致富之路。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夫妻俩相濡以沫,把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在家中夫妻俩特别注意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已在七师高级中学上  相似文献   

6.
<正>现年48岁的赵俊霞,是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十五连职工。从一名团场农业一线普通女职工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果品保鲜库容量6000吨、实现年产值3000余万元,可带动150余名职工群众就业增收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她为团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出兵团儿女巾帼不让须眉,追逐梦想、奉献社会的美丽篇章。迎难而上勤劳致富勇争先2006年,十三团新建连队十五连接收移交土地1.5万余亩,连队职工人数少,承包能力不足。眼见连队近万亩土地无人承包,时任连长姚景和心急火燎地找到赵俊霞说:“小赵,现在连队土地承包确有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7.
正四师七十二团十四连座落在美丽的肖尔布拉克北边,黄兴福一家三口就生活在那里,他和妻子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辛勤耕耘,小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其乐融融。由此获得了师级"和谐小康家庭"称号。黄兴福夫妻俩承包土地80亩,另有流转土地100亩,依靠团场的富民政策,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积极参加科技之冬培训,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营水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的农作物曾多次获得高产,常受到连队和团场的表彰,辛勤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月16日,在七师一二九团七连养殖小区,职工李富喜和妻子高梅正忙着给养殖的大小羊羔添加饲料,这对李富喜夫妻俩来说是自己每天必做的工作,李富喜高兴地说:这几年通过多元增收致了富,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李富喜是一二九团七连职工,多年来,一直在连队承包种植棉花,在率先运用新科学新技术,精细化做好田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45岁的王启彬,是七师一二九团十连的职工,靠辛勤的劳动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多元增收梦,。王启彬和妻子在十连承包了90亩棉田,夫妻俩勤勤恳恳地工作,每年都能收入8万元左右。可是王启彬心里还有个梦想,那就是多元增收,让生活更上一层楼。怎样实现多元增收的梦想呢?王启彬冒出了发展养牛业的想法,他紧紧抓住团场鼓励职工多元增收的政策,通过连队的帮扶盖起了牛圈。为了养好牛,他到书店买来养牛方面的书籍,学习养牛知识,还经常跑到团  相似文献   

10.
姚占凯今年36岁,1993年,他与妻子从重庆涪陵来到新疆,在农一师九团七连承包土地。来时一无所有,夫妻俩吃苦耐劳,手勤脑灵,棉花连年获得丰收,年年都超产拿钱,日子慢慢过得红火起来。 2001年,团党委贯彻兵团“1+3”文件,出台优惠政策,实行土地长期固定承包,提倡职工大力发展自营经济。这一切犹如春风拂面,给职工带来生机和希望。姚占凯原来在老家养过  相似文献   

11.
今年36岁的朱传英,在承包的8亩土地上依靠科技,大胆投入,巧调作物种植布局,精耕细作,三年获纯利5万多元,用辛勤和汗水筑造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巾帼科技致富明星。 在团场土生土长的朱传英初中毕业后,便在糖厂上班,成为制糖车间的一名制糖能手,1998年团场工业企业改制后,她跳进农门与土地结上了情缘。 这年的冬季,从来没有和土地打过交道的她,买来了10多本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从头学起了农业知识。连  相似文献   

12.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50岁的杨立润是十师一八三团四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带着妻儿一家四口人从陕西老家来到团场扎根,转眼间已经过去15年了。初来乍到,生产生活中处处需要组织及别人帮助的他,如今成为团场有名的致富能手,荣获过师市"弘扬兵团精神先进个人"、团场"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当年来到兵团扎根后,按照团场土地承包到户原则,杨立润承包的土地面积还不到100亩。了解到杨立润种大田  相似文献   

14.
<正>现年49岁的任琼华于1988年和丈夫从四川巴中来到二师三十四团七连承包土地,在七连她干了12年,没有一年亏损过,年年被评为团场的先进生产者。1997年初的一天,在机务上工作的丈夫苟红军回家告诉任琼华:团里动员机务工人买断机车,今后机务工人得自谋生路,他以后得和妻子一起种地了。"那你们的链轨拖拉机谁买了?"任琼华问他。  相似文献   

15.
王翠英,一个从中原大地来到31团11连植棉的柔弱女性,7年来共为团场交售籽棉25.5万公斤,个人赢利10.48万元,并连续7年荣获团“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等诸多光荣称号。 1994年,两费自理承包在31团首次推行。看到团场对两费自理的优惠政策,王翠英承包了11连因多年亏损而无人承包的95亩土地。一位要好的姐妹劝她说:“傻妹子,别出风头了,还是换块像样点的地吧,钱不是风刮来的。”可她却说:“大家都去包好地,让赖地撂荒  相似文献   

16.
农五师八十三团十三连职工王库元。抓住团场遇耕还林还草的好机会,承包100亩土地,套种了苜蓿.除掉各项开支,去年盈利近3万元。 35岁的王库元.过去一直种棉花,靠头脑灵活,踏实能干,年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前年,团场加大改善生态条件,增强企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7日,农一师七团十五连国海亮的家庭养猪场以每公斤9元的价格出售生猪20口,盈利6000余元。2006年全年他依靠养猪纯收入3万余元,走上了种养结合的致富之路。1996年国海亮来到七团十五连承包了土地,由于管理粗  相似文献   

18.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工,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了25年,她的名字叫张丽英,是一名来自农八师一四七团十三连的青年农工,今年43岁,共产党员。1984年高中毕业的她踏上了十三连这块土地,与父辈们一起干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当了一名农工。1991年展示她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团场开始推行两费自理承包,在农工们还在观望,犹豫不决时,她东拼西凑筹集资金1.5万元,毅然大胆承包60亩棉花,这  相似文献   

19.
他是名承包土地的连队职工,吃苦能干;他12年如一日细心地照看瘫痪在床的妻子,无怨无悔;他成了连队职工群众争相学习的楷模,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他是七师一二四团三连职工钟振祥。今年48岁的钟振祥,由于长期操劳,显得比常人苍老了许多。夫妻俩曾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俩人是从小学上到初中  相似文献   

20.
<正>王启彬夫妻俩是2000年从河南支边来到七师一二九团十连的,为了能尽快过上好日子,他一边钻研棉花栽培管理、一边学习运用新技术,经常参加团、连组织的"科技技能岗位培训"学习,掌握棉花管理技术。夫妻俩在连队承包种植了72亩棉花,产量不断提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2006年有点积蓄的王启彬,主动向连队提出购买654拖拉机,团里为他贷款20万元,很快办完了所有手续,来年春天他开着自己的拖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