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种并发症的情况下,依然乐观面对生活,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新的幸福生活;她,是一名合格的母亲,在丈夫外出、家庭生活多变的情况下,勇敢挺起脊梁,承担起了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生活的多彩。她,就是新赛精纺公司职工刘远。生活的磨难没有影响她对家庭的责任"面对家庭种种困难,我庆幸自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泰然面对,我相信只要肯付出,终会有回报,生活就是一把双刃剑,你弱它就强,你强它  相似文献   

2.
正她,曾家贫如洗,通过多年辛勤付出脱离了贫困;她,本是平平常常的农家女,却用辛勤的汗水和超人的智慧开创了自己生活的一片新天地。她,就是八师一四四团四连的职工樊玉霞。几年前,勤劳朴实,善良本分的樊玉霞在党的号召下,与丈夫张利民一起从河南来到了一四四团四连,刚到团场时家庭条件十分困难,劳作一年下来,连吃的都不够用,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樊玉霞非常困惑,连队得知后,决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有一位96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大家都感叹老人有福气,摊上了一个好儿媳。王凤仙就是人们口中的好儿媳,王凤仙今年57岁,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好孩子。结婚以来,她从没有和公婆发生过争吵,虽然公  相似文献   

4.
为生活化妆     
王纯 《党课》2014,(14):86-87
朋友兰馨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她出门总会为自己化个淡妆,以最好的姿态面对别人。兰馨虽然不是很漂亮,但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在朋友们中也很受欢迎。大家问她如何能把生活经营得如此雅致,她淡淡一笑说,我们爱美,所以为自己化妆;爱生活,所以也要为生活化妆。  相似文献   

5.
面对一个身患绝症的丈夫,她想方设法筹钱精心照料他,直到去世;面对一个瘫痪在床的婆婆,她多年如一日侍奉,让人竖大拇指;面对一个养女,她如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  相似文献   

6.
正肖飞,是石阡县河坝镇普兴村一位年仅28岁的普通农家妇女,面对刚出生三天就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悲惨命运,她没有抱怨、没有痛恨,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和感恩的心态笑对生活,用单薄肩膀扛起赡养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八位老人的重担,成就了八位(大伯娘于2014年病故)老人的晚年幸福,用坚强书写着自己的成长之路,用行动诠释着家庭美德和人间真爱,用涓涓爱流擦亮了"孝老爱亲"四个烫金大字,成为当地群众有口皆碑的"好媳妇"。在与肖飞的交流中,从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相似文献   

7.
<正>吴秀英是2006年从河南迁到农九师一七○团六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她们来团场时间短,家庭经济基础差,再加上她几个孩子上学,婆婆患重病,生活很贫困。2008年,吴秀英得到"幸福工程"救助款7000元,她购买了生产资料,种了40亩地的油葵和一个温室蔬菜大棚,在连队领导及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她自己的精心管理下,2008年,吴秀英净收入1万余元。  相似文献   

8.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张守新、王凤仙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夫妻俩相敬如宾,还有97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和一个女儿。张守新一直是连队的保管,有时遇到夏收总是忙得顾不上家,爱人王凤仙从没有一句怨言,积极支持丈夫的工作。王凤仙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  相似文献   

9.
宋文明 《新长征》2014,(10):50-51
焦瑞芹今年57岁,是蛟河煤矿建筑公司退休职工。焦瑞芹拥有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她不但要照顾瘫痪卧床的丈夫、智障的小叔子,还要奉养高龄的祖母和公婆、孝顺自己的两位母亲。多年来,她凭着坚韧的性格、心甘情愿的付出,让一个瘫痪多年的丈夫重新站起来,为一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可面对别人的称赞她却总是淡淡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7,(9)
<正>她以柔弱的身躯撑起风雨飘摇的苦难家庭,她向命运发起挑战,勇敢面对生活的坎坷。都说血浓于水,怎比得她与养父母的患难真情。她,就是通辽职业学院2016级护理系学生周艳梅。周艳梅曾是弃婴,是养父周全将她捡回来,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然而不幸的是,2003年11月,养母李淑英遭遇严重车祸,高位截瘫,照顾养母的重担就落在了父亲和小艳梅身上。这一年,周艳梅刚刚9岁。在母亲住院的一年里,懂事的小艳梅帮父亲一起给母亲端屎接尿、擦洗身子、换洗被褥。一年后,李淑英出院回  相似文献   

11.
正俗话说:"婆媳关系最难处",然而王潘荣却几十年如一日,对婆婆纯笃至孝,细心照顾半瘫的丈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了孝亲敬老的感人故事,平淡之中蕴含着浓浓的真情,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柔弱臂膀撑起家庭王潘荣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普通  相似文献   

12.
一位女盲人用心中的光明照亮他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面对人们给予的赞扬,她总是十分动情地说:“正是丈夫的关爱、家庭的温暖让我的生活激情燃烧。”——  相似文献   

13.
夏悦瑶 《湘潮》2016,(4):215-217
李灿英,湖南望城人,中共党员,她生活在湖湘大地上,受博大厚重的湖湘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湘女文化的陶冶和熏染,那些根植与湘女文化中的大情大爱、兢兢业业、乐观豁达的精神,激励她为革命事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计回报。她参加革命斗争30年,其中坚持地下斗争22年,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她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死亡绝不屈服,与敌人作斗争,与病魔作斗争,为党为国家的光辉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她在她  相似文献   

14.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怎样面对儿女情长?邓小平的家庭生活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对父母孝顺,对子女关心爱护,互相照顾,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母子情深重如山1926年,邓小平的母亲病故了,邓小平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姓夏的妻子,即解放后一直跟随邓小平在一起生活的夏伯根老人。夏伯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田无一垄,一贫如洗。她有一个哥哥,很小就病死了。她的母亲因悲失娇儿,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她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十几岁时就嫁了人,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不久就病死…  相似文献   

15.
辽阔无边的草原是他诗篇中魂牵梦绕的地方 ,是他童稚纯朴的诗兴萌发的地方。1928年 ,巴·布林贝赫出生于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巴林右旗一个贫寒的牧民家庭。他的家乡是一个水草丰美的草原 ,他的母亲是一位民间歌手 ,她用自己的奶汁、泪水和歌声养育了年幼的巴·布林贝赫 ,使他从小深受民间艺术的熏陶。也许在那时就孕育了他要当一名诗人的念头。正如他所言 :“生活所以需要诗歌 ,是因为她来自梦想 ,诗歌所以需要梦想 ,是因为她来自生活 ,梦想是心灵开不败的花朵”。1948年 ,当时年仅20岁的巴·布林贝赫参加革命 ,投入火热的…  相似文献   

16.
正40多年的岁月里,老母亲和女儿女婿和睦生活在一起;3年前,81岁的老母亲因为脑梗塞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3年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身患残疾、已经是62岁高龄的女儿将瘫痪的老母亲从床上抱上抱下无数次,一口一口喂饭3200多顿,一次一次推她外出散步几百回。这个62岁的女儿就是多次被评为农七师一三0团"五好文明家庭"和"好孝子"的十六连退休职工许魁芝。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至  相似文献   

17.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8.
爱的坚印     
崔华山是一师一团十二连一名职工,家中四口人.这是一个自强不息、倾情传递爱的家庭. 14年前,崔华山年仅七岁的儿子患上全身肌肉无力症,眼看着孩子一天天肌肉无力,不能行走,崔华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当时,崔华山一家还生活在甘肃,家庭经济不宽裕,为解决孩子就医费用的问题,崔华山和妻子一个在家种地,另一个便外出到工地上打工.面对苦难的生活,崔华山对自己说:一定要坚强,自己是家中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19.
<正>她放弃了在外安逸的生活,回到家乡成为泸县首个当选村党组织书记的大学生村官。从象牙塔回到黄土地,她曾面对村民的责骂而哭泣,也曾一度陷入矛盾与挣扎,但她却用坚持与努力让全村人的收入翻番。有人说她是"女强人",但她却更喜欢自嘲自己为"女汉子"。在形容担任村官的这5年时,她说这样的生活充满了"质感"。她就是韦方利,泸县大水坝村党总支书记。"不搭调"的女村官韦方利是土生土长的大水坝村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也是村里唯一一个出去后再回来的大学生。2009年8月,23岁的她辞掉了成都一家  相似文献   

20.
正和谐是每个家庭都希望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社会的一种境界。农二师二十二团四连女职工陈素莲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撑起和挽救了一个贫困家庭,并且在这个家庭中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氛围。1992年,陈素莲嫁到丈夫家时,婆婆早已撒手人寰,丈夫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靠老公爹一人拉扯着过日子。面对着处在困境中的家庭,陈素莲倍感肩上担子的分量,让她更坚定了撑起这个贫困家庭重担的勇气和决心。年迈的公公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