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兰 《党史纵览》2003,(8):39-41
如今,已86岁的王凤岐老人平静而快乐地生活着.虽然与自己共同生活了50多年的丈夫王文10年前因病离她而去,但与丈夫经历的一幕幕惊险人生,常常浮现在她的眼前.那些一起走过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日子,就像片片殷红的枫叶,飘曳在她生命的每一个季节里,无声无息,就像老人那样沉默……  相似文献   

2.
有妈真好     
男人也会多愁善感,我是说在母亲节前后这几天。一向表情全无、每晚加班的丈夫,今天吃过晚饭后就躺下了,眼瞅着天花板,讲了一个“五一”假日的故事。丈夫说,他领着孩子逛公园时,碰到了娘俩儿。老人头发全白,有70多岁,陪着老人的儿子,是位中年男人,看上去有40来岁。儿子让老人摆着各种姿势,一会儿撩撩她的白发,一会儿整整她的衣服,相机频闪。儿子买了一支冰糕,老人吃了一半不吃了,顺手递给了儿子,接下来应是儿子找垃圾筒扔冰糕,可是,没发生这一幕,儿子把娘剩下的一半吃了。他为什么要吃呢?丈夫问我。像琢磨一篇文章的主题,对生活小事不屑一顾的丈夫这回较了真,也不去加班,躺在床上自言自语:也许那个人想起了小时候,他的老妈嘴对着嘴喂他;或许他是无意识,因为那是他娘。然后呢?我问。然后,儿子拿起一方纸巾,给娘擦了擦嘴,也没有扔掉,而是又擦了擦自己的嘴。这个细节,又让丈夫颠来倒去地说个不停。任丈夫鬼叨念地说吧!我不答腔,也不敢理他,因为婆婆早就去世了,千般情,万般爱,让他到哪里找他的亲娘诉说?男子汉的  相似文献   

3.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张守新、王凤仙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夫妻俩相敬如宾,还有97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和一个女儿。张守新一直是连队的保管,有时遇到夏收总是忙得顾不上家,爱人王凤仙从没有一句怨言,积极支持丈夫的工作。王凤仙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  相似文献   

4.
李维娜 《党建文汇》2006,(11):24-24
“那天同去的我家吉薰有没有什么消息?”不久前,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光荣院,一位112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听说我们是“从上面来的”,就禁不住向我们打听她丈夫的下落。这位老人叫陈发姑,70多年前,她的丈夫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去了;70多年后,她还在等待着他的消息。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29日,一位身着黑底印花上装的老人来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在周恩来汉白玉塑像前深情地回忆着43年前她在新疆石河子见到周恩来总理的幸福情景。这位老人名叫李正兰,今年已经68岁了,她原是淮安市楚州区钦工镇建华村人。1959年支边去新疆,后随丈夫孙子俊回湖北应城定居。这次是专门在丈夫孙子俊和妹妹李霞、妹夫任良荣的陪同下回老家参观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和故居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位老人用9年时间,靠拾荒还清了丈夫和儿子去世后留下的5.4万元的债务。这位老人叫吴兰玉,今年76岁,正如她的名字那样,兰和玉,代表了她的高尚人格。在漫漫还债路上,她始终没有放弃做  相似文献   

7.
现年45岁的侯秋霞是河南人,后来嫁给了广州铁路局的一名职工。2002年年底,侯秋霞和丈夫双双下岗后,侯秋霞做钟点工,由于活儿干得好,一个月能挣3000元钱。她丈夫每月却只有900元收入,但她从不说风凉话,反而经常主动安慰丈夫、伺候老人、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婆媳相处难,但在二师二十九团十六连提起王盈,职工们无不称赞:"她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媳妇。"今年44岁的王盈是二十九团十六连一名普通的职工,与丈夫马德祥1990年结婚,从结婚的第一年开始,就和公公  相似文献   

9.
正起床、倒尿盆、帮老人整理房间卫生、给老人梳头、刮胡子、喂老人吃饭……每天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她总是不嫌麻烦,总是笑眯眯地面对每一位老人。她说,我把这些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感觉到幸福和温暖。她就是十三师红星二场康健养老院的主家人——陈召秀。今年47岁的陈召秀,2000年和丈夫陈中奎从甘肃天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底。我们接待了一位受丈夫欺凌长达41年之久。现已57岁的老年妇女。老人哭诉。自结婚以来。她经常遭受其夫无理的殴打。且多次被打伤,一次.因一件小事她丈夫竟将她的耳膜打破。最严重的一次。左腿被打成骨折.并落下残疾。听完老人的哭诉。看到受害人所遭受的伤害程度之大、时间之长,律师们都非常气愤。这是一起典型的家庭暴力案件。  相似文献   

11.
正三代同堂居一屋,真是人多、家也不富裕。可在农二师二十四团一连职工眼中看来,这一家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孝敬老人、夫妻和睦的好媳妇杨兴琴。杨兴琴是1998年和田永碧结婚的,当时她家人反对,因这个家庭两位年满70多岁的老人,无工作、无收入,只有丈夫田永碧承包土地,且亏损挂账2万余元。而她毅然走进了这个大家庭,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老人牙不好,她做饭每次都给老人炒个较软的菜来吃,每天给婆婆端饭、到水、梳洗,给公公端茶、洗衣。每天早起做饭,收拾室内,到丈夫承包的地里一块劳动搞好生产。杨兴琴的公婆也很勤俭节约,爱护儿媳,  相似文献   

12.
提起二师三十三团加工总厂的职工刘翠英,同事和街坊邻居们都会赞不绝口。她孝敬老人和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她在逆境中默默地承受着苦和累,为老人、为孩子、为家庭和睦所做出的奉献,受到大家的好评。今年47岁的刘翠英,曾经也有过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能干,女儿乖巧听话,公婆能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确实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女儿16岁时,丈夫在意外车祸中永远地离开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一  相似文献   

13.
对于四师六十四团十四连70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伊米阿娜木来说,她是不幸的,丈夫早逝,身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2011年又患脑梗偏瘫.但她又是幸运的,三个儿女个个孝顺,尤其身边的小女儿和小女婿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提起女儿女婿,老人抹开了眼泪:"是我的孩子们让我觉得生活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14.
马翠艳是农十二师三坪农场头屯街三社区居民,今年已经59岁.她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孝敬老人、爱护晚辈、婆媳关系相处融洽,与丈夫生活几十年来,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她用传统妇女的纯朴、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维系这个家庭的和睦.  相似文献   

15.
正"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她捡到第一个弃儿三次怀上自己的骨肉,她都忍痛舍弃为了一个智障的养子,她含辛茹苦不屈不挠她用感天动地的善良,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自2018年4月29日起,哈尔滨的报纸、广播以及许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连续五天循环播发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大宝"。"大宝"的妈妈——63岁的杨淑香,已连续几个晚上难以入眠,生怕错过一丁点儿有用的信息。失踪的"大宝"已经39岁,可他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因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至今仅有五六岁的智商。这个让杨淑香牵肠挂肚的"憨儿"并不是她的亲生骨肉,可为了他,杨淑香已经操了39年的心。  相似文献   

16.
<正>李玉纯是农六师芳草湖农场绿芳种业有限公司财务办出纳,丈夫在银行工作,有一儿一女。结婚27年来,李玉纯与丈夫始终相亲、相敬、相爱,一家人真诚相待,和睦相处,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和谐美满的家庭。李玉纯参加工作30年来,她总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993年她调到芳草湖绿芳种业有限公司任出纳  相似文献   

17.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怎样面对儿女情长?邓小平的家庭生活作了肯定的回答。他对父母孝顺,对子女关心爱护,互相照顾,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母子情深重如山1926年,邓小平的母亲病故了,邓小平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姓夏的妻子,即解放后一直跟随邓小平在一起生活的夏伯根老人。夏伯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田无一垄,一贫如洗。她有一个哥哥,很小就病死了。她的母亲因悲失娇儿,不久也离开了人世。她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十几岁时就嫁了人,生下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她的丈夫不久就病死…  相似文献   

18.
巧借码头赚取第一桶金今年55岁的陶全清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岁那年,陶全清与丈夫结婚,先后生下两儿一女。她和爱人摆地摊,后又开小餐馆,含辛茹苦地将3个孩子先后送进了大学校门。  相似文献   

19.
布迪·德维的家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印度西北边陲喜马偕尔邦马朗村。她今年70岁,是一个丈夫依然在世的“寡妇”。14岁时,她和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男孩结婚;与此同时,她又被许配给丈夫的弟弟。半个多世纪后,其中的一个丈夫已经病逝,剩下的那个跟她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对于这句话,二师三十团七连89岁的老人何占立深有体会,让他感受到女儿般温暖的人,就是自家的邻居赵跃珍。从2001年起,赵跃珍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爸",这一照顾就是13个年头。1993年,22岁的赵跃珍随丈夫一起从四川来到了三十团七连参加工作,她承包了62.5亩土地,丈夫则在连队开拖拉机。何占立老人祖籍河南,当过兵,1955年进疆,没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