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模式的根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在历史上,苏联模式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这种模式的日益凝固和僵化,其对包括苏联和中国在内的国际共运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在汲取苏联模式惨痛教训的基础上,中国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根本否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突破与创新,并探讨这种创新精神的实质。一、邓小平突破了“左”的僵化的社会主义观念,提出了初级阶段等崭新的社会主义观念,这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1、突破“左”的僵化教条的社会主义观念,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明确我国的历史方位,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左”的僵化的社会主义观念,表现为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对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作教条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一百多年前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  相似文献   

3.
谭妹冬 《前沿》2007,2(1):11-13
“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这是邓小平对苏联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后得出的历史性结论。本文介绍和分析了邓小平对苏联政治、经济和外交模式的反思、突破及其成就,旨在说明,没有邓小平对苏联模式的反思、突破,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其思想理论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越南的革新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仿效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以高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外交上“一边倒”的封闭局面。越南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多年的抗法、抗美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僵化的...  相似文献   

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只能就编写《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一书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 ,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路被忽视的原因在读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 ,邓小平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对列宁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 ,邓小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实际上 ,列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对苏联模式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使用的“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固定了的基本行为规则。政治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核心,因为它是政治革命即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的直接产物,在经济体制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争取十月革命胜利的时候,俄国共产党人认为这种革命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他们同时认定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楷模,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象马克思、恩格斯那样高度评价了巴黎公  相似文献   

7.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姜明 《前沿》2001,(1):8-10
一、“中国不输出中国模式”的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 ,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在这一核心理论中 ,邓小平又特别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强调中国照搬原苏联的模式是错误的 ,同样 ,别国照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是错误的。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历史背景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 :1 .它是在总结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教训中得出的。本世纪初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 ,成为震撼世界的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事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 ,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克服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的弊端并在这些弊端的反面勾画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列宁、斯大林,尤其是斯大林依照当时理解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蓝图“按图施工”,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当成社会主义本质;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虽然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有所察觉并局部加以革新,但总体上仍然比照“苏联模式”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反思社会主义优越性为什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原因,认为关键是没有搞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他在新的参照系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定位,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11.
苏联模式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一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毛泽东试图突破苏联模式,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但未获成功。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入手,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最终彻底突破了苏联模式的禁锢,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一、苏联社会的三大矛盾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多。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是其国内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苏联于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时,斯大林明确宣布:“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只剩下全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1938年他进而指出: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1939年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苏联社会已经没有阶级冲突”,“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斯大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7页)现在看来,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陈立中 《前沿》2007,6(9):39-42
中苏论战的本质是中苏两党关于破立"苏联模式"、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分歧的争辩。本文以中苏论战为切入点,按时间为序,全面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模式"问题的提出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密切相关.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人在模仿西方以及苏联现代化模式过程中,缺少理论创新,犯了照搬照抄的错误,未能形成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最终形成主要是在近30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的结果.未来"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与完善还要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苏联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已近十年 ,国内外对其原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讨 ,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在国内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 ,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于这一模式的弊端。不可否认 ,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结论却解释不了何以在同一模式下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那么 ,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模式 ,如何认识它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呢 ?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 ,往往也被称…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模式”是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最初选择,那么,今天的改革就是旨在完善制度、增强社会主义活力的再选择。在再选择的实践中,我们会时时感受到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1、社会主义“传统选择”所形成的巨大惯性已把这种选择的结果和影响推广到经  相似文献   

17.
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 ,以苏东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遇到了极大的困难。80年代初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在全球掀起了一次“私有化”浪潮 ,世界舆论认为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1990年前后 ,苏联和东欧又纷纷摈弃了苏联模式 ,西方政治家和不少的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失败。周叔莲先生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出发 ,论证了党的十五大路线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提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 ,颇发人深思。一、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物质运动由于社会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显明的阶级属性 ,所以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欧洲出现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阐述了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及其后果。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曾丢弃“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理论创造,他虽曾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生前基本上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樊篱。邓小平在新时期实质性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真正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开阔视野     
<正>60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转变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转变: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变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49年~1956年);第二次转变:从"以苏联为戒"转变为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57年~1978年);第三次转变:从突破苏联模式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9年~至今)。  相似文献   

20.
中西学者在对中国社会转换过程中的重大会议中共"八大"的评价上,看法相去甚远.中国学者认为"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反映.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八大是修改苏联模式的表现,其含义是八大没有超出苏联模式的框架,而不能称之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代替了从苏联引进的发展战略,因而是中国寻求自己道路的表现.本文探讨了"中国道路"的涵义,指出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误区,同时论述了八大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