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告”与“请示”不可混淆王王利娴通用公文写作中“报告”与“请示”两个文种的混淆,已经是公文理论界的一个旧话题了。然而,这两个文种混用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即使在级别较高的机关制发的公文中也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在公文理论界也存有混同这两个文种的新倾向。...  相似文献   

2.
请示与报告写作比较冯光请示与报告是党政机关、企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在公务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上行文,这两种公文主要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请求解决有关问题,是相当重要的两个文种。当前,不论是在指导公文写作的知识书中,还是在请示与报告的写作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行政公文文种误用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公文文种的准确选择是公文处理工作的关键之一,直接影响到公文的规范化、严肃性和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行政公文的误用包括:一、所使用的公文文种不是法定行政公文;二、文种与公文内容不相符合。其中第二种情况又表现为:(一)文种的混用;(二)文种选择的不完全恰当。文种的误用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公文是按一定程式表述社会政治集团意志的文书。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总则第二条指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认真做好公文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写作异同辨布告、公告与通告冯光布告、公告和通告都是知照性的公文。它们都是在日常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公文文种,由于这“三告”的相似点较多,因此人们写作时常常容易混淆使用而出错,需仔细分辨才行。这“三告”的共同特点有三:第一,传播上的公开性。它们都可以公...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我国法制建设速度之快、效益之大,令世人瞩目.公文法规建设与全社会同步发展,党、政、军各方面公文法规比较健全.但是,三方比较,行政机关公文法规建设相对落后.本文立足一个“法”字,提出公文法规建设、公文法规实施和公文法规意识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促进一个法规硬件的诞生.一、我国公文的法制传统我国有悠久的公文法制传统,对公文文种和公文行文,特别是对臣僚报君的公文(即当今的上行文),各代都有规定,有的还十分严格,稍有差错,轻则丢官,重则杀身灭族.秦代实行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的同时,也对公文进行了改革,统一了公文的程式,皇帝制作的公文,“命”叫“制”,“令” 叫“诏”.汉承秦制,对公文文种作了明确规定,皇帝对臣下有制、诏、敕、册,臣下对皇帝有章、奏、表、议,首创了较成型的公文.同时对公文的撰制也立有章法.例如早在西汉时期,“吏民上书,字谬则劾;是以‘马’宇缺画,石建惧死”,石建写的奏章批下来,看到其中的马字少了一笔,恐惧异常,说要“获谴(责)死矣”.石建固然为文为人过于谨慎,但也见出当时公文法规之严苛.  相似文献   

7.
公文,是国家实施管理的重要工具。公文处理是各级行政机关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和行政行为,是机关之间进行工作联系的纽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今,我们处在信息“爆炸”、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的年代,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公文处理的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着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与质量。鉴于此,国务院办公厅对1987年颁布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公文是随着管理职能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活动内容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势头日益强劲,公务活动中的信息量必须进行高度浓缩才能适应需要。所以,“简明短快”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公文的发展趋势,即文种趋简、语言趋明、篇幅趋短、成文趋快。一、文种趋简文种的繁简直接影响到公文的制作与处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对台港两地和我国大陆3方的现行公文类别作些比较。台湾使用中文的历史比香港长得多,经历过多次变革。1945年台湾光复后中文公文的使用占了主…  相似文献   

9.
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公文处理是各级行政机关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工作和行政行为,是机关之间进行工作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公文处理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影响着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一般成人高校课程体系中,公文写作还不能构成一门独立的“课”;但在已经开设的各类写作课中,公文写作大都占有重要地位和相当比例。这意味着,研讨公文写作的教学对策,提高公文写作的教学质量,是成人高校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何制定公文写作的教学对策?一个首要前提,必须清楚公文写作的特殊性。其一,公文写作,其写作主体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写作主体的被动行文性,即在公文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只能置于专任行文、依旨行文和无名份行文的境地。写作主体的这种特性,与文学写作、理论写作乃至其他各类实用文章写作相比,情形大为不同,很容易促发种种与这相关的心理障碍,甚而会影响到写作主体的职业品格。其二,公文  相似文献   

11.
公文文种的选择与甄别事关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与实际问题的切实解决。首先从弄清内涵、明确目的、分清关系、考虑权限四个方面阐明正确选择文种的基本要求,然后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公文实践中容易混淆的相近、相似文种,并提出了对文种易于甄别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思想"在军用公文写作中具有特定的含义,是指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深刻见解.军用公文包括正式公文和非正式公文两大类.虽然一些例行性、事务性的通知、请示、批复等,按常规办即可,而一些讲话稿、经验材料、调研报告等,则要出思想,有思想.从盯住问题,着眼大局、抓住本质、纵横比较、讲究艺术等五个方面就军用公文写作如何出思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述》中说:“才之能通,必知晓术。”这里的“术”,当指一种方法、一种技巧,大意应是:要精通写作,必须懂得方法技巧。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得好:“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懂得这一工作本身”,“技巧是文化成长的基本力量。”可见,写作需讲究技巧,已经是一种公理。但我们通常理解的讲究技巧与方法的写作似乎只限于文学写作,每每提到公文写作,人们的看法却是:公文写作是一种有着相对固定格式的文种,只要把事情说明白、讲清楚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可言。这种认识与公文写作的实践相去甚远,公文写作是整个写作的一部分、而公文的重大的社会作用更要求我们讲究写作的表达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  相似文献   

14.
金真 《党政论坛》2012,(11):64-64
“构”与“机关”是公文写作中的两个常用词,意思相近.但是有时差别又很大,即使是专业人士有时也会用错,譬如在一篇题为《我们期待怎样的人大代表》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15.
“公文处理工作”,作为当代公文学的一个概念,是由我国现行的两部公文法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3年11月21日修订,下略称《办法》,《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下略称《试行条例》)正式提出来的(后者“公文”作“文件”),它包括公文起草、签收等八个方面,二十项工作内容。这些工作是党政机关公文工作者经常性的工作之一。做好这些工作事关重大。因此,两部法规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的法定公文系统有五类。从内容上看大同小异,在公文处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特征,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很多差异,尤其是在文种和格式方面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只有切实掌握其异同,才有利于分清党政公文格式,防止混用。  相似文献   

17.
赵畅 《党政论坛》2009,(5):63-63
封建王朝治理国家,往往靠“奏折”。“奏折”是下面官员向朝廷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请示工作的手段。皇帝依此掌握情况,做出决断,发出号令.  相似文献   

18.
公文中通知这个文种,适用范围较其它文种广泛得多,所以使用频率相当高。有关公文写作的书籍,把通知种类划分得相当详细,不同种类的通知写法也各有不同。实际上有些通知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可以简单地划到某一类。这就必须确定以哪一方面的内容为主,根据实际的需要把通知写“明白”。笔者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发现一份通知,错误很有代表性,甚至评改后,仍有很多错误。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公文病例评改》一书,前言中说:本书适于乡镇以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在撰写公文时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和管理干部学院文秘专业的师生参考。可见影响面很大。书中选了这样一份通知:  相似文献   

19.
南街村模式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应变方式,是打出自己的品牌、赢得市场知名度的策略。它说明社会主义在实践形式上的多样化。因此,不应当过多地从“主义”上评判南街村模式,而要如实地回复到市场经济本身来认识新的现象。以前那种把南街村说成是“共产主义小社区”的看法,实际上未必符合南街村本意,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风所要求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行文部门将会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作为公文流转的主体对象.本文探讨了电子档案的整理、保存和归档工作,并对电子文档的安全性以及档案资源利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