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年,
  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要爱延安?
  青年回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
  怕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相似文献   

2.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有不少宁波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到陕北公学求学,他们在延河水、小米饭、马列主义乳汁的喂养下,逐渐茁壮成长起来。陕北公学的甬籍学生有的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壮烈捐躯;有的成为我军的领导干部、著名学者、教育工作者,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不少贡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生活了10个春秋。在延安的岁月里,他住的是延安的土窑洞,吃的是延安的小米饭,穿的是延安的粗布衣,在延安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一位老革命家的情怀,反映了他与延安人民的鱼水亲情。这些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革命和建设征途上奋进。  相似文献   

4.
<正>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广大海外华侨青年认定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为海外赤子的共同心声。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一壶一钵去长征,不怕关山万里程,满腔热血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停!”为争取华侨支持和参加抗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延安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1940年9月5日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有170余名华侨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5.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2,(16):46-46
谢觉哉是延安时期我党著名的“五老”之一,当时他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在为即将毕业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同志们送行时,发表了12个字的祝词,即“不惧、会想、能群、守己、勤学、健身”。“不惧”,就是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会想”,就是遇事不要莽撞,要善于开动脑筋,  相似文献   

6.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2,(16):46-46
谢觉哉是延安时期我党著名的“五老”之一,当时他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在为即将毕业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同志们送行时,发表了12个字的祝词,即“不惧、会想、能群、守己、勤学、健身”。“不惧”,就是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会想”,就是遇事不要莽撞,要善于开动脑筋,  相似文献   

7.
我所认识的彭总刘克东十斤粗糠和两碗小米饭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党中央主动极高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副总司令承担了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当时,我任电台台长,与彭老总朝夕...  相似文献   

8.
节俭:并非过时的话题吴堂清节俭,这一人类共同的美德,是现代文明应有的内容之一。实现现代化需要节俭。__题记一脉相承的“东方魔力”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  相似文献   

9.
《前线》2007,(10)
1936年春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秘密访问了延安。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窑洞,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吃着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着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儿  相似文献   

10.
裴毅然 《党史文苑》2014,(10):55-56
1949年解放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  相似文献   

11.
节俭:并非过时的话题□吴堂清一脉相承的“东方魔力”美国作家斯诺在1936年访问延安时,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南瓜汤;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  相似文献   

12.
张炜 《廉政瞭望》2010,(15):62-62
男欢女爱,古今亦然,抗战时的红色延安同样存在。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一大批进步、有志青年来到了红色延安。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30年代末,随着中共立足延安和延安以“赤都”名扬天下,引发了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潮水般涌来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迅速在全国文艺界引起热议。文艺应坚持“二为”方向不变这次会议让不少人联想起了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满腔热忱的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很快他们发现延安的实际状况与理想存在着巨大差距。“阳春白雪”无人问津,心中愁绪无法抒怀,试图提笔又不知如何创作……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全国千百万先进青年一心向往的革命圣地。为了培养青年工作干部,1940年,党中央在延安原安吴青年训练班的基础上,创办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长陈云,副校长冯文彬,校址设在延安青年路。1940年5月3日,该校在中央大礼堂举行开学典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解放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延安一代""延安一代"指大致出生于1900—1925年之间的红色知识分子,他们于抗战前后进入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延安,革命圣地。在那里,我度过了青年时期最重要最难忘记的一段生活;在那里,党把我从一个目不识丁的穷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通信专业技能的军队干部。延安是我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18.
林木 《党史博览》2011,(10):2+57-F0002,F0003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关心中国抗战的外国记者,曾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他们的工作,使世界了解了中共及其领导的全民族抗战。国统区许多进步青年通过阅读这些记者的书籍,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相似文献   

19.
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圣地,在烽火连天的 8年全民族抗战中,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强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他们历尽艰险,奔赴圣地,毅然为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全国各地,远至海外的华侨中间,大批的革命青年都来延安求学。”地处湖南抗日前线的湘北岳阳地区,先后也有大批青年分 5批奔赴延安抗日圣地,学习杀敌本领。而尤以华容“东山中学”的赴延救亡旅行团行程悲壮、感人至深。   东山中学是早期中共党员朱婴奉董必武的指示于 1938年 3月在华容创办的一所培育抗日人才的学校。   朱婴 (1894── …  相似文献   

20.
<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到延安采访。当他看到毛泽东住的是简陋的窑洞,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看到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是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的是断了腿的、用一条绳子系着的眼镜……斯诺被共产党领袖们清贫节俭的生活作风感动了。他断言这种生活作风会产生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