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补充规定》明确指出,其适用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施行后依照刑法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罪判处刑罚的原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罪犯。具体而言,一是限定了时间节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准确理解和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以正确适用法律,有效惩治犯罪,是司法实务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相关法学理论,试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3.
正因为《刑法修正案(九)》在涉及贪污贿赂案件时,把过去具体的数额拿掉了,只是划分成"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等几个量刑标准。这就让各地司法部门在做具体裁量的时候难免产生疑惑:究竟什么算"较大"?什么算"巨大"?什么又算"特别巨大"?公众一直在等待这样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常委会2月25日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此次刑法修改规模之大,创下1997年《刑法典》通过以来历次修正之最。立法机构此番顺应民意,一举将酒驾、飙车、恶意欠薪等行为定为犯罪,同时又呼应国际潮流,取  相似文献   

5.
要闻     
<正>最高法、最高检公布办理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最高法、最高检日前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7月25日起实施。解释根据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条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等的修改,立足于司法工作实际,针对近年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犯罪案件中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作出了  相似文献   

6.
“国家工作人员”是新颁《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我国历来采取从重从严的政策。在《刑法》分则的各章中,都涉及到了国家工作人员的概念,特别在贪污贿赂罪、渎职罪中,“国家工作人员”作为犯罪主体,是必不可少的犯罪构成四要件之一。检察机关四...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现行《刑法》还是《刑法修正案(七)》对绑架罪的有关规定人文精神都略显不足。本文通过对现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七)》关于绑架罪规定的人文不足的分析,结合对我国传统人文法律思想的分析,力图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一般伦理的绑架罪的立法修改建议,从而彰显现代刑法的人文特色。  相似文献   

8.
黎凌  杜峰 《理论导报》2013,(12):23-25
毛泽东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观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提出的刑法思想及刑罚方法和制度,例如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少杀慎杀"的观点等,都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的修订是历次修订动作最大的,共修改了50个条款,涉及49个问题。这次修改有几大特点,例如,取消了13个罪名的死刑,第一次对刑法总则进行了修改,完善了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从宽处理的规定,将"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法律化。这些修订内容是毛泽东刑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刑法修正案(八)是我国刑法史上一次跨越式进步,整体而言该修正案充满了人性、人道、人文基调;但是有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例如,能否将如实供罪作为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对部分犯罪行为能否非犯罪化等问题尚需探讨。  相似文献   

9.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的罪名,该行为入罪既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也是出于完善我国刑法贿赂犯罪法律体系的要求;“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和犯罪主观方面与一般贿赂犯罪有明显的区别,需要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以期对该罪名的适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5月1日起颁布实施。本次刑法修正背景深刻、特点鲜明、亮点纷呈,是我国刑法向人道化、科学化、民主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本次修正增加了一些罪名,调整了部分犯罪的入罪门槛,取消了部分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采取从宽、减轻处罚,并将社区矫正制度写入刑法。文章从监狱监管改造的独特视角分析本次修正将给监狱工作带来怎样的难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6,(12)
正《刑法修正案(九)》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关注,增加了3个罪名,即"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完善了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形成了惩治网络犯罪的高压态势。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对"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的;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相似文献   

12.
略论《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增加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弥补了原有法律的不足,加大了刑法对贿赂犯罪的惩治力度。但由于刚刚颁行,还缺乏实践的积累和相关司法解释的指导,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澄清。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6,(8)
正《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原"聚众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罪"变更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这一条款增添"医疗"一项,意味着"医闹"正式入刑。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简称<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规定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准确理解和把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以正确适用法律,有效惩治犯罪,是司法实务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相关法学理论,试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5.
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此次刑法修正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 《修正案(十一)》第一条将刑法第十七条修改为:"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6,(2)
正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之前的规定有两个条件限制:一个是身份上的限制,必须是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另一个限制是利用工作、职务便利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医疗、教育、邮电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因为职务上的关系,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构成犯罪。《刑法修正案(九)》把这两个条件都去掉了,要求不仅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推定制度是一项打击腐败犯罪的有力措施,属于针对缔约国的强制性要求。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应当履行条约义务,在刑法中确立针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推定制度,适当降低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故意、明知、非法占有目的等主观要件的证明难度,以更有效地打击腐败犯罪,促进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8.
陈菲 《先锋队》2013,(14):1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的《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首次明确渎职罪主体涵盖依法或者受委托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规  相似文献   

19.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公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实施,我国民事罪刑化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立法上的民事罪刑化是解决实定法上的实质犯罪的犯罪化问题。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正是基于社会结构弱化、行为人角色冲突、社会规范失调、个体自由过限等这种情势,公法的矫治才能取得正当性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刑法立法层面上的非犯罪化空间不大,甚至就我国犯罪圈的划定范围来看,相当长时间内,刑法立法的趋势应是民事罪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