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构成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演进模式。如果说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掩盖了文学的本体问题,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反思则建立在悖论逻辑的基础上,认为文学的本体即悖论,文学理论必须以悖论性差异为基础。文学本质构成了决定文学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据,探求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寻找文学的本质属性则成为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文学活动不过是这一本质规律的模仿与体现,引发争论的仅仅是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通过对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以捍卫文学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从哲学走向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宏大叙事以及对个别、断裂、碎片、边缘、非主流等因素的高度重视,使得传统理论进一步分崩离析。在现代性展开过程被人们建构起来的那些辉煌的理论大厦是摇摇欲坠了,作为其根基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也行将寿终正寝。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理论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3.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4.
反本质主义与当代叙事的人生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语言学转向,语言透明性与叙事合法性受到质疑。西方叙事摆脱不了主客对立逻辑,以准确的语言穿透叙事的隔阂达到意义本质,形成基于认知客体的知识论启蒙模式;中国叙事则抛开言意对立问题,以主体境界避开语言叙事,形成基于认知主体的道德论启蒙模式。反本质主义对言意关系的清理、对启蒙叙事的消解,昭示当代叙事将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话语,成为主体价值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5.
格尔茨分析了原有意识形态研究的二种理论模式,通过文化人类学视角研究意识形态问题,将意识形态分为两种存在状态:隐性和显性的,其中显性状态下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张力";格尔茨认为新兴国家的民族主义里存在着本质主义与时代主义的内在张力,并且新兴国家针对原生性情感,还存在着"整合式革命"的现代化"使命";他提出新兴国家意识形态及民族主义问题的实质,是"对权力至上的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6.
刘颖  付天海 《求索》2013,(2):157-159
性别叙事学作为一种文本阐释的实践方法.将性别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纳入了同一视域,使得两种本无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模式。性别叙事学不仅注重对女性作品的性别化解读,它还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男性作家及作品.揭示了叙述结构和文学技巧所蕴含的性别关系本质。本文从叙事模式、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等诸方面阐述了文学的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尝试使用叙事学的分析工具对文学文本进行性别意义的阐释,希冀为文学的性别叙事话语研究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8.
金华 《求索》2008,(6):168-170
文学史的撰写存在着一种遮蔽现象。要全面认识文学史,就必须分析这种遮蔽机制,而这一机制涉及文学史的容量、信息量;也涉及文学史书写者自身的素养,诸如文学理论观念之文学观、文学史观,撰写时的叙事同一性特征;还涉及外界的隐含的限制因素,如伦理、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9.
余晓明 《求索》2005,(11):174-177
文学与政治互相渗透,构成了生态学的协同演进关系。文学通过叙事的方式对政治合法性进行原初建构。文学经由文化政治为精英和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提供了剧本,而国家权力对文学的介入的主要策略是对文学的经典化过程的干预。但是,文学“元叙事”对言说的质疑,又构成了对意识形态的解神秘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反智主义在美国颇为流行,形成了从精英到平民的“集体智商衰退”现象。美国反智主义的生成有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它既是资本利益愚弄民众的“需要”、美国对抗性选举政治和冷战思维主导下的美国国际政治实践的产物,也与美国宗教文化传统、激进反主流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的“滋养”密切相关。同时,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中虚假信息的泛滥和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反智主义的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根本上说,美国反智主义的盛行集中反映了美国的制度性危机和严重的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1.
问责是以归因为基础,以课责为关键的反映问责人与责任人控权关系的机制。在学理上,官员问责存在职责交叉难题、责任归因难题、多种惩罚逻辑的课责难题,本质上是复杂治理形势与民主政治要求之间张力的产物,是全球公共行政现象。但西方学界对中国官员问责制存在两种话语霸权:一种社会中心主义问责观聚焦于选举政治上,关注于选民在问责上的主体地位,忽视国家自身的归因需求和课责能力,称中国没有问责制;一种中国威权主义问责观聚焦于课责机制上,认为中国威权国家政体“无需”和“无力”课责,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攻击。面对西方的问责话语霸权,国内问责研究需批判意识形态攻击,并摆脱理论贫困,从实践中挖掘中国官员问责特殊性,从理论上提升中国官员问责解释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胡若雨 《求索》2013,(8):84-87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建设也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意识形态范畴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实践性,使得它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和政治发展的逻辑关联与互动机制及其意识形态实践,这将有利于辨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实现意识形态的知识与价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从“罢免案”看台湾政治的结构性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水扁就任以来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以"罢免案"所形成的政治风暴是扁政府内外危机的集中表现."罢免案"反映了台湾"宪政体制"方面的"弱势总统"和"双首长制"的结构性问题,但本质上是朝野政党的权力争夺和统独理念冲突.通过"国会"改选和政党重组,组织"联合政府"是扁政府摆脱危机的现实选择,但扁政府只有改变意识形态施政的路线才能化解政党之间的激烈对立.  相似文献   

14.
文艺学知识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知识形态中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需要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对柏拉图诗学思想的研究中,其叙事理论尤其是叙事视角理论与其诗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忽视。柏拉图从神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三个角度出发,不仅在历史上最先区分了单纯叙述和摹仿叙述,而且对这两种叙事视角背后的道德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较早地注意到了文学叙事的伦理性和意识形态性。柏拉图的叙述视角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其诗学理论中的灵感说与摹仿说的歧义,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柏拉图诗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可启发我们对于文学叙事意识形态属性的深思。  相似文献   

16.
陈晓益 《前沿》2014,(3):238-240
本文从人文科学面临的表述危机,新新闻主义以及新闻叙事视角多维视野考察实验新闻,认为实验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媒体在处理如何描述社会现实、记者的主体身份与报道的关系以及新闻叙事视角变化的综合结果,从而突破从静态的新闻文本去分析实验新闻在新闻技术操作层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雍青 《求索》2007,(5):159-161
1990年代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叙事存在着自我解构的危机。一方面文学史叙事通过对文学史“断裂”的弥合来完成一种对文学史总体图景的描绘,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的文学对象的开掘,将历史爆破出来,从而承诺一种对历史真实的想象。然而前者将历史客观化,后者将历史主观化,都存在着消解历史的危机。既回到文学本身又回归历史的深度是超越这些悖论和危机之路。  相似文献   

18.
王永收 《求索》2013,(12):159-161
随着文学叙事学的发展,电影叙事学也建立起了语式叙事学式的电影叙事理论模式。在该模式中,叙述者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作为话语的发出者,它被界定为一种叙述机制,对故事的讲述负责。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叙事理论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理解电影叙事,认为故事是电影形式和观众认知交互作用的产物。从观众对故事能动的建构来看,电影叙事学中的叙述者机制是存在问题的。叙述者问题是当前电影叙事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叙述者问题出发对叙事机制进行考察.可厘清电影叙事研究的产生与发展脉络,并辨析出不同叙事理论模式间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具有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呈现和社交黏度高等特点,已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场域。短视频场域意识形态传播的逻辑理路,具体体现在以生活叙事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动态图像隐喻意识形态内容、以情感询唤提升意识形态认同、以趣群互动实现意识形态凝聚、以碎片传播强化意识形态认知等方面。短视频场域固有的浅思维化、碎片化、泛娱乐化、去中心化以及算法应用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隐忧不容忽视。新时代利用短视频优化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应立足于将娱乐风向引导和优化图像叙事相结合、宏大主题叙事和聚焦生活向度相结合、激发情感共鸣和调动理性思维相结合,以及巧用算法技术和增设人工把关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语言表征危机认为现实是语言建构的,没有客观现实可供语言来再现,属于语言学转向的范畴;而文化表征危机不否认现实的客观性,只是在权力的操纵下文化已失去客观再现现实的能力,属于文化转向的范畴.后殖民译论是语言表征危机论的产物,认为翻译不可能;它同时又是文化表征危机论的产物,主张对边缘文化群体进行反表征,纠正被西方扭曲的形象,因而翻译是可能的.两种危机论的转换造成后殖民译论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纠正后殖民表征危机的途径在于摆脱对权力的恶意操纵,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以他者为上的心态,努力做到近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