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在今年的“3·15”晚会前夕,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高达50%。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不无焦虑地表示,如果老百姓喝牛奶时会想这牛奶是否掺了水;抽烟喝酒时会顾虑是否抽了假烟、喝了假酒;买了房子后会顾虑房子是否会垮掉;买股票时会担心是否买了“伪装上市”公司的股票,明天就变成一张废纸;那么人们怎么会痛痛快快拿出钱来花呢?  相似文献   

2.
我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在这里认识了四位台湾同学,他们分别来自台湾金融界、文化产业界、教育界、政府部门,并且是这些领域中的高管和主要负责人。自去年入学到现在,接近一年的时间,彼此从陌生到现在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四位台湾同学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处处呈现出他们可敬与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3.
廖中武 《台声》2011,(2):65-66
我现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是台湾政治问题,到台湾实地观察台湾的社会与生活一直是我的愿望。受台湾铭传大学大陆研究学会的邀请,2010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的台北行程,终于让我实现了到台湾实地体验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刚调到企业宣传部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像我这样听力不好的人很难在此发展。最初我也有这样的顾虑,但很快我就发现,不必担心,因为身边有许多包容我缺陷的领导和同事。  相似文献   

5.
有爱同行     
喻芬 《台声》2014,(8):42-43
时间走得真快,转眼与台湾青年相处的日子结束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台胞青年夏令营,原以为台湾青年不好接触,有"太阳花学运",有"反核四",这些都令我心里没谱儿。但短暂的4天过去,没想到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作为年轻人,我们的生长环境差异激发的不是误解,而是对对方生活文化的好奇;我们的口音不同、地域不同,但我们同文同宗同祖同源,我们都尊重对方,都有积极交流的愿望,一路下来,感到这是一次特别有爱的旅行。  相似文献   

6.
江欣璇 《台声》2003,(12):23-24
屈指一算,我来北京大学已经快两年了。记得刚来北大时,对什么都感到陌生,充满好奇,就这样开始了对我来说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我在进入北京大学以前从没有来过大陆。对大陆、对北京,所有的印象都是在中学和高中时的历史或地理课本里得知的。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来大陆甚至会来北京学习。直到高三时,我开始注意到大陆近年来的发展,而且获悉从1987年开始,大陆高校正式招收了第一名台湾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据我保守估计,来大陆学习的台湾学子也已超过万人。大家趋之若鹜让我对大陆的高校也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参加了大陆大学…  相似文献   

7.
檀国柱  程朔 《台声》2013,(4):47-47
“广州,一个是我现在生活工作的地方,台湾,一个是我父亲来大陆前生活的地方,父母要我记住广东,也不忘台湾,所以给我取了这个名字。”不等记者询问,这位新政协委员就先解说了自己姓名的来历。这果然满足了后来一批记者的好奇心,同时还省去了欲问者的尴尬与答者重复回答的麻烦。  相似文献   

8.
郭雪筠 《台声》2023,(5):83-84
<正>作为在大陆长大的台湾人,彭翊如对大陆的看法当然不同于台湾本地年轻人。但她对台湾也并非全然断了联系,从小到大她每年寒暑假都回台湾,甚至在到达台湾法定打工年龄(16岁)之后,寒暑假还会在台湾餐饮业兼职。对她而言,这些年来周围的大陆同学对台湾的态度、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态度、甚至是台湾上一代人,都因为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了固有认知,或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天下黄埔是一家,这是我们黄埔同学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七个字,但却高度概括了我们同学之间所拥有的共同感情、共同事业和共同目标。近年来,我本人和市同学会与台湾、港澳及海外黄埔同学有着比较广泛的交往和接触。在这些交往和接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天下黄埔是一家”这句话的份量。它不仅被大陆的同学们奉为圭臬,而且台湾、港澳及海外的黄埔同学也非常认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去年11月,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组团访问上海,我们接待了他们,当时访问团与上海的黄埔同学举行了座谈。我记得团长谢元熙将军有一段非常动…  相似文献   

10.
台湾同学会在北戴河夏令营期间召开了一九八二年年会。台湾同学会是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成立的,宗旨是加强会员间的联系,增进友谊;协助归国同学熟悉环境,克服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困难;为加速祖国的四化建设和促进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15)
正在咖啡馆见到陈文成时,他身穿简单大方的运动装,身上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在采访前我曾了解到陈文成很热心两岸交流与发展,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学习之余不仅担任了北京体育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的会长,还是台湾"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青年部的副部长。面对这位货真价实的"学霸",我的心中难免有些忐忑,担心他学究气过于浓厚而影响沟通,然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的访谈中,才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2.
周顺 《现代领导》2006,(11):31-31
“事转企”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特点——就员工而言,有的长期以来习惯于吃“皇粮”,打破“铁饭碗”后,担心收入减少,担心下岗回家;有的害怕企业管得严、罚得重,受不了,不自由、不宽松,受束缚;也有的顾虑企业只讲经济效益,缺少人情世故,会失去组织的温暖,等等。  相似文献   

13.
梁宪英 《台声》2008,(7):35-37
去年11月,我完成了第四次台湾之行,率山西省教育界人士赴台交流。此前10余年间,我曾3次踏上宝岛。这几年来,那块土地发生的事,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社会的、生活的,我都在随时关注,而时不时的台风,大大小小的地震,突如其来的“非典”,又给我带来种种不安。台湾,那是我时时刻刻牵肠挂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王金 《台声》2010,(10):65-65
2003年至2004年第八届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互访交流活动在哈尔滨和台北市之间展开。6年过去了,当年结成对子的小天使们之间的互动是否还在延续,当年友谊的种子是否结出了硕果.从哈尔滨和平小天使王金同学与台湾陈欣宜一家的来来往往中可见一斑。王金同学是2007年啥尔滨市的中考状元,今年又以黑龙江省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香港大学精算专业。即将迈入大学,王金同学写下了她和两岸小天使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上海人大月刊》2014,(11):36-36
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研组着重围绕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如混合之前各有顾虑、混合方式心态不一、混合之后的困惑、法律法规配套不足等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建议。调研组发现,以上矛盾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国企担心国资流失的风险,民企顾虑国资是否优质。二是国企认为民资参股"钱"少而应控股,民企认为做小股东好处不多。  相似文献   

16.
林娟 《两岸关系》2013,(9):62-63
自2008年以来,台湾持续不断地推动生活美学运动。生活荚学往往与文化创意相得益彰,将创意融人生活,存生活美学中撷取商机,或许是台湾民众最有价值的生活智慧。这种生活美学不仅充盈了都市,也感染了乡村。  相似文献   

17.
廖翊 《台声》2001,(7):26-27
今年 3月 9日,我和港台部采访室主任赵卫经香港前往台北,与新华社第一批赴台驻点采访的范丽青、陈斌华进行业务交接,开始了在台湾为期一个月的驻点采访。 感受“痛苦指数”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痛苦指数”一词在台湾社会中频频出现。就像当局发布各类经济指数一样,“痛苦指数”也每每翻新,不时出现在台湾的媒体中。   “痛苦指数”的内容包括收入、支出、生活满意度、家庭、安全、环保等从民间调查中取得的数据。去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的“痛苦指数”大幅上升。   3月 18日的这一天,台北天气阴冷,尽管是周休日,台北的街头还…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与回家探亲的战友打电话聊天时,他略带激动地告诉我,某某同学买车买楼了,某某同学开公司当老板了,言谈之中无不流露出对同龄人的羡慕之情,和对自己十几年军旅生活的些许无夸。由此笔者想起了曾读过的两则故事。  相似文献   

19.
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是拥有定居台胞最多的省份。定居台胞中的少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困难。这些困难定居台胞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我曾去过一个台胞家中,这个一贫如洗的家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心情格外沉重。  相似文献   

20.
周晴晴 《台声》2013,(8):34-34
7月5日,怀着期待、激动的心情来到北京,准备住第二天的早晨到机场迎接从海峡对岸来参加全国台联千人夏令营河北分营的台湾同学们,然后一起展开在河北期间举办的夏令营活动。在来北京之前,设想了千千万万种与台湾同学见面的场景,我要说些什么才能让大家很快的记住我、我要怎样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台湾同学之间等等。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千千万万种疑问,度过了漫长的一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