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虚拟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潼 《证据科学》2010,18(2):234-248
“开放式”解剖是法医学死亡调查中的传统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现在的断层扫描影像学技术已经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取代传统的解剖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可以提供个体的损伤或死后变化的二维或三维影像信息.可以充分而客观地反映如骨折、气体检塞、皮下气肿、气压损伤、腐败改变及器官损伤等。这些反映个体损伤或者死后变化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直观、有力的法医学证据。而另一种影像学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探查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及非外伤性损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如何辨别生前和死后骨折形态的差异,如何调整生前死后变化的信号检查强度等方面。一直没有系统地研究报道。本文将综述有关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法医解剖方面的应用,引入“虚拟解剖”的概念.系统地介绍这种独立、客观和微创的新型解剖方式.并对其在法医学死亡调查中产生的影响做出前瞻性预测。可以预见,在今后大量、广泛的法医死亡调查中.“虚拟解剖”将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损伤和死亡的分析鉴定方式。  相似文献   

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医患双方当事人对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尸检,并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本文就一起先经法医学解剖,后又经医学会组织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法医学解剖在医疗事故鉴定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3.
传染病死者的尸体解剖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原因限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者进行法医学尸体解剖的数量较少,使法医学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未能及时发挥。虚拟解剖(virtual autopsy,virtopsy)对传染病死者尸体的检验具有独特的优势,积累虚拟解剖影像学资料对COVID-19的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COVID-19的病理学和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以及虚拟解剖在传染病尸体检验中的应用,旨在为法医工作者在COVID-19疫情中开展虚拟解剖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某年5月,在某封闭车库内密闭车辆(由盖车布覆盖)中发现一具女尸。现场勘查见:尸体呈仰卧位、蜷缩于车辆后排座椅脚垫上,双脚朝上置于后座座椅上,颜面部、双手、躯干上覆有汽车坐垫。车库内封闭良好,干燥;车库内、车周围及车内可见大量空气清新剂及除味剂。后经询问办案单位确认为他杀。  相似文献   

5.
利用虚拟解剖技术可以提供个体的损伤或死后变化的二维或三维影像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为法医学实践提供直观、有力的科学证据.在缢死鉴定中,死后CT(post-mortem CT,PMCT)检见的气体征象可用于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鉴定.本文综述了颈部、纵膈和椎间盘部位的气体征象,讨论了颈部气泡征象、颈部皮下气肿、纵膈气肿和椎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不同类型案件中的死者进行死后尸体CT扫描和常规尸体解剖,探索PMCT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因不同原因死亡的个体进行全身PMCT扫描,随后进行系统的尸体解剖,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分析PMCT与传统尸体解剖在不同类型案件中应用的优点和不足.结果 在7个案例中,尸体上总共检出67处阳性发现.其...  相似文献   

7.
虚拟解剖技术具有无创、非接触和可以发现潜在病变等特点,在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虚拟解剖发展简史,对虚拟解剖在法医学各领域的运用情况进行介绍,总结了我国当前虚拟解剖运用的情况,并提出了加强规划、制定标准、加强协助和科研推广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虚拟解剖技术在溺死尸体上获取关键证据信息的能力及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7例溺死尸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传统尸体解剖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采集尸体影像数据,通过影像阅片观察特征性表现并结合虚拟测量指标,与15例非溺死尸体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溺死者死后影像可见呼吸道较多积液、肺部呈弥漫性较均匀的毛玻璃样改变;溺死者鼻窦(上颌窦及蝶窦)内积液量为(10.24±4.70)mL,对照组量为(2.02±2.45)mL;溺死者鼻窦内积液、左心房血液、胃内容物CT均值分别为(15.91±17.20)、(52.57±9.24)、(10.33±12.81)HU,较非溺死者低(P<0.05)。结论 将多项特征性影像表现与虚拟测量指标综合考虑,有助于溺死诊断,虚拟解剖技术目前可作为一种辅助溺死法医学鉴定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2014,30(5):360-366
尸体解剖是法医学传统的、经典的技术手段,但由于需破坏尸体,尸体解剖有时会遭到抵制和排斥。虚拟解剖技术为法医学检验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检验途径,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骨折、软组织损伤、创道、器官损伤等,为法医学鉴定实践提供直观有力的证据。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从虚拟解剖在法医损伤鉴定、机械性窒息、溺死、高低温死亡、疾病诊断及其在法医有限元损伤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阐述了这一新的法医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和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多,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和伤亡人数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法医检验作为交通事故处理中重要的证据,其鉴定意见直接影响着当事方的权益和事故处理。不容置疑,法医检验技术的运用对鉴定意见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对国内外法医检验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综述,供同行实践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刑事案件复原的应用,促进该技术的发展。方法利用数字算法、滤波、几何运算等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复原处理。结果对案件的隐含、残缺、微弱信息,模糊图像、变形物证复原及特征显现。结论刑事数字图像复原技术在刑事技术领域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够对不同密度的人体组织进行成像,在疾病和损伤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它可以对组织脏器进行容积再现、多层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在肿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骨折、关节异位、脏器破裂、出血等损伤的检验,枪弹、爆炸碎片、吸入物等体内异物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将其应用到相关研究领域当中。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应用CT技术进行法医病理学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以便法医病理学研究者了解CT在法医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能够为今后的法医病理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M  Liu M  Wang X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1,17(4):239-24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损伤愈合过程中启动血管形成的一个特异的有丝分裂原,也是一种有效的血管通透性诱导因子。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当前有关的VEGF分子生物学特性,VEGF与损伤修复的关系及表达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自DNA指纹技术应用于司法实践的报道以来,法医DNA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也逐渐开始与法医学应用结合,极大地扩展了法医物证的分析能力。本文综合阐述了法医遗传学所涉及的基因组、表观组以及转录组生物信息分析相关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MicroRNA(miRNA或mi R)是一类21~25nt大小的高度保守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RNA,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mi RNA不断得以证实,但其在法医学鉴定方面的研究尚未有报道。本文就mi RNA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心源性猝死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Xiao J  Zhang HX  Liu L 《法医学杂志》2005,21(2):146-148
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况及其在法医病理中的运用、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文献资料表明:随着手术导航系统、虚拟尸检、显微影像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发展,这必将对法医病理学的教学、实验、科研及其实际运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极大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但由于软硬条件、成本、费用等的限制,这一技术要真正进入实践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7.
体表损伤轻微或无损伤的机械性窒息死亡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由于缺少病理形态学特异性变化特征,较难与部分存在缺氧过程的其他致死原因相鉴别。近年来,将具有相关性、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用于推断机械性窒息死亡,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上述专题中法医学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猪离体心脏冠状动脉进行多层螺旋CT(MSCT)造影成像,探索离体心脏血管造影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参数.方法 应用自主改装的血管造影装置,分别将脂溶性和水溶性对比剂以不同灌注量(50、60、70 mL)和不同灌注-成像时间间隔(5、10、20 min)灌注猪离体心脏冠状动脉,进行MSCT扫描和三维图像效果比较,由2名放射科医生对各组的造影成像效果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脂溶性对比剂对冠状动脉周围脂肪造成浸润和破坏而影响造影成像效果,而水溶性对比剂未出现类似结果.灌注-成像时间间隔为5 min,且灌注量为60 mL和70 mL时造影成像质量最佳. 结论 本研究的血管造影参数为后期开展尸体在体心脏冠脉造影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Gao LL  Li YY  Yan JW  Liu YC 《法医学杂志》2011,27(6):455-459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遗传学证据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DNA技术已经在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RNA技术正表现出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RNA在推断死亡时间、血痕形成时间、损伤形成时间、死亡原因及体液来源等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