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虚拟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式”解剖是法医学死亡调查中的传统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现在的断层扫描影像学技术已经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取代传统的解剖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可以提供个体的损伤或死后变化的二维或三维影像信息.可以充分而客观地反映如骨折、气体检塞、皮下气肿、气压损伤、腐败改变及器官损伤等。这些反映个体损伤或者死后变化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直观、有力的法医学证据。而另一种影像学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探查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及非外伤性损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如何辨别生前和死后骨折形态的差异,如何调整生前死后变化的信号检查强度等方面。一直没有系统地研究报道。本文将综述有关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法医解剖方面的应用,引入“虚拟解剖”的概念.系统地介绍这种独立、客观和微创的新型解剖方式.并对其在法医学死亡调查中产生的影响做出前瞻性预测。可以预见,在今后大量、广泛的法医死亡调查中.“虚拟解剖”将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损伤和死亡的分析鉴定方式。 相似文献
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医患双方当事人对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尸检,并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本文就一起先经法医学解剖,后又经医学会组织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法医学解剖在医疗事故鉴定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3.
传染病死者的尸体解剖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种原因限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者进行法医学尸体解剖的数量较少,使法医学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未能及时发挥。虚拟解剖(virtual autopsy,virtopsy)对传染病死者尸体的检验具有独特的优势,积累虚拟解剖影像学资料对COVID-19的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COVID-19的病理学和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以及虚拟解剖在传染病尸体检验中的应用,旨在为法医工作者在COVID-19疫情中开展虚拟解剖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星凯;杨江南;高妍;史文哲;盛延良;李喜柱;高阳 《中国法医学杂志》2024,(2):246-247
<正>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某年5月,在某封闭车库内密闭车辆(由盖车布覆盖)中发现一具女尸。现场勘查见:尸体呈仰卧位、蜷缩于车辆后排座椅脚垫上,双脚朝上置于后座座椅上,颜面部、双手、躯干上覆有汽车坐垫。车库内封闭良好,干燥;车库内、车周围及车内可见大量空气清新剂及除味剂。后经询问办案单位确认为他杀。 相似文献
5.
6.
7.
虚拟解剖技术具有无创、非接触和可以发现潜在病变等特点,在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虚拟解剖发展简史,对虚拟解剖在法医学各领域的运用情况进行介绍,总结了我国当前虚拟解剖运用的情况,并提出了加强规划、制定标准、加强协助和科研推广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虚拟解剖技术在溺死尸体上获取关键证据信息的能力及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7例溺死尸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传统尸体解剖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采集尸体影像数据,通过影像阅片观察特征性表现并结合虚拟测量指标,与15例非溺死尸体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溺死者死后影像可见呼吸道较多积液、肺部呈弥漫性较均匀的毛玻璃样改变;溺死者鼻窦(上颌窦及蝶窦)内积液量为(10.24±4.70)mL,对照组量为(2.02±2.45)mL;溺死者鼻窦内积液、左心房血液、胃内容物CT均值分别为(15.91±17.20)、(52.57±9.24)、(10.33±12.81)HU,较非溺死者低(P<0.05)。结论 将多项特征性影像表现与虚拟测量指标综合考虑,有助于溺死诊断,虚拟解剖技术目前可作为一种辅助溺死法医学鉴定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尸体解剖是法医学传统的、经典的技术手段,但由于需破坏尸体,尸体解剖有时会遭到抵制和排斥。虚拟解剖技术为法医学检验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检验途径,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骨折、软组织损伤、创道、器官损伤等,为法医学鉴定实践提供直观有力的证据。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从虚拟解剖在法医损伤鉴定、机械性窒息、溺死、高低温死亡、疾病诊断及其在法医有限元损伤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阐述了这一新的法医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介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刑事案件复原的应用,促进该技术的发展。方法利用数字算法、滤波、几何运算等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复原处理。结果对案件的隐含、残缺、微弱信息,模糊图像、变形物证复原及特征显现。结论刑事数字图像复原技术在刑事技术领域有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够对不同密度的人体组织进行成像,在疾病和损伤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成熟,它可以对组织脏器进行容积再现、多层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在肿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骨折、关节异位、脏器破裂、出血等损伤的检验,枪弹、爆炸碎片、吸入物等体内异物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将其应用到相关研究领域当中。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应用CT技术进行法医病理学研究的情况进行综述,以便法医病理学研究者了解CT在法医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能够为今后的法医病理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目的 通过对猪离体心脏冠状动脉进行多层螺旋CT(MSCT)造影成像,探索离体心脏血管造影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参数.方法 应用自主改装的血管造影装置,分别将脂溶性和水溶性对比剂以不同灌注量(50、60、70 mL)和不同灌注-成像时间间隔(5、10、20 min)灌注猪离体心脏冠状动脉,进行MSCT扫描和三维图像效果比较,由2名放射科医生对各组的造影成像效果进行评估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脂溶性对比剂对冠状动脉周围脂肪造成浸润和破坏而影响造影成像效果,而水溶性对比剂未出现类似结果.灌注-成像时间间隔为5 min,且灌注量为60 mL和70 mL时造影成像质量最佳. 结论 本研究的血管造影参数为后期开展尸体在体心脏冠脉造影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