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新学说理论认为,曾经创造了“东亚奇迹”的东亚模式是有特点的创新体系,但任何时期都不存在不随时代变化而因应变革的发展模式。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国际经济环境变迁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东亚发展模式调整滞后的结果。以此理论视角重新审视6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东亚模式创新体系基本要素的“出口导向”、“政府作用”等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在时空背景发生巨大变化时,台湾当局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革,甚至反向作为,才使得台湾经济发生了由“奇迹”到“困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庸,“折中”乎陆涛声我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四书”“五经”这类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只是早年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读过少许句章,读时也仅为完成学习任务应付考试,未来甚解。这三四十年,尤其是“文革”十年,对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特别是孔孟之道的批判接连不断,还每每掀起...  相似文献   

3.
值此新世纪揭幕之际 ,东亚、中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时期。在东亚与中国 ,现代化是“外启”式的 ,但同时又是“民族”式的、“国家”式的和尊重“传统”式的。西方现代化“个人”色彩重 ,而东亚现代化总显示出醒目的民族聚合与国家参与特征。东亚的现代化起步于“边缘” ,其大部分国家 ,包括中国至今仍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 ,都在一种不平等的环境中求生存与发展。处在当下严峻的世界商战“战国”时代 ,一个后进东亚国家突入战场 ,必须集合精锐的经济大军。引领这个“经济的大军” ,组织、法制和渗透人心的国家利益追求是必要的。另外 ,还需…  相似文献   

4.
丁东 《同舟共进》2010,(11):33-34
我最早读何方先生的文章是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李慎之先生突然病逝。我向朋友们倡议,同李慎之生前友好广泛征稿,编辑《怀念李慎之》文集。  相似文献   

5.
解析“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逵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资深研究员)在看到上期的《我看“新人类”》一文后给本刊来电说:我对贵刊文章《我看“新人类”》有一些看法: 《我看“新人类”》一文中说“新人类”所处的文化氛围是独特的,认为“新人类”某种程度上是在精神上没有父亲的一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摧毁殆尽,一切旧的东西都被打破了。与历史割裂也许使这代人无所顾忌和偏执地面对一切,因为他们没有传统,他们一无所有,因而他们绝对自由。 一切旧的传统真的被打破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中国不就进入现代化了吗…  相似文献   

6.
李家泉 《台声》2011,(9):44-44
8月3日,在香港凤凰电视台邀请下,我与美国的包道格先生(前“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台湾的丁树范先生3人,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进行了对话,既畅所欲言,又互有争议。在这次对话中,我建议美方和台湾对此都应该有“新思维”。但因时间短促,发言也比较零星,没有能条理化,现特就此整理并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兴中国文化的趋向──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李慎之访谈录本刊特约记者丁一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慎之先生,在学术界素以视野广阔而著称。在世纪之交,本刊就国际事务和中国文化等一些宏观问题,采访了李先生.世界正处于动荡的关口O记者:李先生,“全球性的时代已...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9.
苏全有 《求索》2014,(6):160-164
“东方病夫”亦称“东亚病夫”、“远东病夫”、“亚洲病夫”、“亚东病夫”等,其中前二者最具代表性。1896年舆论界最早提及“东方病夫”,对此通行的观点多以讹传讹。从清求到1930年代求,“东方病夫”广为述及,之后“东亚病夫”则远远超过了“东方病夫”。造成这种变化的啄图,与土耳其及其凯求尔改革有关。凯求尔改革直接导致国人认为土耳其脱去了“东方病夫”的帽子,从而更多的以“东亚病夫”与中国相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东亚病夫”取代“东方病夫”,占据了统治地位。“东方病夫”几乎被遗忘,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相似文献   

10.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曾被誉为“东亚模式”。然而,也有人断然否认。究竟有没有“东亚模式”?青年学者成峰撰写的《对“东亚模式”的再探讨》一文,对这一学界争鸣较多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李辉 《同舟共进》2011,(2):54-60
【“与巴金相比,我简直是个混蛋!”】 奇怪,1980年代见曹禺先生的次数很多,却没有任何个人交往,甚至连一次访谈也没做过。当年的笔记本上,我记录下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会议,可是,曹禺先生除了出现过大名之外,连片言只语都没在我的记录里留下。  相似文献   

12.
王津平 《台声》2002,(4):15-15
在台湾戒严与解严交替的20多年前,有一天晚上,几位好友聚在我北投山居的小屋中为黄顺兴先生的书《永不退却》做最后的校订工作。当时,作为返台决心为祖国统一大业牺牲奋斗到底,“俯首甘为百姓牛”的我,还没有完全投入唤醒群众的大事业;当时的我,虽是满怀理想与激情,却是稚嫩而无章法。那天晚上,黄顺兴先生文如其人的《乡土童年》手稿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着迷不已。黄顺兴先生是岛内统派的一面大旗,我心仪之而视为榜样。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第一手真正“艰苦人的子弟”的自传,透过他敏锐的观察,“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农民”,…  相似文献   

13.
《时事资料手册》2004,(6):53-5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以下简称“政治经济学原理”)2005年考试大纲变动幅度非常小。章节设置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个别知识点的提法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以及思想认识领域的新进展做了一些局部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汪毅夫 《台声》2013,(9):82-83
2013年元月11日,我偕全国台联陈杰副会长等同事会见台湾少数民族赛复头目根忠优先生等友人。席间,我向根志优先生请教“吴凤传说”问题,获益良多,也同根志优先生提起有关“国语”和“普通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7,(4):50-51
在3月24日的辩论会上,游、苏,谢更是拒绝承诺“四不一没有”,在被询及。“若当选.如果美国要求再次承诺”‘四不一没有’政策会否应允”这个问题时.民进党主席游锡堃率先吐“毒”:“若当选绝不接受‘四不一没有’。”谢长廷,苏贞昌也陆续表态.“不会对美国做任何承诺”。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刘忆如悄然诀别台“立法院”,只留一句“没有任何职务会让我放弃独立、自主的发言权利”,让目瞪口呆的岛内政界、媒体界人士反复琢磨。而今,她又因披露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涉入“宇昌案”的相关资料而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案情的专业性和背景的复杂性让老百姓直呼“看不懂”,但刘忆如本人还是成了镁光灯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东亚是“非西方文化区”。在欧美,普遍认为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是“西化”.因为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无缘。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重了西方的这一倾向.甚至置疑“东亚模式”能否成立,至少是这个模式已终结了。果真是如此吗?东亚半个世纪发展的事实说明:东亚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究其成功的因素,除了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学习西方之外,无可否认地表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东亚模式”同西欧模式具有不尽相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后工业社会”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工业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周敦仁在探讨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社会发展动向,预测下一世纪前景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服务业社会”等等。后工业社会虽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并不是在渺茫的未来和遥远的天边。从世界大事到我...  相似文献   

19.
翻开《公民导刊》2012年第12期,洪丰、林墨撰写的题为《从“不满意”到“满意”》的文章深深吸引了我,这与我6年前在巫山人大工作时老朋友陈庸俊先生写的《从“高票否决”到“高票通过”》文章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20.
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亚是“非西方文化区”、在欧美,普遍认为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是“西化”.因为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产业革命和资个主义无缘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重了西方的这一倾向,甚至置疑“东亚模式”能否成立,至少是这个模式已终结了,果真是如此吗?东亚半个世纪发展的事实说明:东亚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究其成功的因素,除了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学习西方之外,无可否认地表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东亚模式”同西欧模式具有不尽相同的特质,是不容否认的。当然,东亚文化也确实含有重大弱点,这正是为什么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