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国民党党营企业是介乎于国营与民营之间的一种崭新的企业形态,被国民党视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实现方式。它是国民党党务财政体制变革的产物,是国民党因应民主宪政的到来,兑现其还政于民的承诺,实践其党费自筹、以党养党的目标以实现党库与国库的切割所创办的企业。  相似文献   

2.
金奕 《两岸关系》2013,(2):23-25
2012年初,国民党赢得"二合一"选举,取得开门红,台湾民众对其充满期待。但由于国际经济大环境以及自身种种原因,其声势开高走低,推出的一系列拼经济措施和社会改革政策,不但成效有限,还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弹,2012年成为国民党充满挫折的一年。国民党奉行积极稳健的两岸政策,成为全年政绩中的少数亮点,也让两岸关系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2015,(1):48
<正>台湾《新生报》2014年12月17日发表社论说,国民党"九合一"选举大败,被不少人解读为是台湾民众对国民党大陆政策投下反对票,算是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失败。然而国民党这几年大陆政策,基本上反映经济全球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方向是对的,因此,国民党这次的失败,并不能视为其大陆政策的失败,新"内阁"应让民众有感,民众就会重新认识或肯定其大陆政策。文章摘编如下: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于国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党宪政建设缘起于日军侵华的外在压力,各反对派挑战的内在动力,以及经济萧条的刺激因素。国民党的宪政建设状况主要包括宪政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在宪政思想上,国民党内部宪政思想极不统一,大致可以分为民主派、私利派和实权派;在宪政实践上,国民党的宪政建设很不彻底,在宪法制定和政治制度建设中都有极大的保守性。国民党宪政建设的启示有三点:首先,宪政建设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作为前提;其次,宪政建设需要有一种统一的思想作为理论指导;再次,宪政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民主和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3)
正引人注目的台湾大选国民党惨败,是国民党自己打败了自己。马英九执政期间,岛内经济民生不进反退,民怨累积;国民党内部分裂,严重老化,无力回天。民进党虽然大胜,但很难说是民进党赢得了民心。观看本次台湾大选,强烈感觉到台湾民众求变心态多于支持民进党。国民党大败,决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的失败。表明看来,大选结果是民进党战胜了国民党。如果深入分析,执政的国民党是自己打败了自己。今次大选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是岛内经济、民生、社会状况和年轻选民  相似文献   

6.
1949年退踞台湾后,蒋介石在反思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垮台,以及在政治、经济、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全方位失帔时,认识到统治失败的关键在于国民党奉身的失败,因此,1950年7月22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召开临时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并于8月成立了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开展国民党改造运动。其内容包括:一、重新确立国民党“革  相似文献   

7.
《人大建设》2010,(3):49-49
薄一波是有名的才子。抗战前,被国民党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南京政府曾拟立即枪毙薄一波等12名重犯。可是……华北的国民党当局不干。 理由非常有趣——这个大才子太厉害了。碰到内政外交经济等解决不了的问题,华北的国民党当局就要去监狱求教薄一波(这一点国共双方都有记载)!  相似文献   

8.
1949年秋冬国民党退据台湾.那时,国民党在大陆败局已定,慌忙将其残余力量撤往台湾.蒋介石于同年12月10日从成都退到台湾,于195O年3月1日在台北.恢复了“中华民国总统”职务,正式经营台湾为“反共复国”基地.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初,上下充满失败情绪,岛内人心惶惶,社会动荡,局势混乱.经济上,由于战争的破坏,农业和工商业大多陷入停顿状态.加之100多万大陆人员涌入台湾(台湾人口从1945年的624万增至1949年的753.8万),岛内经济更加恶化,物资匮乏,物价上涨.对外关系上,不少西方国家,特别是长期作为国民党维持统治靠山的美国,鉴于国民党败局已定,一度采取“等待尘埃落定”的观望态度,并暂停了对国民党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面对上述危局,国民党当局为在台湾生存立足,建立统治秩序,巩固政权,主要做了三件事:(-)鉴于在大陆失败的教训,蒋介石于1950年8月在国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西安事变对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抗日的作用问题西安事变在推动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人认为:国民党集团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它有抗日的要求和愿望,而西安事变只是外因。换句话说,没有西安事变,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是会走上抗日道路的。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不应该抛开历史事实本身来作推断。虽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英美派集团,确实有一定的抗日愿望和要求。但是,如果没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  相似文献   

10.
有近百年历史的国民党,在这次变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中输得一败涂地,以至丧失政权。其原因有三:一曰分裂;二曰腐败;三曰纵容“台独”。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玩弄阴谋权术欺瞒天下的李登辉。李登辉一手断送了国民党,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灰溜溜地提前下台。排斥异己国民党裂变担任国民党主席12年之久的李登辉,身居国民党高位,干的却是分裂国民党的勾当。他以“民主”之名行独裁之实,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法,排斥异己,在所谓“民主化”、“本土化”的幌子下,将一大批国民党中坚分子和认同一个中国的人扫地出门之后,又将矛头直指…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7)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认识到了农村政权和农民问题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国民党选择了传统的保甲制,选择依靠原有的农村基层政权体系,依靠地主、豪绅等势力来控制农村。共产党选择依靠广大中农、贫雇农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最低的农民来支持其农村政权,效果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7月25日,民进党凭借其在台"立法院"多数席位的优势,联手"时代力量",三读通过了所谓的"不当党产处理条例"。至此,国民党多年对此的抗争,"落得满盘皆输",国民党自1945年以来取得的所有财产,都将遭到被清算的命运。有台湾媒体以国民党要被"抄家灭党",来形容民进党、蔡英文当局的"下重手"。国民党党产的来龙去脉根据海峡两岸的公开资料显示,  相似文献   

13.
<正>民进党不是不懂得工商界对它的支持是有条件的和需要回报的,但是它内部坚定、刚性的意识形态约束却阻碍了它在这方面的努力。在台湾政治发展的进程中,民进党从一开始就与国民党形成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今天,观察家们对如下的观点似乎是达成了高度的认同:国民党搞经济是把好手但不能较好地引领政治发展;民进党长于政治斗争的策略而短于发展民生经济。公允地说,国民党虽然因贪腐不堪而下台,但台湾经济能够实现现代化的转型,能够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甚至在今天还能经得起长期政治动荡的折腾,不能不与国民党时期理性、稳健、成熟的经济政策打下的牢固基础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台湾政局仍然以蓝绿对抗为主要特征,从年初激烈喧闹的选举到年末沉闷僵持的对立,国民党还是国民党,民进党也还是民进党,几乎看不到败选后的民进党有改弦更张的迹象,也看不到国民党还有什么更高的招数来让台湾经济和社会振衰起弊。马英九在社会各界支持"九二共识"的声浪中胜选连任经过激烈的对抗和竞争,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和民意代表选举2012年1月14日落下帷幕。马英九以51.6%的得票率胜出,超出蔡英文近80万票。在台"立委"选举中,国民党依然固守了台湾民意机构的过半优  相似文献   

15.
腐败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马广荣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性质决定了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其垮台如此之快。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后仅仅四年时间就土崩瓦解,究其缘由,腐败成为国民党政权灭亡的加速器。一、腐败使国民党丧失了执掌全国政权的能力1.国民党失去了号召力和组织...  相似文献   

16.
法统是一个国家统治权力的法律依据,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宪法和具有与宪法同等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目前台湾国民党政权在国际上为维持其“中华民国”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说法,以及对内为保持其统治体制的“合法性”,就不得不想方设法维护其法统,并把它神圣化。但是国民党政权在台湾偏局40年,国际关系与台湾内部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当前要坚持旧法统来处理内外事务,无疑会产生种种矛盾和围难。这就使台湾国民党政权陷于极端矛盾之中。—方面内外压力迫使其不得不坚持旧法统;另一方面为了坚持法统,又不得不在处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方面以及台海两岸关系问题上背上沉重的法统包  相似文献   

17.
林献堂是台湾地主乡绅阶层的代表人物,台湾回归祖国后,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积极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合作,希望在其带领下台湾人民能够摆脱过去遭受剥削压迫的地位,享受民主自由权利。但事实发展却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台湾地主乡绅阶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饱受排挤打击,双方矛盾冲突不断。这使得林献堂对国民党与台湾前途的看法逐渐转向悲观失望乃至绝望,最终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去。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9,(2)
<正>高雄市长韩国瑜就职满月,全力拼经济,不仅房市出现热络景况,有些厂商宁舍台南就高雄转来投资,大陆游客观光人潮也蓄势待发。韩国瑜表示,高雄受到的瞩目程度,百年来难得一见。可以预见,"韩流"继续袭卷全台,国民党只剩下唯一的一个太阳,就是韩国瑜,原因何在?因为他拼经济。针对两岸议题,台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完全不理会国民党主席吴敦义,直接找韩国瑜会谈,说明了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72年国民党开始进行“政治改革”以来,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那些重要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方面,而较少将这些政策和措施放到台湾政治体制中去考察。其实,如果从政治体制演变的角度来探讨国民党的政治改革,结论可能更有启示。尤其是在1979年大陆政府提出“和平统一”政策以后,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国民党的政治改革趋势是沿着适应海峡两岸关系缓和的方向发展的,但它的大陆政策却仍然坚持着“反共复国基本国策”的“三不”政策。在表面上这显得矛盾,但实际上却又有其必然性。本文拟就国民党政治改革对政治体制的作用,以及改革对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影响,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20.
从杜聿明     
从杜聿明据若干历史资料披露,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曾固执地怀疑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槐是共产党。其根据除两人在战略战术上有时意见相左,并道听途说郭早年曾与共产党有过来往之外,更重要的是郭“对个人要求过于严格,不象我辈中人”。当时国民党高级将领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