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的干部序列上,省委副书记算是“大官”了。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只能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接触”。但郑培民却是个例外。许多普通农民竟与郑培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打心眼里把郑培民当兄弟、当朋友看。人常说“时过境迁”、“时位移人”,可郑培民不是这样的人。从湘潭市委书记到湘西州委书记,后来做了湖南省委副书记,除担负的责任不同以外,其精神境界始终如一,伟大的人性美被他那一件件“平凡小事”演绎得晶莹剔透,共产党人特有的“人情味”在他身上更是得到了酣畅淋漓的体现。郑培民首先是个寻常的人。在升任湖南省副省长、湖南… 相似文献
2.
3.
人是社会的人,人人都要交友。交什么样的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郑培民也爱交朋友。他交的朋友有三类,一是“民友”,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下农村,爱到农民家转转,爱在农民家吃饭(一定会把饭钱交上),爱和农民聊天,还爱和农民照相,所以湖南的许多老百姓常说:“培民书记是我们的好朋友”。二是“残友”,兼任湖南省残联名誉主席的郑培民还交了不少残疾人朋友,双目失明的司法干部曾令超到郑培民家做客,郑培民倒好热茶,先放在一边,等到不烫了,才端到老曾手上说’现在可以喝了”,他对残疾人朋友多么细心。三是… 相似文献
4.
古人认为:为政在于行仁义之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党的领导干部如何为政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位领导干部为好政、用好权、做好官,是党执政兴国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姬建民 《党的生活(青海)》2003,(10):23-23
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就深入学习宣传郑培民事迹和精神作了重要批示。学习郑培民,首先要学习他的高尚情怀,学习他的公仆本色,学习他以实际行动造就的、体现时代要求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6.
单丹兵 《共产党员(沈阳)》2003,(5):9-11
4月的江南,正是梅雨季节。那纷纷飘落的细雨,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什么。4月初,记者与中共湖南省委《当代党建》的同志一起,从长沙到湘西,再到湘潭,追寻着郑培民同志的足迹,作了一次“迟到”的采访。 在整理采访笔记时记者发现,根本无需记者加工,被采访者那朴素、 相似文献
7.
有报刊披露:某贫困地区一乡长,夏季怕天热,冬天怕寒冷,出门怕路远,下乡怕吃苦。村民多次求其下来了解民情、解决实际困难,但却未能如愿,群众意见很大。 相似文献
9.
时光荏苒,敬爱的培民书记离开我们已经3年多了,但我对他的缅怀之情却益发深切。这不仅是因为我曾与郑书记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感情,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位楷模,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培民书记是省委的一位老领导,而我是省委组织部的一名年轻干部。以前,我只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又一位党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精神品质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一、学习郑培民,要着眼于武装思想、提高素质 思想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理论素养是政治素质的基础。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必须把武装思想作为根本任务来抓。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理论武装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郑培民之所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具有亲民爱民的高尚情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和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根本原因就在于他非常重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相似文献
15.
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在参加干部考察工作时,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不幸逝世。郑培民是中共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是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之后,又一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在郑培民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了共产 相似文献
16.
郑培民同志同焦裕禄、孔繁森一样,是我们党千千万万个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感人至深的事迹,谱写了新形势下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好人民公仆的动人篇章。郑培民同志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认真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崇高品格、公仆情怀、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就 相似文献
17.
王琼 《共产党员(沈阳)》2003,(5):15-15
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结合阜新实际,我们感到,今年作为阜新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年,作为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任务重,压力大,弘扬郑培民同志的崇高精神,对于加快建设一支有朝气、有锐气、有正气的干部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沈泉涌 《党的生活(青海)》2005,(2):22-22
近期读了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感受颇多。其中感悟最深的,就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为人民着想,从实际出发,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