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亮伟  舒迟 《湘潮》2016,(4):274-275
自古英雄出少年。湖湘大地,英杰辈出,年少而名扬者层出不穷,昔有"红色小交通"李洁、李广姐妹,舍己救人的小英雄戴碧蓉,今有"雷锋家乡小雷锋,最美小少年"周美玲。周美玲生于2003年2月,长于雷锋故乡望城。这是一片既繁衍了博大厚重的湖湘文化和独具魅力的湘女文化又孕育了雷锋精神的热土,她从小就受到湖湘文化、湘女文化与雷锋精神的浸染和熏陶。那些根植于湘女文化当中的独立坚强、乐观豁达、仁爱多情、求真务实等精神和雷锋助人  相似文献   

2.
雷国珍  祁雪春 《湘潮》2016,(4):48-52
红色湘女是指近现代以来,积极投身民族进步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湘籍女性革命者、革命家、共产党人以及无私奉献者。她们生于三湘、长于四水,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在湖湘大地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壮烈情怀,为人生谱写了一篇篇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伟大篇章。湖湘文化是红色湘女成长的精神沃土,赋予了红色湘女特殊品格。在不同时代,红色湘女对湖湘文化的传播、转型与扩容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冬 《湘潮》2016,(4):232-237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的三湘大地,繁衍了博大厚重的湖湘文化,孕育了独具魅力的湘女之情。从湘妃传说表征的湘女贞情,到屈原诗歌描绘的湘女柔情,再到江永女书展现的湘女才情,湘女之情绵延千载,弦歌不绝,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元素。"敢为天下先"既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杰出湘女群体的胆识和特征。当代湘女敢于接受最新思想,敢于冲破世俗约束,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敢于走在时代前沿,积极地投身湖南经济社会建设中敢  相似文献   

4.
张志初 《湘潮》2016,(4):4-9
湘女多情,这是一个可以触摸到温度的词语,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说她"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湘夫人、马王堆辛追夫人;说她"新",可以联系到活跃在各战线各领域的湖湘当代女性。追寻一个"多"字湘女,顾名思义,是指穿越时空的湖南女性。她们或出生、或成长、或劳作于山清水秀、灵性涌动的湖湘山水之间。如同"婀娜"与"多姿"密不可分一样,湘女往往与多情联系在一起。湘女,到底情多何处?首先,让我们追寻"多情"的源流。  相似文献   

5.
杨开慧,1901年生于湖南长沙。她1907年人杨大庙它立第十四小学读书,1913年春转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1920年入长沙福湘女中选修班,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问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湘区委员会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跟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开展工农运动和妇女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而她留在长沙坚持党的地下斗争。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因叛徒出卖被捕。她和8岁的儿子岸英被押在长沙警备司令部。敌人对地施以各种毒刑,无论是用…  相似文献   

6.
正悠悠沅水,哺育了一位坚贞不屈、作风正派、品德高尚的红色湘女帅孟奇,她被人亲切地称为帅大姐或帅妈妈。坚贞不屈作斗争帅孟奇,1897年1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汉寿县沅水河畔。父亲从事教育工作,母亲是普通的农家妇女。帅孟奇是家中老大,从小就很能干,家里人都管她叫大姐。1926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学习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学  相似文献   

7.
邓玉香 《湘潮》2016,(4):39-4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敢为人先的三湘儿女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敢为人先就是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与创新,敢于引领潮流与风气。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靠的就是永不停顿、与时俱进的实践精神,靠的就是挑战现实、敢于创新的特殊品质。湘女,将经霜千年、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湖湘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将"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描绘的惟妙惟肖,成为湖湘文化重要一脉。19世纪末20世纪初,若大的中国风雨飘摇,中华  相似文献   

8.
余艳 《党建》2019,(3):58-60
正湖湘山水滋养的女人,被称之为"湘女"。"三八"妇女节到来的时候,我给读者朋友说说我所知道的红色"湘女"的故事。我对杨开慧的探究最初是从一个墙洞开始的。这是怎样的一个墙洞,能承载一段千古绝唱?这墙洞在湖南板仓,在杨家老宅的西北角杨开慧卧室的床帐后。她把洋洋万言的手稿封存在这墙洞里。  相似文献   

9.
柏颖 《湘潮》2016,(4):53-55
湖南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公元764年(唐朝)设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之称,又因湘江贯穿其间,合称为湖湘。从时间上说,湖湘文化是唐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习惯了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从初始代表人物两江总督陶澍、曾国藩、左宗棠,到近现代的谭嗣同、蔡锷、毛泽东。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了湖南人的集体人格。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湖南人的特质尤为值得注意,湖南女子也深受影响,有湘女刚烈多情的  相似文献   

10.
周克臣 《湘潮》2016,(4):262-268
我们在研究湖湘文化时,通常习惯于将其"精髓"寄托在男性身上。事实上,湖南女性即"湘女",同样忠实地传承了湖湖文化的秉性,除了有"多情"之感,亦不乏"豪迈"之气。"革命"中,的"豪迈湘女"己多有论述,在湖南体育领域,女性同样充当了崛起的急先锋。一,敢为人先:湖南女子体育的历史沉淀湖南女子体育的兴起,始于周南女子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各省士绅受光绪帝"立意维新""变法自强"思想的影响,提倡女学,各地  相似文献   

11.
李伯钊,四川重庆人,1929年与杨尚昆结为夫妻。她是我党文艺宣传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革命文艺事业。她与石联星、刘月华一起,被誉为苏区三个赤色舞蹈明星和红  相似文献   

12.
谭丹 《湘潮》2016,(4):179-181
胡筠,红军时期著名的女将,湘女的典型代表之一。她文武双全,智勇双谋,不失江南女子之典雅,也不乏湖湘味儿之火辣。胡筠1898年出生于平江县有名的商人家庭。由于是独生女,极受其父宠爱。从小便获名师启蒙,熟读"四书五经"。她还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拜师习武,在当地的"全拳堂"苦练过几年武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924年春考入平江启明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接受新思想。胡筠自幼刚强好胜,爱读《岳飞传》《水浒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2,(24):30
东宁镇西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牡丹江市东宁县东宁镇西山社区西山山顶岗地上。东宁县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面对残暴凶恶的敌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许多革命先烈在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全县人民为永远纪念他们,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东宁镇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59年10月1日,占地107  相似文献   

14.
陈安 《党史文苑》2010,(8):17-23
李伯钊,四川重庆人,1929年与杨尚昆结为夫妻。她是我党文艺宣传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革命文艺事业。她与石联星、刘月华一起,被誉为苏区“三个赤色舞蹈明星”和红色戏剧的“三大名旦”。  相似文献   

15.
朱镕基作为湖南人,自幼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心忧天下、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根植于他的骨髓里,造就了他施政的"朱氏风格".同时,"朱氏风格"又继承和弘扬了湖湘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彦超 《世纪桥》2011,(18):19-22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的斗争有文武两条战线,一个是拿枪的军队,另一个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军队。这支文化军队成为团结自己、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从而帮助中国革命。20世纪30年代,一些在黑龙江的:更化界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建设》2012,(4):31-33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相似文献   

18.
湘女多情,湘女坚贞,湘女多才,湘女也具有湖南男人的一股“蛮劲”。丁玲便是这样一位湘女。她是个“奇才”,《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发表,便把人们“震惊”。她一出台便不是背棍打旗喊“啊呵”,而是“挂头牌”的角色。她又是一个“奇人”,富有传奇色彩。她是“文小姐”,又穿过红军的军装,做过“武将军”。“奇人”自然有“奇遇”。她被国民党“绑架”、“软禁”过;她本来是个无限忠贞的共产党员,却又被人误解过,命途多舛,被剥夺写作权利20多个春秋。然而,当她获得“解放”,重返文坛之时,她丢开心灵的创痛,豁达大度,既无怨尤,又无悲伤,一如既往地将她的才情、智慧、灵感化为一行行的字,写出一本本的书,奉献给她的祖国,她的人民。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19.
夜语 《湘潮》2008,(10):44-45
贺琼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十分英勇的革命烈士。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王家坪乡一个富裕人家的贺琼,自幼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少小离家求学追求真理,成年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不料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被其侄子出卖而被捕。贺琼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曾托人从狱中暗地里带出了一张纸条,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和对革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正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是党的历史上著名的五大书记。这一年,任弼时只有41岁,是五大书记中名副其实的年轻人。虽然因为健康原因,任弼时经常感到身体不适,但面对全党的信任与重托,他丝毫不敢懈怠。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任弼时与敌人斗争、与病魔斗争,直至为党的事业奉献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