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技术性侦查和创新性管理工具的公共视频监控,正日益受到政府青睐,民众对安全感的渴求也助推了这股浪潮。但正如硬币有两面,公共视频监控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公民隐私在监控社会中无所遁形,公民正在被分类、正在失去个性、自由,公民的私人领域被进一步压缩。面对可能到来的“极权社会”的威胁,必须通过隐私权框架来规制公共视频监控。这种规制由三个方面组成:以数据隐私保护为前提的公共视频监控的合法化、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核心的透明性以及以隐私侵权责任承担为保障的公共视频监控的问责制。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公共视频监控与公民隐私权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2.
薛毅 《法制与社会》2012,(7):150-151
本文对当前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在安装及图像信息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侵犯公民隐私权的问题入手,提出立法上进行完善的一些构想,以求规范对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在发挥其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作用同时,也尽量减少对公民隐私利益的侵犯.  相似文献   

3.
靳爱国 《法制与社会》2011,(23):221+242-221,242
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装置的增多,一方面维护了公共安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有关对公民隐私权侵犯的争议。本文阐述了公民在公共场所是否享有隐私权,以及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下如何对公民隐私权进行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视频监控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带来便利与安全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相关人的私生活,尤其是滥用公共视频监控信息必将构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本文从相关的基本范畴谈起,尤其结合中西方的相关法律规定,深入分析和探讨我国在公共场所安装、使用视频监控系统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安抚公众对风险的恐慌情绪,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随之诞生,并迅速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中全面运用。公共治理不能取安全保障而舍隐私保护,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的运用并非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而是在保障安全法益的同时兼顾隐私法益的保护。在此"既保障安全,又保护隐私"的法理念下,公共空间大规模监控的运用体现了风险治理从个人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的转变趋势,并促进了个人信息保护从自主支配到有序共享的逻辑转换。为寻求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路径,在公共空间合理运用大规模监控措施,就必须加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的阶段性控制,建立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制度,实现个人信息的有序共享。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高清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将在公共场所和重要监控区域建设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为提高公安联网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规范性、应用的可靠性和联网的安全性,切实发挥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在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中的积极效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原则,现对公安联网高清视频监控  相似文献   

7.
视频监控作为当下电视节目中经常应用的一种元素,来源广泛、可信度高、现场感强,能够有效地弥补新闻现场易逝性的缺憾,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和可看性。然而视频监控和新闻报道毕竟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监控影像里所蕴含的丰富个人信息在脱离权利人控制之后的传播过程中极易受到侵害,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私权保障的内在隐忧。鉴于此,有必要从现实问题入手,促使视频来源、使用限度和隐私保护等方面更为规范化、制度化,以期实现在合法、适度且有节制的范围内予以使用,在公众知情权与公民人格权之间达成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摄像监视——以隐私权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公共空间实施摄像监视已日益普遍。如何看待公共空间中摄像头“注视”之下的个人隐私权并予以相应保护,我国现有的立法尚未予以足够关注,司法上亦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事实上,个人身处公共空间,亦有其隐私利益存在。因为隐私并不仅仅是他人头脑中关于人们自身信息的某种缺失,而更多的是,人们对于自身信息的控制。摄像头长时间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注视,不同于路人偶然无意识的一瞥,它将使人们因此而丧失对自身信息的选择暴露权和控制权,从而导致个人在公共空间的某些隐私利益的丧失。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立法上和司法上规范公共摄像监视行为,捍卫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必要的隐私利益,维护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个性正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手段应用于社会管理中已成为常态。现代警务工作中,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侦查和预防犯罪案件的重要手段,但在视频监控为公安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系统监管乱象、个人信息泄露、法律严重缺位等问题逐渐暴露,直接侵害到公民权益。本文通过分析犯罪侦防过程中视频监控使用时存在的现实和法律问题,提出对视频监控法律规制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规范视频监控的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名誉权与隐私权都是我国公民享有的重要人格权。名誉权在《民法通则》中就得到了规定,但隐私权直到2010年《侵权责任法》颁布后才得到民事基本法的正式承认。其间,为了便于在侵权法中保护公民的隐私利益,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将侵害隐私利益的行为涵摄到名誉权规则之下进行调整。但这也造成了名誉权与隐私权保护范围的重合和混淆,从而需要对二者进行区分,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更为明确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视频监控的现状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区安全监控、火情监控、交通违章、流量控制、军事,以及银行、商场、地铁、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中,并且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通常只能靠人工来完成监控、报警、录制等一系列分析处理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实时主动的监控作用。更多的产品需求和更广阔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令信息接收和信息分享成为公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态。升华生命价值、维护社会关系、寻求利益回报是公民信息分享的主要动因。但囿于许多公民对信息分享中有意无意分享的隐私信息可能造成的危害并不了然,使自媒体中留存了大量的隐私信息,也让潜在的危害随时有现实化的可能。对隐私的正确认知、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和法律的社会保障无疑是对公民隐私信息和隐私权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记者从哈尔滨市近日举行的新建项目配套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今后哈尔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新区建设项目、新建住宅小区、大型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必须配套视频监控系统。为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交通、社会治安、城市秩序等公共管理领域的作用,提高城市公共管  相似文献   

14.
略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隐私权问题越来越成为法律工作者探讨的课题。隐私权的产生和确立是基于对个人作为权利主体的尊重,是对一种个体利益的保护。由于我国尚未将隐私权确立为一项公民的单独的民事基本权利,对公民隐私的法律保护十分有限,使得实践中侵害他人隐私权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试就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略抒己见。一、公民隐私权的法律特征隐私,英语为Privacy意为不受干扰的独处;秘密;私生活、私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国内稍早时学者们把隐私与阴私等同起来,现在则一…  相似文献   

15.
《刑警与科技》2007,(7A):86-86
记者日前从长沙市公安局了解到,长沙公安机关今年将重点推进信息科技建设,重点落实“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逐步在全市公共场所、重点部位和公共基础设施安装电子监控设备、自动报警设备。  相似文献   

16.
随着艾滋病预防对策的深入研究,新的伦理难题——义务冲突凸显出来。一方面,放弃艾滋病患者的隐私将其患病实情告之其性伴侣以保护其生命权、健康权还是保护艾滋病患者的隐私而漠视其性伴侣的人身权利?同时,鉴于当前艾滋病人犯罪已成为一种新型、危害性比较大的犯罪形式,是保护病人自主、保障艾滋病患者的隐私,还是维护公共健康、放弃艾滋病患者的隐私权?利益权衡中,只能取救死扶伤的道德、法律义务而舍弃保护患者隐私的法律义务,取公共健康而放弃个人权利。  相似文献   

17.
四川绵阳“速度与激情”事件多方位反映出民法的问题。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公权力机关在对公共场所进行合法监控时必须保护好被监督公众的隐私权等人格权;公权力机构对依法获得的公民信息因过错而公开的侵权责任。这些反映出的民法问题都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德生 《刑警与科技》2008,(22):142-144
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报警和视频监控的设备和系统构成也在发生变化。加油站的电视监控就可能全面走向全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纯模拟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与数字化监控在传输、存储、检索、互联等方面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系统越大,劣势就越明显,模拟系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相形见拙,而且系统构成比较繁杂。网络化技术的引进,打破了模拟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相对封闭的形式.与其他系统连接较为困难的情况。从理论上说,只要网络可以到达的地方,就可接收视频监控的信号,并可进行相应的控制,网络化、模数结合的视频监控系统特别适合监控点多及地域比较分散的场合。  相似文献   

19.
四川绵阳“速度与激情”事件多方位反映出民法的问题.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公权力机关在对公共场所进行合法监控时必须保护好被监督公众的隐私权等人格权;公权力机构对依法获得的公民信息因过错而公开的侵权责任.这些反映出的民法问题都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20.
视频监控系统在犯罪侦防中的运用及其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犯罪问题复杂化与警力资源相对有限的背景下,利用视频监控系统预防与侦查犯罪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采取的策略。在犯罪预防领域,视频监控系统的运用得到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情境犯罪预防、新机会理论、犯罪被害理论与死角理论等学说的支持;在犯罪侦查领域,透过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与影像存录功能,侦查部门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视频监控系统在犯罪侦防中的运用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故有必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以法律规范视频监控系统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