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生:生态美学研究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鼎生 《思想战线》2005,31(4):76-83
采用生态方法研究生态美学,可以使方法与体系高度对应。从生态规律中概括出生态美学研究的原理、范式、原则、路线、图式与程式等,是形成生态方法的主要途径。生态方法是整生精神与整体原则结合的系统生发方法;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历史走向逻辑统一的生态辩证法;整生图式展示了生态审美场的生成路径;整生方法揭示了生态审美场与生态美学耦合并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黄朝霞  隋丽 《求索》2011,(8):75-76,214
在生态危机的基本语境下,生态审美既有价值内涵、审美尺度和审美理想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基于不同的文化生活空间而呈现出的民族与地域个性,形成了生态审美的差异性格局。本文从文化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生态审美差异性的形成以及表现,同时也揭示了生态伦理的东方转向与生态审美同一性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王丙珍 《前沿》2013,(7):149-152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提出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态观及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全球化视域下,通过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民族精神等研究,学习潜藏在民族生态文化下的生物中心论智慧及日常生活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西方环境美学与中国生态美学有着基本共同的文化立场,而且西方环境美学是中国生态美学建设发展的重要参照与资源.虽然两者在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字意、哲学内涵与传统文化继承上还是有着某些差异,但两者的联合与互补能够促进当代美学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历史重任与使命设定为中国当代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向与理论指南.余虹的“后人本主义”批评深入发掘了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已经蔚为大观的“生态”维度,为我们审视与分析中国当代生态审美文化尤其是生态艺术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启发与引导,值得我们在学习十八大报告之时深入领会.  相似文献   

6.
原始艺术的生态审美特征探析——以广西花山壁画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原始艺术的生态审美特征.以壮族先民的花山壁画作为原始艺术的个案.分别从其所由产生的生态环境、人蛙互渗的生态思维以及狂欢仪式的社会生态等三个层面.阐明花山壁画所呈现的壮民族原始艺术独具风格的生态审美特征.由此说明以生态美学审视民族原始艺术谱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从人与自然的"共通性"到"共融性",生态审美是自然审美"润化生命"功能的升华,更倾向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共荣"。青藏高原民族文化基因中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永被恩泽"生态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发展观,让"生态意识"深深的植入藏族文学之中。生态文学作为现代生态哲学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备"整体化、动态化"属性。基于生态审美视域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作品的"生态观"进行梳理,可探求传统生态理念与当代生态文化在康巴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绎脉络。  相似文献   

9.
任旭彬 《长白学刊》2010,(2):154-157
生态审美化建构是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把生态审美融入生态文化建设中,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人居环境景观化,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化的生态审美体系,包括创建和谐的生态文明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审美化提升,以及建设大众的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0.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11.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场域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生态伦理思想只有与文化场域契合才能在现实中得到发展。西方生态伦理建设进程中成功地利用了以宗教为特质的文化场域,使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推动了西方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国生态伦理建设因简单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难以与中国文化场域对接,导致中国生态伦理思想在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受阻。中国文化场域的核心要素是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建设必须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实现对接。  相似文献   

13.
张爱凤 《前沿》2010,(19):184-187
在200多年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研究都是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从经济到文化,都市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霸权地位,而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社会文化传播系统中,乡村成了被忽略的"他者"。当代大众传播研究和建设应努力改变欧美国家以都市文化传播研究为主的模式,重点关注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乡文化因传播失衡而面临的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美学发展研究的热点,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与传统美学不同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一、审美文化新特点审美与生活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传统观念中的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创造活动,其结果是孤立于人之外的作品。但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却变得五花八门,变得更具娱乐性,更趋生活化、通俗化,精英艺术更多地为流行艺术所代替,从而诱发了录相、广告、时装、选美。MTV、游戏机等形式的出现,艺术走向街头巷尾,成为全新的美学样式。在审美创造的方…  相似文献   

15.
杨黎 《前沿》2015,(3):103-107
当代生态文明的症结,在于如何"生态"的审美生存,"生生"不仅是一种生活的美,更是一种对生存的思:从当代生态存在论的美学研究视野,以生态人文主义的视角追本溯源到先秦儒家的"人"与"性",并展开对其周流于时机化和境域化的"生态存在"的思考。在这种具有生发意义的领会中,可以感触到先秦儒家人性思想与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的不期而遇,而激发出的"生生之态"的美感。这是一种超越"现象"和升华"存在"的美感,也应是当代生态美学的价值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16.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王湘玲  ;邹玉屏 《求索》2008,(9):122-124
在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上产生的主体间性美学,即生态美学,由于摒弃了主客对立的思维,主张对话与交流,它完全不同于基于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关学。在生态美学的指导下,人类就能尊重自然,返魅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中,进入一种审美的共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苗族原生态民族文化蕴含着原始的生态审美观。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审美文化,可以发现许多原始宗教意识的痕迹,它们通过日常的服饰、歌舞、丧葬和节日庆典等形式表现出来。除了强调万物有灵外,原始宗教意识促成了主体之间同生共处和主体间性关系思想的形成,构成了苗族和谐生态审美观的价值核心。原始宗教对主体间性的支持,使得苗民与自然万物平等地交往、对话、沟通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天与人、神与人和人与人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周玉洁 《人民论坛》2013,(10):234-235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体系尤为繁多,且文化气息浓重.基于此,文章选择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特征最显著的苗族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苗族服饰文化所展现的生态特征,从民族服饰生态美学概述着手,进行了关于民族服饰生态美学的探索与总结,以期为今后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切实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思想战线》2020,46(1):17
时尚的建构机制既可以是新奇的、 反叛的, 也可以是传统的、 自然主义的。当代时尚逻辑具有将原本处于不同等级序列的风格交相杂揉的想象力和分配能力, 这恰恰见出了时尚的两副面孔和续密的双向运作机制。 在此意义上, 时尚问题就成为了时代与社会, 情感与想象的最富于魅力的一面镜像。 时尚的形成、 变化与符码转换紧密相联, 从符码到符码的转换是时尚、 艺术、 音乐和生活方式的转换, 其中必然包含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当代多元文化叠合、 杂揉与流动的语境中, 时尚作为情感与多重资本的融合, 将跨文化/多元文化、 审美制度、 审美认同、 审美资本、 审美治理、 文化遗产再生化、 生态美学等问题联结起来。 无疑地, 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 这也为审美人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