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雪 《党史博览》2008,(10):12-13,19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民族解放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一直没有回过故乡淮安。周恩来一生对故乡情深意笃、魂牵梦萦。1965年7月,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看望支边青年时,对来自江苏淮安的姑娘李正兰说:“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家乡的。”那么,周恩来为何一次都没有回故乡呢?这里面确有其原因,而这些原因又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是位清官,就是没为他的家乡做任何实事。”这是现在淮安楚州人常说的一句话,其实这是“冤枉”了周恩来。  相似文献   

3.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一生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他的故乡江苏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至今仍留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诸如周恩来回没回过家?周恩来是不是坐在飞机上看过淮安?周恩来没给家乡建设做实事等等.这些传说虽反映了他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等美好品质,但有的传说却因为人们大多不了解事实真相而使他蒙"冤"受"屈",甚至有损他的形象.笔者作为他的同乡后辈和几十年从事周恩来研究的工作者,曾对有关他的传说进行大量深入的调查、走访,现在该是还史实真情于天下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4.
翻开中国的大地图,这三个地方分属于江苏省、陕西省和河北省。可是,您知道吗?这三个地方都与开国总理周恩来有着不解的情结。对淮安的故土之情淮安,是座位于苏北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伟人周恩来的诞生地,自1898年的3月5日出生,他在这儿生活了十二个春秋,直到1910年春天才离开。1964年8月日2,周恩来利用星期天,召来他的在京亲属到西花厅谈家史。周恩来深情地说:“我生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所以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是淮安人。”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接受一位新闻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38年了,我没有回过淮安,想来母亲坟上已白杨萧萧,可我…  相似文献   

5.
正前几天,一位80多岁的上海老先生在家人陪同下找到笔者寒舍,说他听说周恩来总理有一个"润弟",但在参观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时,讲解员说不知道,推荐他来问笔者。我告诉他,周恩来高祖以下的"恩"字辈兄弟共有14人,按年龄大小排序,其中老二和老三早夭,剩下的12人中只有排行十四的周恩霔字润民,周恩来称他"润弟"。老人听后脸上笑开了花,连声说:"对,对,就是他,是毛润之的‘润’  相似文献   

6.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相似文献   

7.
<正>鲜花,是美好的象征,一代伟人周恩来平生爱花。1991年10月,笔者为筹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赴京,在北京西黄城南街拜访从1949年始在周恩来身边做了5年贴身卫士的韩福裕,问及周恩来是否爱花的事。他回答说,一般人谁不爱花?总理当然也爱花。不过,作为一代伟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尚情操,甚至有他独特的情趣,那可能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选定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庭院作为自己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秋兵 《湘潮》2011,(3):49-49
用恩来在家乡淮安生活了12年.对他童年教育起到主导作用的是他的三位母亲。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忠厚朴实.为养家糊口.常年飘泊在外。周恩来的两个伯父,四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差,基本不在淮安。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29日,一位身着黑底印花上装的老人来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在周恩来汉白玉塑像前深情地回忆着43年前她在新疆石河子见到周恩来总理的幸福情景。这位老人名叫李正兰,今年已经68岁了,她原是淮安市楚州区钦工镇建华村人。1959年支边去新疆,后随丈夫孙子俊回湖北应城定居。这次是专门在丈夫孙子俊和妹妹李霞、妹夫任良荣的陪同下回老家参观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和故居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临终不忘大照片国庆期间,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秦九凤忽然在夜间接到了一个从湖北省应城市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沙哑的男性声音:"是老秦吗?李正兰在9月16日走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的秘书之一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1959年1月,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恩来从12岁离开江苏淮安,就一直没有再回过故乡,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王伏林所说的这件事发生在1959年的元月,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他将总理扶回座位,总理一言未发,  相似文献   

13.
16集电视片《伟人周恩来》的第14集《亲属们的诉说》一节中多次出现记者对周保章同志的采访.周保章(题图右一)是周恩来的侄儿.周保章的曾祖父,即周恩来的祖父周殿魁,原是绍兴师爷,后来当过淮安知县.周贻谦是周殿魁的3子、周保章的祖父.他就是把周恩来带出家乡,走向东北,从而改变了周恩来人生、政治命运的三伯父.周贻能是周殿魁的7子、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谦只有一子周恩彦.周贻能有3子,周恩来居长.周恩彦有孩子3男2女.周恩来没有子女.周恩来习惯地被他的后辈们称做七伯,外人还以为周恩来是排行在七,其实,七伯之称是缘于他的父亲.按家乡习俗也称邓颖超为七妈.  相似文献   

14.
<正>周恩来的出生地江苏淮安,是淮剧的发源地,也是淮剧流传的最主要地域。周恩来在此地长大,对淮剧有着不解的情缘。周恩来喜爱戏剧,也是个十分懂戏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就任开国总理,政务十分繁忙,但他仍然一直关心和热爱文艺事业,多少年也没有忘掉他的家乡戏——淮剧。一由于在周恩来纪念馆工作的关系,笔者接触到许多曾在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周恩来批评人、责备人最厉害的是两句话:"胡闹  相似文献   

15.
正周恩来的家乡淮安是一座著名的"水城"。在城内就有勺湖、月湖、万柳池等湖泊,夹城内又有桃花垠,城北还有萧湖。由于当年城区水面几乎占到了一半,因此无论城乡,淮安人男男女女几乎都会游泳。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出生于淮安的周恩来一生都不会游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旱鸭子"。起初,周恩来是因为幼时出嗣过继给小叔父周贻淦为子,过继后不久小叔父因肺结核病离开人世。在当时的社会里,丈夫亡故后,妻子是不能  相似文献   

16.
正周恩来的出生地是江苏淮安,祖籍地在浙江绍兴。他生前多次说过"我是浙江绍兴人",还曾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对于祖居地绍兴,周恩来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03,(4)
淮安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虽然12岁时就离开了故乡,整整66年没有回故乡一次,但他深深地眷恋着故乡。每当有人向他问及故乡,他总是深情地说:“淮安是个好地方”。他在少年时代的作文中多次袒露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浓浓的乡愁。在《射阳忆旧》一文中,周恩来赞故乡“自古名郡”。在他所写的小说《巾帼英雄》中,故乡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周恩来在主办的学生报刊上经常介绍故乡学生的作品,曾大加赞赏家乡学生“忽地淮阴有伟人”一诗,流露了作为伟人韩信故乡人的自豪之情,却不知自己最后也成为更让故乡人骄…  相似文献   

18.
2000年4月15日上午,一位中央领导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当讲解员小刘讲到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时,他兴致很高地问:“他到日本上学念书了吗?”小刘回答:“没念过。” 其实小刘的回答是不对的。 1917年夏,周恩来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很想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当时他已没有经济来  相似文献   

19.
厚葬祖先,泽被子孙,这是中华民族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然而,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却是个例外。他当上总理之后,不仅没有为自己家中的先人修陵造墓,而是用各种方法先后把绍兴、淮安和重庆这三处的先祖及父亲的坟平掉,坟地交给当地农民耕种和使用。对这件事,周恩来说:"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指坟墓),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在生前留下嘱咐:死后火化,不保留骨灰,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由于在周恩来纪念馆工作的关系,曾与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张瑞芳女士有过十多年的交往。我清楚地记得,1998年她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淮安,参加纪念周恩来的百年诞辰活动时,曾对我说:"老秦呀,我是受到你们淮安人的影响才有今天的。可以说,是你们淮安的两个半人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怎么回事呢?直到后来通过对她的采访,我才弄明白她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