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周恩来的出生地是江苏淮安,祖籍地在浙江绍兴。他生前多次说过"我是浙江绍兴人",还曾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对于祖居地绍兴,周恩来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今年77岁了,作为江苏淮安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听到当地人评价周恩来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周恩来做官绝对是一位好官、清官,但他就是没有为他的家乡淮安做任何实事。"其实这是绝大多数人因为不了解周恩来才有的误解。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埃及回国,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时,巧遇淮安钦工镇建华村的姑娘李正兰。他深情地对李正兰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周恩来怎么会不爱他的家乡故土,不为故乡亲人办实事呢?淮安的衡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关心,才开挖告竣,  相似文献   

3.
我的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上又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绍兴,淮安生人,江浙人也"。为这个籍贯问题还很费了些脑筋呢!  相似文献   

4.
翻开中国的大地图,这三个地方分属于江苏省、陕西省和河北省。可是,您知道吗?这三个地方都与开国总理周恩来有着不解的情结。对淮安的故土之情淮安,是座位于苏北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伟人周恩来的诞生地,自1898年的3月5日出生,他在这儿生活了十二个春秋,直到1910年春天才离开。1964年8月日2,周恩来利用星期天,召来他的在京亲属到西花厅谈家史。周恩来深情地说:“我生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所以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是淮安人。”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接受一位新闻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38年了,我没有回过淮安,想来母亲坟上已白杨萧萧,可我…  相似文献   

5.
2003年12期《党史博采》刊载了一篇《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曾拟迁淮阴》的历史珍闻。但据笔者所知,当时党中央计划的南迁地点是淮安而非淮阴。1982年春,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王阑西同志到淮阴检查工作,我曾亲耳听他说了两件事,一是黄克诚关于要求地方党史部门尽快调查清楚1941年春发生在淮安茭陵大胡庄的一场惨烈的战斗,另一件就是关于党中央南迁淮安的事。王阑西同志说,1945年国共双方“双十协定”签定后,张治中将军在延安对毛主席说,润之先生,国共合作和平建国了,你就要到国民政府里任职了,因此你们中央应该迁到南京去。毛主席笑着…  相似文献   

6.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李先念主政湖北。一次他到黄陂县调研,县长刘振歧请他给全县水利工程大会作报告。他说,今天在座的有不少人是专家,在水利工程上我是外行,还得请你们多帮助。但你们不要瞧不起我,你们是博士,我也是"博士",而且十几岁就当了"博士",不过那是木匠"博士"。会场上顿时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因鄂东人习惯把木匠称作"博士"。身为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的李先念,其木匠手艺在革命生涯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85年6月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南充市召开邓小平思想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大姐雷晓晖,她知道我当时是重庆市北碚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很亲切地与我交谈。她说,1936年她曾在北碚小学教书,认识卢作孚、卢子英、张博和等,对北碚很有感情。她的话引起我很大兴趣,我请她给我讲讲那些历史。以后我们谈了几次。我这才得知,原来她有过十分不平凡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广东党史》2010,(11):49-49
<正>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曾谈到,她的爸爸周恩寿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在有生之年没能回淮安老家看看,而其原因是"伯伯在时,伯伯不准"。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常对人说,人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可以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上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他曾多次对王海容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都知道彭真,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以她的资质、德行、智慧和美貌,张洁清原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脱颖而出的,但她却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彭真身后。作为彭真的妻子,她毫无怨言。为此,彭真生前,曾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是个大学生,在工作上很有能力,是我耽误了她。"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知道彭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以她的资质、德行、智慧和美貌,张洁清原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脱颖而出,但她却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彭真的背后。作为彭真的妻子,她毫无怨言。但彭真却为此而叹惋不止。1997年2月23日彭真逝世前,曾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是个大学生,在工作上很有能力,是我耽误了她。”  相似文献   

12.
妈妈,我爱您     
正"妈妈,我爱您。"因为不好意思,这一句话一直在我内心深处,没有对母亲说出口。我的妈妈62岁了,在她的脸上总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她坚强,遇到困难挫折时,她不放弃,总会乐观地去面对;她爱帮助周围的人,一直影响着我,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一提到"妈妈"这个字眼,我就会想起母亲对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似文献   

13.
秦卓娅 《湘潮》2016,(4):305-308
献身革命曾志原名曾昭学,湖南省宜章县人。她是在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代投身革命,成为共产党内一名坚贞女战士的。曾志曾对毛主席说:"为了革命,我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从小立志当巾帼英雄的她,15岁就毅然投身革命,进入了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她在报名表的姓名栏里填上了"曾志"二字,同学问她为什么改名,她说:"我就是要争志气。"为了克服不便,她将一头秀发剪得和男孩子一样短,不仅穿军装扛大枪,而且撒开大脚丫子与男兵一样出操,行  相似文献   

14.
《党员文摘》2008,(10):6-6
汶川地震发生,我就惦记你们。得知重庆无恙,才放了心。收到《中国脊梁》特刊,我很感动。这是作为期刊媒体人的你们在这场考验每个中国人的战斗中所交的出色的答卷。为此我曾不止一次在期刊业界的会议上或在讲课时,举起你们的《中国脊梁》,热情推荐,激励同业。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不经意,我成了制造缺憾的人。当然,这是我就一件事情对自己产生的看法。那天,妻所在的广场舞队"傲然队"有个节目要参加市里几家单位联合组织的品茶推广活动的现场演出。演出前,她发来微信让我一定要去看看。那时,我已下班回家,正端坐在电脑前,忙着给投稿时被禁用的电子邮箱解锁呢。妻简明扼要,不留余地,说:"演出七点半开始,你七点过来吧。"我问:"你们的节目排  相似文献   

16.
1998年2月底,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为了纪念周恩来的百年诞辰,来到周恩来的故乡江苏淮安,在周恩来纪念馆前举行广场文艺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有许多新老艺术家。当由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与众多演员一起演出周总理1975年9月30日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时,台上、台下群情激动,有的甚至泣不成声。参加演出的一位年逾花甲的女演员对笔者深情地说:“当年我参加周总理主持的国庆招待会时,才30多岁,如今……”她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她,就是著名电影演员陶玉玲。她是许多曾受到周恩来生前亲切关怀的文艺工作者之一。一说起周恩来…  相似文献   

17.
正23岁的表妹最近跟一个"中年男人"略有交往,说是中年,其实不过三十出头。不过在年轻人眼里,这把岁数已经足够"老了",就像我30岁在她眼里也是不折不扣的老女人一样,想掐住她的脖子说我才不是,人家根本懒得理你。年轻就是狂妄得叫别人无法呼吸。表妹交往一个中年男人的想法是,比起没钱的男朋友来,总归还是有钱的男朋友比较好用。中年男人有车,有自己的房子,并且声称没有老婆。不过两人交往了一阵,发现对方都没有爱得死去活来的意思时,好像双方都有点失望。表妹恶狠狠地下了车,说你不要再来找我了。男人也就顺从地踩油门走了。你想都想不到我表妹是怎么说的,她说,摔车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纠结于一个问题,一盏灯对于一个眼盲者的意义,或者说,一个看不见任何事物的人,是否还需要一盏灯的陪伴?母亲眼盲许久,可是每天傍晚,她还是习惯性地打开了灯。有一次我和她聊起这个话题,看不见东西,点灯不点灯还有啥区别吗?母亲说,这灯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你们点亮的啊!让你们知道,我在这屋子里还活着,不然,连灯都不点亮,和死人还有啥区别了。  相似文献   

19.
余玮 《党史纵横》2007,(5):5-10
"你们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死后,你也不要忘了每年到坟头上看我一次啊……"这是毛泽东对他的卫士长李银桥说的一句话.毛泽东能够对此人发出如此感慨,足见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2日,天津《今晚报》登载了一条周恩来在1956年悄悄回过故乡淮安的消息,此后,《作家文摘》、《北京晚报》、《南京日报》、《宿迁回报》等多家报纸争相转载。作为周恩来研究人员的我,在1月中旬曾多次接待来访和电话询问,远的有沈阳,近的有姜捻市,直到1月20日,我才从一张1月10日《宿迁回报》三版上见到《周恩来返乡往事披露》(以下简称《往事》)。然而一读文章就知道这是一篇纯属编造的“往事”。《往事》一文说,周恩来的邻居王佩华是听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对她说过的。笔者因淮安筹建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的需要,两天前曾去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