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勇 《湘潮》2015,(1):6-7
五四运动时期,不少青年为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赴法开展勤工俭学运动。当时新民学会积极组织,不少女子积极响应,而蔡畅即是其中的先行者。蔡畅发起"湖南女子勤工俭学学会",在法四年参加三次重大斗争,并加入新民学会和旅欧支部共产党。本文从湖南女子勤工俭学兴起背景和蔡畅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及其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女革命家蔡畅,并力求从女子角度展示留法勤工俭学这场意义重大的海外留学运动。  相似文献   

2.
何新 《湘潮》2016,(4):286-289
蔡畅是继向警予之后中国共产党内又一卓越的妇女运动领导人。她出生于湖南湘乡县永丰镇荷叶乡(现属双峰县)光甲堂。早年曾跟随母亲葛健豪、哥哥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回国后从事妇女运动。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她率领中国妇女结合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妇女解放道路,使广大妇女群众为中国革命事业、国家建设与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只此一点,蔡畅是值得后人纪念的。更重要的是,蔡  相似文献   

3.
向警予     
《兵团工运》2011,(5):17
<正>向警予(1895-1928)女,土家族,湖南省溆浦县人,中共党员。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12年秋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9年秋参加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同年10月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21年底回国,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主任。  相似文献   

4.
王蕙 《党史文苑》2001,(2):16-19
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赴国外勤工俭学的热潮。在为数众多的留学生中,有一位年过半百、缠裹小脚的老太,带着一双儿女远渡重洋,赴法国求学,成为留法勤工俭学队伍中特殊的一员,她就是蔡和森烈士和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蔡畅的母亲葛健豪。 从葛蓝英到葛健豪, 一段动人的故事   葛健豪,原名葛蓝英。这是一个带旧式妇女特点的名字,有娴静、乖顺的含义。从葛蓝英到葛健豪,里面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葛蓝英出生在湖南湘乡县一个书香人家。小时候跟随哥哥读过几天私塾,思想比较开通,认为一个人只有读书,才能有前途和出路。…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6,(4)
正1889年4月9日,蔡麓仙生于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在兄弟姐妹6人中,他排行第三,系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胞兄。年轻的时候,他因家境贫寒,刚成年就进蔡广益杂货店当店员。后来,他与永丰镇附近井湾里一袁姓姑娘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到长沙后,为解决家庭的生活困难,让弟弟蔡和森专心从事革命活动,他一面帮助家里种菜,一面做些小生意。1919年冬,蔡和森、蔡畅偕同母亲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他非常向往,但这时家里还有  相似文献   

6.
蔡畅     
蔡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早在1936年,著名美国女作家尼姆·韦尔斯在所著《续西行漫记》中,就称她是自从向警予后,“中国最前导的女共产党员”、“最活跃的女革命家”。蔡畅原名蔡咸熙,1900年5月14日诞生于湘乡县蒋市街(今双峰县井字镇)杨求村光甲堂。她从  相似文献   

7.
蔡畅小传     
蔡畅,著名的新民学会会员,先后担任全国妇联主席30年,是中国妇女运动最杰出的领袖之一。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献给了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蔡畅,原名成熙,1900年5月14日生于湖南湘乡永丰镇(今双峰县城)。其二哥蔡麓仙、三哥蔡和森、三嫂向警予都是早期共  相似文献   

8.
今年 5月 22日和 5月 14日,分别是李富春、蔡畅诞辰 10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决定, 5月 2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李富春、蔡畅诞辰 100周年座谈会。根据中央的安排,省委决定由省委副书记张云川同志代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 6500万湖南人民出席会议,并作发言。 5月 21日下午 5点,我随云川同志乘机赴京。在飞机上,我们缅怀李富春、蔡畅的思想、业绩和风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湖南是李富春、蔡畅的家乡,也是他们求学、成长和走上革命道路的地方。 1919年,他们先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由于…  相似文献   

9.
李富春     
李富春,长沙市人,1900年5月22日出生。1918年夏毕业于长郡中学。在新文化运动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认真学习新思潮书刊,常同蔡和森、蔡畅等探讨救国、改造社会的道路。1919年10月31日同李维汉、张昆弟等赴法国勤工俭学。旅法期间曾当过火车司机,参与发起建立勤工俭学励进  相似文献   

10.
1931年11月,蔡畅和李富春在中央特科护送下,离开上海党中央,通过秘密交通线,取道香港、广东汕头转闽西,在白区穿行20多天,来到了中央苏区。 蔡畅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见毛泽东。当年毛泽东和蔡和森一道创建新民学会,一起发起赴法勤工俭学。可如今,蔡和森被蒋介石密令杀害了。蔡畅见到哥哥的这位挚友,禁不住热泪如流。毛泽东已知蔡和森牺牲的消息,心情十分沉痛,拉着蔡畅的手说:“莫要难过,凡是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蔡  相似文献   

11.
蔡畅是新中国的妇女领 袖,第一任全国妇联主席,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蔡畅和周恩来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相识了。当时她的哥哥蔡和森、嫂子向警予、丈夫李富春以及蔡畅本人,都同周恩来并肩战斗过。周恩来对蔡家母子一同留法的事迹早有所闻,也十分钦佩这个革命家庭。那时周恩来同志是中共旅欧支部书记。他对同志一片热情,待人诚恳、亲切,受到在法同志们的敬爱。蔡畅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与蔡和森发起建立的“新民学会”团体中,有一位名叫熊焜甫的基本会员,后追随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为留学的18名会员之一。由于他去世较早,其生平事迹已基本被人忘却。熊焜甫,字光楚,湘乡赤石大旗冲(今属湘乡市虞塘办事处)人。生于1889年3月某日,兄弟2人中居小。辛亥革命时他在湘乡中学毕业,随即考入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称中路师范学堂)预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第一次救蔡畅是在法国.1922年国内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停止后,法国政府也加紧了对中国留法学生的"监督"."勤工"已经十分困难,几乎没有工作可"勤","俭学"更是画饼充饥,已不可实现.大家不得不用大部分时间千方百计"勤工"以维持生计.和李富春结婚后的蔡畅在巴黎一家电灯厂和手帕厂做工.不久蔡畅怀孕了,身体很不好,生活主要靠蔡母葛健豪出售自己的刺绣品维持.为了节省房租,他们一家居住在一个大筒子楼似的宿舍里.有几日,蔡畅突然发起了高烧,葛健豪正巧外出做工,李富春去外地做联络工作,没有在家.蔡畅连烧三天,滴水未进.昏昏沉沉中,蔡畅几次想出门求救,却是无力站立.周恩来因为《赤光》刊物的事情找蔡畅.他敲门,里面却没有人答应.他以为蔡畅做工没有回来,便折身下楼.周恩来走到楼门口,无意间看了一眼牛奶袋,发现属于蔡畅名下的牛奶积了3瓶.他驻足想了想,又赶紧返身上楼,果断翻窗进去,背起已经昏迷不醒的蔡畅,送到最近的一家医院救治,并且垫付了医疗费.  相似文献   

14.
正他是聂荣臻的入党介绍人,给邓小平安排过工作,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他就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刘伯坚。抉择信仰显卓越刘伯坚1895年生于四川省巴州府(今巴中市)一个商人家庭,1920年赴欧勤工俭学。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2年,刘伯坚转为中共党员,并先后介绍聂荣臻、蔡畅等入党。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5.
傅烈原名见贤,化名贺德、贺泽等,1899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上顿渡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917年秋,他考入九江南伟烈教会大学,1920年赴法国留学,投身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巴黎直属支部书记、旅欧总支部委员。1924年,傅烈在法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与聂荣臻、蔡畅等人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从此,他由一个普通的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16.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鲜血,洒遍了祖国的江河大地,也洒在了香港这块中国的土地上。其中就有蔡和森、蔡林蒸兄弟俩。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今天,先烈们英灵有知,定当欢庆于九泉。蔡林蒸原名麓仙,是蔡和森和蔡畅的哥哥。蔡和森和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蔡和森自取双姓单名为蔡林彬,麓仙仿效弟弟,改名为蔡林蒸。1919年冬,蔡和森偕母葛健豪和妹妹蔡畅赴法勤工俭学,探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蔡林蒸多次表示很想同行。第二年春,蔡和森在寄回的家信中写道:“麓兄如来,苦工…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20,(5)
正2020年5月22日和5月14日,我们将分别迎来李富春、蔡畅诞辰120周年。这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中著名的革命夫妻,以他们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做出的卓越贡献,以他们光明磊落、高风亮节的崇高情操,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敬仰。我们之所以总把李富春、蔡畅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夫妻,而是我们发现,这两位同年同月出生的湖南同乡,在同去法国勤工俭学从而相识相知相恋后,又创造了同是莫斯科东方大学大学生,同年出国,同年回国,同是北伐军人,同  相似文献   

18.
湘潭、湘乡毗邻,军旅中两县人素来以同乡相认。彭德怀是湘潭人,在湘军中他有一位湘乡籍的老乡,又兼是军校同学,此人本来也有机会与彭德怀走上一条相同的道路,可惜他几次辜负了彭德怀的厚望,在几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最后以人生悲剧而告终。这个人名叫李绶明。李绶明,又名李旭,湘乡下湾人,8岁入私塾,14岁进东山学校。1913年投入湘军,1922年以湘军第一师一团二营八连上尉连长身份带职进了湖南陆军讲武堂,与彭德怀、黄公略同学。李缓明受训结业后返回原部队,从继续当连长到升少校营长,1924年因部队被打散回到湘乡…  相似文献   

19.
萧三是中共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国际文化活动家.他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从学生时代起就与毛泽东等一起创建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他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与周恩来等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0.
萧三是中共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国际文化活动家.他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从学生时代起就与毛泽东等一起创建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他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与周恩来等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