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澄明“以人为本”的深层意境,就必须在本体论上追寻。“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以人为本”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依归。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理性的人经由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现实的人”论述把人从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的人中解放出来,真正赋予了人以现实性,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人”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历史观赖以成立的真正历史基石,即为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从而确立了人的真实存在。“现实的人”的理论同时又体现了人在一定历史现实中的制约性,人既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又要面对其所处的时代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唯有此,才是“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论"以人为本"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宏俊  方彬 《求实》2006,1(8):37-39
理解以人为本,需要明白几个前提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现实内涵是什么?其中的“人”是指什么?以人的什么为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应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有五个主要层面,即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政治层面、人权层面和哲学层面。这些不同层面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因此,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如何理解是个关键问题。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是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三个维度的考察,阐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应当以“现实的人”作为其逻辑起点。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逻辑地展开它的全部内涵。以“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既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意,也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回应现实的呼唤。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类意义上的人、社会意义上的人,还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这种在逻辑上的区分,对我们理解“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人的存在形态看“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有助于澄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个人为本”等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9.
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春波  张加明 《学习月刊》2009,(22):105-106
一、以人为本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需要,一切为了现实的、社会的、具体的人。一切工作应该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沈晓阳 《探索》2003,1(2):64-6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包含着深厚的价值意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的现实本质而趋向人的理想本质;第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定位,就是以个人为本位,以社会为取向;第三,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基础,是人的普遍人性与个性特征的内在结合;第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基点,是超越单纯的自然主义和单纯的人道主义而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西方资产阶级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所认为的“人”是抽象的人,最终是“以资产阶级为本”。在中国古代也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仅仅是将劳动人民视为工具,因此也是一种道德说教。马克思主义则明确指出“人”是“现实的人”即劳动人民;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以人为本的“本”应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来理解,就是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代人学研究的现实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区别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择其灵魂和精髓在于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感性的活动”或“客观的活动”;(2)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的出发点;(3)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实践: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基本原理,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必须从发展着的社会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把握人的本质,而不是从固定的“人的本质”的概念去理解其本性及社会活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是研究一切主体学说的逻辑起点,以行政主体伦理问题研究为主的行政伦理学也不例外,它对我国当代行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发展包括自由、全面、充分、和谐四个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它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以人的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内容和现实步骤。  相似文献   

15.
局限性是人的基本规定性和重要现实.人的局限性的主要成因不是肉体的存在,而在于人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并且现实地存在着.作为人的局限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人种、实践、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改变乃至决定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任自涛 《实事求是》2007,196(3):13-16
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必须首先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现实的个人”又是具有全面需要的人。然而,人的需要又具有盲目性,同时,在消费主义陷阱的作用下,人的需要被进一步歪曲,真正的人的需要被遮蔽。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人的需要的无节制性构成了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但是二者发生冲突并不具有必然性;人的本质力量当中就已经蕴涵着结果,关键看它是同人相异化,还是被人全面占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的主流思想——“生态中心主义”,其合历史逻辑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由怀特的“田园主义”与林奈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源头上的理论争雄,发展为梭罗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则因其不能脱离宗教束缚而难以成为“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进而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取代.达尔文的学说完全植基于科学实验并脱离了宗教意境,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这种“生态中心主义”赋有本源性的优点与缺失,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万超 《新视野》2007,(1):74-75
党员不仅是抽象的政治符号,而且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党的先进性要求只有通过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内化为党员的自我要求,才能从“要我先进”变为“我要先进”,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使党的先进性建设取得真正效果。这就要求把党员主体性特征和人的现实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结合起来,审视阐发党员先进性要求,增强它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丰富它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市场经济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环节的观点。在阐述该观点时,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出发,讨论了“物的联系”阶段的确立及其特点;接着,又详细论述了“物的联系”的现实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持续改变着人类生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一种从技术力量向文化力量的跃升态势。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通过其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与运行规则从不同维度变革着人的生存规则,影响着人的社会性本质的现实展开,使人的社会化进程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特点,为人的社会化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