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刑罚威慑的学理定义不明确,本文对其意蕴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析。认为刑罚威慑以人的理性模式为其立论基础;是借助于刑罚的惩罚性对社会成员产生的一种抑制犯罪的心理强制;它以明文规定的刑罚为依据,是一种法律威慑;刑罚威慑是一般威慑和个别威慑的统一;刑罚的威慑作用分布于各个阶段。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刑罚威慑的意蕴,还对刑罚威慑与一般预防的含义进行了比较区分。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罚究竟有没有惩罚的目的?对于这个素有争议的问题,多数人持否定观点。其一,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或预防、消灭犯罪,将刑罚的惩罚、威慑和改造作用,统统视为手段,否定了惩罚的目的性;其二,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是教育、改造犯罪分子,而将惩罚视为教育、改造的手段。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现就刑罚的惩罚目的,刑罚目的的层次关系,向否定的观点提出商榷。一、预防犯罪或预防和消灭犯罪的提法不够科学将预防犯罪,或预防、消灭犯罪概括为我国刑罚的目的,仅表明了国家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3.
承认死刑能够产生威慑犯罪的影响,并不等于赞同对死刑威慑的迷信,我们应走出迷信死刑威慑的误区。受刑罚自身规律及刑罚与犯罪关系的原理的支配,死刑的根本属性在于惩罚性,只能在于惩罚犯罪,以死刑具有威慑功能实现犯罪一般预防目的,不符合刑罚自身规律,不符合刑罚与犯罪的关系的原理。我们也会为发挥死刑的威慑功能以实现犯罪一般预防的目的而付出代价,这代价是难以估计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第十三条“但书”的规定,是犯罪的例外。其中:“情节”是指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侧重于危害后果;“危害不大”包括主观恶性程度和客观危害程度;“不认为是犯罪”因未达到必受刑罚惩罚的严重程度,而被排除在刑罚调整的范围之外。为争取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威慑的目的,应提倡大胆地适用“不认为是犯罪”,适当扩大“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范围,补充完善“不认为是犯罪”的非刑罚处理方法,统一规范“不认为是犯罪”的处置程序。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中的情感反应有五个关键性的概念:合法性,社会约束性,自尊感,羞耻感,程序公正感。经历认为是公正的惩罚和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被惩罚者的自尊感就会加强;加强的自尊感会重建其已经泯灭的羞耻感;重建的羞耻感会修复其社会约束性;修复的社会约束性又会加强社会对被惩罚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必将减少未来的犯罪。经历认为是不公正的刑事诉讼程序,必然导致惩罚者对被惩罚者尊严、权利的侵犯,那么被惩罚者在刑事诉讼中的情感反应和上述正好相反。被惩罚者作为"刑罚不可征服的灵魂"与社会"孤立"和"对抗",这必将增加未来的犯罪。  相似文献   

6.
现代法律程序的实质是排除恣意因素,保证法律实体正义的客观公正,而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刑罚效益是追求程序和实体正义完善统一的唯一正确选择。民主主义和法律职业主义相结合的刑事立法程序是保证刑罚实现最大效益的首要条件。刑罚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刑事司法程序的公正,其基本要求是把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实体真实和正当程序有机结合起来。程序公正、诉讼当事人对诉讼及其裁判结果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反应可以促使刑罚效益的最大发挥。我国刑事司法走向程序法治之路漫长而曲折,只有通过程序正义才能真正实现刑罚实体正义,达到惩罚犯罪、保障人权和程序公正、合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近年来应对网络犯罪的司法实践表明,对于与传统犯罪同质的网络犯罪行为,网络犯罪更不容易被发现和追诉,为威慑之目的,应对其科处更严厉的惩罚。基于网络犯罪及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增强刑罚的严苛性和刑事程序的严厉性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建议对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进行专门立法,以提高公众对行为反规范、反伦理性的认知和威慑效果,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帮助者实施威慑辅以奖励等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8.
杨柳 《中国司法》2006,(11):73-76
刑罚目的是国家制定刑罚、适用刑罚和执行刑罚所预期达到的效果。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改造罪犯,教育罪犯,预防犯罪。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①。所谓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所谓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儆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一、为什么说刑罚目的观是社区矫正实践的指针目前,关于社区矫正的定性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区矫正是非行刑方式,只是一种有利于矫正对象这一特殊群体重新自我改…  相似文献   

9.
犯罪是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前提 ,刑罚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而承担刑事责任的必然法律结果 ,犯罪、刑罚、刑事责任构成刑法的三要素 ,也是刑法学研究的重点。目前 ,刑法学界对犯罪理论的研究颇多 ,而且趋于成熟 ,但疏于对刑罚这一刑法学之重要篇章的研究。实际上 ,刑罚在刑法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刑罚对犯罪分子的惩罚改造作用 ,对社会不稳定分子的威慑、警戒作用 ,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引导、教育和规范作用 ,以及鼓励人民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作用 ,是完成刑法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任务的依据和基础。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刑罚论》 ,…  相似文献   

10.
论刑罚的威慑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在发明刑罚之时就设想它具有威慑效应。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威慑罪犯不再犯罪和儆戒他人不去犯罪是人类发明刑罚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前资本主义阶段,刑罚主要追求惩罚目的和威慑效应,因此刑罚手段极其残忍和恐怖,生命刑和肢体刑在刑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逐渐认识到古代刑罚的不人道。在一些启蒙思想家的呼吁下,  相似文献   

11.
罚金刑作为一种刑罚方法,目的是惩治犯罪和预防犯罪,通过对罪犯产生威慑效应,以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而刑罚威慑效应的产生需要投入一定的刑罚资源,用于侦查、拘捕、审判以及定罪判刑后的执行,这些费用便构成了刑罚成本。笔者将刑罚成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刑罚确定成本,也即在刑罚确定以前,为确定刑罚而在侦查、拘捕、诉讼、审判阶段所支出的费用;二是刑罚执行成本,  相似文献   

12.
环境犯罪的成因及其控制对策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文莉 《法学评论》2007,25(6):110-115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有价性以及犯罪成本相对较低是环境犯罪产生的原因。利用刑罚遏制环境犯罪必须严格把握在刑罚成本不超过预期刑罚收益的限度和范围内。根据刑罚边际威慑效用递减的规律,投入的刑罚所产生的边际威慑效力等于所投入的边际刑罚成本是环境犯罪刑罚控制的最佳点。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控制对策:适当扩大环境犯罪圈;尽量利用罚金刑;增设环境犯罪的资格刑;努力提高环境犯罪刑罚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暂予监外执行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因有法律规定的某种不宜在监狱或其他监管改造场所执行刑罚的特殊情形,暂时不收监关押,而将其交付特定机关执行刑罚的一种执行措施。这一执行制度既体现了我国法律惩罚犯罪的精神,也体现了我国法律对罪犯的人道主义精神,自实行以来在罪犯改造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由于原来我国法律的规定不健全,对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审批程序、监督、考察和管理程序等规定不够完善,在执行中遇到不少问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  相似文献   

14.
论刑法的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惩罚犯罪是刑法的目的,可是,如果为了惩罚犯罪,我们根本不需要刑法,而且没有刑法,惩罚犯罪会更有效。犯罪需要用刑罚惩罚,惩罚犯罪是刑罚的当然目的。惩罚犯罪虽然需要依据以刑法为核心的刑事法律,但刑法的目的与刑罚的目的却截然不同,作为法的一部分,刑法的目的应当是遏制国家刑罚权的滥用。我国的刑事立法及理论均认为惩罚犯罪是刑法的目的,实际上混淆了刑罚的目的与刑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产生了犯罪这种社会现象。历来的统治阶级,总要通过法律,把一切危害本阶级利益和秩序而应处以刑罚的行为宣布为犯罪。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需要惩罚和改造犯罪分子。然而,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由于他们没有真理和正义,只能靠酷刑和压服来惩罚犯罪,而不可能有效地实施改造和转化。现代资产阶级法学家标榜的“矫正”、“感化”,其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在惩罚犯罪的同时实施改造,这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16.
边沁的思想体系庞大恢宏,核心是功利主义。该文从分析功利主义的概念及渊源入手,阐述了边沁的功利主义犯罪观与刑罚观及犯罪控制理论。关于犯罪,边沁认为是指一切基于可以产生或可能产生某种罪恶的理由而认为应当禁止的行为。对于犯罪应根据其惊恐程度确定刑罚方法,惩罚的程序应与犯罪的惊恐性成正比例关系。但为保证刑罚限制在实现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限度内,边沁认为刑罚适用应讲究罪刑相称。指出当刑罚是滥用、无效、过份、太昂贵时,则不应适用刑罚。边沁的犯罪控制理论由犯罪的事后处罚及事先预防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法律的公正与衡平观念渐入人心。刑罚作为国家施予犯罪人的一种报应,表现为对犯罪人罪过的谴责与罪行的惩罚。基于公正衡平观念,社会不仅要求通过刑罚谴责与惩罚犯罪行为,保障被犯罪侵害的社会利  相似文献   

18.
刑事制度中之被害人角色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一社会现实在刑事审判制度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试图根据惩罚的威慑性通过禁止性规定防止社会危害行为的发生。刑罚的威慑功能似乎具有以下两个不同的方面 :第一 ,刑罚的适用增加了行为的风险。一个人会因风险大于预期利益而有理性地利己地考虑放弃危害行为 ,这种机制就是法律及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在 ;① 第二 ,惩罚的威慑性还是犯罪应受道义非难的一种明显传达方式。一个具有正常社会化和规范内在化的人不希望受到社会甚至是自己的鄙视 ,他会本能地放弃通常被认为是恶行的行为 ,而无需经过风险与获利的权衡。② 为了传达道义上的…  相似文献   

19.
积极一般预防将刑罚的正当性承载于规范意识的唤醒和规范遵循的实现,无法祛除刑罚威慑基础上的认同因子,忠诚恶法的正义悖反,以及将人作为他人犯罪的工具利用,陷入规范违反之现象描述等同犯罪本质、刑罚目之应然义理的刑罚正当性危机之中。溯源刑法惩罚的正当性,刑法规范发端社会共识,公众意志;犯罪本质源自全体公民人权和个人基本人权的不得已权衡。鉴于以往积极一般预防停留现象,作用表面的弊病,以及与消极一般预防同意阐释和反面论证的关系,需要重释积极一般预防的概念内涵,匡正积极一般预防刑罚正当性理论预设,确凿刑法适用标准,以此使积极一般预防名实相符。具体而言,积极一般预防应当以刑法规范遵循公众意愿为核心要义,过滤威慑认同的生发;以保障全体公民人权为刑罚正当性理论预设,避免遵循恶法的偏失;以不得已原则为刑法动用的圭臬,消弭人性尊重与工具利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姜忠 《法学论坛》2008,23(2):126-130
刑罚效益是指刑罚的设置及其运行给社会生活所带来的预防、惩罚和改造犯罪的直接效果以及由此进一步地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间接效果与国家为设置、实施和执行刑罚所投入的资源成本之间的比值.其基本要求是以最小的刑罚成本取得最大的刑罚效益.刑罚效益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刑罚创制要强调刑罚的有限性和严厉性;刑罚裁量应注意刑罚的公正性与节俭性;刑罚执行则应坚持一体化原则和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