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虚假破产罪中的“实施虚假破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虚假破产罪的定罪中,对实施虚假破产的认定,是对该罪犯罪客观方面进行认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学界对此的学理解释无法满足在相对复杂的企业破产情况下,追究虚假破产行为刑事责任的需要。对虚假破产罪客观方面的科学认定应以破产法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基础。虚假破产罪应被认定为公司、企业的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的自然人犯罪;这里的破产概念不仅解释为公司企业的破产申请或者破产程序的进入,也应包括公司企业出现破产状态以及破产程序因出现法定情形而被宣告终结的情况;其犯罪客观方面的重点在于因行为人实施的非法财产处置行为而导致的破产基础的虚假性,并且不需要证明非法处分行为与公司企业破产状态的出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贪污挪用银行库存款其所生利息是否计入贪污挪用公款犯罪数额的请示”的答复(见法复(1993)11号,以下简称《答复》)中提出:“贪污、挪用公款(包括银行库存款)后至案发前,被贪污挪用的公款所生利息,不应作为贪污、挪用公款的犯罪数额计算。但该利息是贪污、挪用公款行为给被害单位造成实际经济损失的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川高法明传[93]112号《关于贪污挪用银行库存款其所生利息是否计入贪污挪用公款犯罪数额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贪污、挪用公款(包括银行库存款)后至案发前,被贪污、挪用的公款所生利息,不应作为贪污、挪用公款的犯罪数额计算。但该利息是贪污、挪用公款行为给被害单位造成实际经济损失的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破产程序中的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以后,破产企业的债权人不服人民政府或其主管部门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归属作出的处理决定而提起的诉讼。这是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实施以来,企业破产出现的新情况。其明显的特征是:(一)不服处理决定的不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人——破产企业,而是破产企业的债权人;(二)提起的诉讼发生在破产程序进行之中,形成“案中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破产企业享有优先权的债权依法进行保护,既是研究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重要范畴之一,又是人民法院在审理企业破产还债案件中确认债权性质、数额、破产财产和进行破产清算的关键。本文所涉及的对破产企业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如何确认和使之优先受偿的问题,对于以法律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和及时、公平、有效地审理企业破产还债案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挪用方法贪污公款的犯罪,是贪污犯罪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它又有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贪污犯罪的特点,而且由于它与各种挪用公款行为混杂在一起;刑法对其规定又过于原则、概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以下简称《解答》)又尚待完善,所以目前认定以挪  相似文献   

7.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吸收了自1988年年底开始试行企业破产制度以来企业破产实践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实施企业破产清算制度的有关规定,对我国现行的企业破产制度进行整合和重塑。它的施行,对于规范统一的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  相似文献   

8.
INQUIRYINTOTHECRIMEOFFRAUDULENTBANKRUPTCY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将逐渐激烈,由于市场经济规律与有限资源优化的配置的要求,企业破产现象必然日益增多,而利用企业破产进行的种种经济犯罪也必然会随之产生,破产诈欺犯罪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律上对此罪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我国法律上尚无具体的规定,理论界也少有论及。本文试就破产诈欺罪作一探讨。一、破产诈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犯罪表现什么是破产诈欺罪?破产诈欺罪是指破产人违反破产法规,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的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变化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由于内部或外部、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从而产生了企业破产情况。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破产过程中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权益保护。文章详细分析了企业破产以及破产的类型,同时就破产企业职工权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发达国家在处理企业破产情形中的相关制度,并提出我国在企业破产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经过几年的审判实践,人民法院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摸索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亦遇到一些问题,企业破产后的职工安置问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关问键题。当前,法院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中对职工安置问题存在着不同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意见认为,申请破产企业的主管部门应在法院立案前,将破产企业职工的安排报告与破产企业的申请一并交法院,否则法院不予立案。持此意见的理由是:破产法有安置职工的程序,法院不应安置职工。  相似文献   

11.
裘正超 《犯罪研究》2001,(6):43-44,48
贪污犯罪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一种最典型的职务犯罪历来为党和政府所严厉打击,成为国家反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贪污犯罪活动的手段方式也更为隐蔽狡猾,其中在国有企业经营活动中,利用职务之便,虚设中间环节,截留本企业利润和公款的手法尤为突出.笔者先举两个典型案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在工商业活动中,企业破产倒闭乃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并不构成犯罪。但若于破产之际违反破产法规定,以私分隐匿财产、变更毁弃破产帐目、拒不履行破产义务等手段,侵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妨碍破产程序公平、顺利进行,则有可能构成犯罪。这就是破产犯罪。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破产事件不断出现的现代社会,这种犯罪案发之频繁、危害之严重已日趋显见,实有必要在刑法上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13.
贪污犯罪是世界范围内多发性的职务犯罪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贪污犯罪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对贪污犯罪进行了概述介绍,然后对贪污犯罪中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如贪污罪企业性质的认定、对象和数额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完善我国反贪污犯罪司法系统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破产法是债务人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进行调解整顿或者破产清理,以清偿债务的法律规范。破产法主要适用于企业破产。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新企业不断成立;同时,也会在竞争中淘汰那些失败的无法维持的企业。因此,企业破产,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企业破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因此,企业破产必须严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关于破产的规定是建立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法律依据,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企业面临市场竞争越趋激烈,企业破产案件日益增多,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作为企业护法神的律师,务必深入研究并切实解好这道新颖而又深奥的课题。一、企业破产案件中的律师业务种类及其要点企业破产案件中的律师业务可分为担任破产清算组成员和担任破产案件代理人两大类。律师担任破产清算组成员,其活动具有公益和  相似文献   

16.
破产清算与破产预防相结合,是现代企业破产制度的基本功能。如何公平合理地进行破产清算,又是企业破产法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企业破产清算基本环节的分析,揭示我国企业破产清算制度的立法依据及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说的企业破产责任是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管理不善致使企业破产所应承担的责任。对此,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被宣告破产后,由政府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查明企业破产的责任。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破产负有主要责任的,给予行政处分。破产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破产负有主要责任的,对该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人,给予行政处分。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破产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人,因玩忽职守造成企业破产,致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  相似文献   

18.
关联企业面临破产境地时,会产生诸多不同于单体企业破产的法律问题。针对关联企业的特殊性,国外司法衍生出了一系列专门制度,如深石原则、实质合并原则、课加控制股东以诚信义务、举证责任倒置等,方便责任追究。我国立法对关联企业破产违法行为采取一般规制模式,即将关联企业破产违法行为和一般破产违法行为统一立法,不作区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放纵控制企业的破产欺诈行为,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因此,应增加对关联企业破产违法行为进行专门规制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案情简介2005年3月,检察机关根据群众举报,查明某国有公司副总经理江某于2002年4月间,采用虚报冒领手段贪污公款7000元。鉴于其贪污犯罪数额不大,情节较轻微,且犯罪后有悔罪表现、积极退赃,遂决定对其相对不起诉。2006年1月,检察机关在侦查该公司总经理丁  相似文献   

20.
破产程序中的行政诉讼柯昌信这里所说的破产程序中的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以后,破产企业的债权人不服人民政府或其主管部门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归属作出的处理决定,而提出的行政诉讼。这是我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实施以来,企业破产出现的新情况。其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