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行为体可以用共同文化观念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的运用,并必然对国际体系和东亚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宏禹 《外交评论》2007,2(3):72-80
本文通过建构欧洲立宪主体中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和公民行为体的多重行为模式,指明各种行为体在欧洲一体化的互动实践中都受到“国家认同”、“欧洲认同”和“公民认同”的根本性建构作用,并各自发展出具有“国家主义”、“欧洲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行为模式。欧洲立宪进程中,三种最主要行为体基于各自的身份认同和利益取向展开相互协调与合作。而建构以“欧洲公民”为纽带、以实现“合力平衡”为目的的良好宪政秩序,是欧洲统合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邢继盛 《外交评论》2002,46(2):91-96
建构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新兴的理论流派。它强调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 ,认为文化建构权力。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和能动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观念结构建构能动者的身份 ,能动者的互动导致观念结构的形成。观念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能动者的互动可以改变国际体系的观念结构。无政府状态正是这样一种观念结构 ,它可以与三种不同的文化相兼容 :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尽管建构主义存在一些缺陷 ,但是它增进了人们对国家关系的认识和了解 ,扩展了国际关系的视野 ,应当引起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惠耕田 《外交评论》2006,50(3):96-103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属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其理论基于人类解放的认知旨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中产生了不仅注重批判,更加注重建设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沟通行动理论研究国际关系成为欧洲建构主义的特色,这种以理解具体行动意义为目的的阐释学方法不同于美国建构主义对行为的实证研究。沟通行动的应用研究解决了结构与行为体互构机制的难题,避免了建构主义经验研究中的结构偏向,使行为体的施动性重回研究视野,奠定了规范内化的微观基础,从而回归了建构主义的实践本体论。国际文化的制度化,国际制度的合法化以及国家的社会化都离不开国家间的沟通行动。另外,国际关系中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的存在也使得国家间沟通行动成为可能。但是,虽然沟通行动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科学传统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但是对于国际体系中的突现现象,仍无法予以有力的解释,这也显示了沟通行动理论应用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杨德超 《工会论坛》2007,13(1):146-147
欧洲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最高程度的地区一体化,其理论发展经历了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多层治理理论到今天的建构主义的解释。欧洲一体化已经从经济领域发展到了政治领域,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靠建立一种欧洲认同,而欧洲认同的建立传统理论很难做出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构主义应运而生,为解释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理论从无政府结构分析入手,确立了社会实践在建构国际体系进程中的地位,实现了文化、认同和规范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回归,创立了以观念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体系社会结构理论。这种理论为研究俄罗斯所处的国际体系特征以及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对于研究俄罗斯外交转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7.
省籍族群分化是影响和制约当代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其形成的基础源于各族群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身份政治理论,它通过探求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力图深入解析行为体行为的根源。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从"行为体与结构互构"的研究路径出发,对台湾省籍族群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因身份而采取的行为选择进行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8.
温特从社会文化视角开创性地提出了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社会结构为工具,强调观念分配,重视行为体的实践互动,关注国际体系文化的可变性与国际社会进化的可能性,其学术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研究框架,重新设定了国际政治的研究话语。但是由于存在理论缺陷,它也受到了广泛质疑。  相似文献   

9.
对国家行为和国家间关系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利益 ,但国家利益不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 ,它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观念的建构。冷战后中美两国在国际体系内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对应观念建构 :意识形态对手身份、霸权国与潜在挑战国身份和相互依赖的认同 ,它们在竞争着两国对自己国家利益的定义 ,从而导致中美关系冷战后时期的三次大的危机和起伏 ,但两国最终没有走向根本对抗。这三种观念建构在新世纪仍然竞争着两国国家利益的定义 ,并规定着中美关系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李明明 《外交评论》2007,39(5):30-36
超国家制度的建设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是最引人注目的方面。然而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拓展,欧洲认同的建构问题也变得重要起来。两者逐渐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欧盟的制度结构对欧盟成员的认同具有建构作用,但是这并非一种单向的关系,由于自身的国内政治条件成员国及其民众对此产生的回应同样影响了欧盟的制度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认为应该利用法的规范性建制推动共同政治文化的形成来构建欧洲集体认同,但是,这种观点并不完善。事实上,通过对集体认同内涵的澄清和欧洲历史、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欧洲集体认同应该从两个向度展开分析,即政治文化和一般社会文化。欧洲集体认同存在的困境也正是在这两个向度下拆分的。与这些困境相对应,其构建也应该通过促生这两种文化的认同而进行,而欧洲公民身份的确立可以作为一座连接两种文化语境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营养和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握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发挥血缘与乡土情结的凝聚作用,注重心理情感原则中“人情”的聚合作用,把握人文主义倾向的导向作用和发挥群体意识思维的“家国”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创制民族文化新的认同模式,强化文化符号认同,维护价值观念认同,推动理性的血缘族群认同和深化历史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忽视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选择权将导致强制同化或者强制反同化,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国家认同感的维系。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构建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都必须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选择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是某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长期积淀而成的政治观念方面的综合体系,表现出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政治倾向。美欧的政治文化既表现在双方对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认知上,也贯穿于各自的历史进程中。美欧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针锋相对的态势,显示出双方迥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美国的霸权倾向与欧洲的制衡传统产生剧烈的摩擦和碰撞。伊拉克战争既为双方政治文化冲突提供了导火索,也为两者弘扬各自外交理念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民族、多文化之间共同发展之路。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就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学习,客观地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重塑本民族文化,以期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学玉 《外交评论》2007,39(3):64-71
探讨摆脱安全困境的途径,是进步性的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议程。本文认为,在一个有限的地理区域和有限的国家群体内,通过共识与集体合作的努力,无政府可以逐渐得到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较为成熟的发展,国际体系结构的改善和整合能够消弭安全困境赖以存在的条件与环境。地区安全意味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安全,它具有地区体系结构是稳定的、可预期的属性。只有首先实现了地区安全,国家安全才是可能的。地区一体化蕴藏着清晰的地区安全逻辑以及极大的地区安全价值,欧洲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是当代中国的宪政问题之一。民族间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历史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凝聚力及公权的强制力,它更应基础性地依赖于民族间发展出一种拥有最大公分母的精神层面共识以及资源理性配置的制度性条件与框架。宪政认同便是对这种依赖的回应。宪政认同是在承认民族认同间差异的基础上,进而为这种差异构建一种法政层面的共性与交集,为民族认同这种历史、文化与感性的认同奠定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认同框架、规范与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应以宪政认同为转向目标,公权对少数民族发展权进行法律保障能使其承担起重要的民族完政认同构建功能,而民族宪政认同的发展对民族分离态势的消解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