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同上个世纪末实现的总体上的小康相比,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皆、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全面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简称或口语化的表述。"全面小康"之"全面"至少有三解。一"全面小康"之一解,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四大目标。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上的"全面"。  相似文献   

3.
《理论导报》2015,(3):48
<正>问: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什么样?答: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曾作  相似文献   

4.
《党的建设》2007,(11):39-40
扩大民主成为全面小康新目标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五项新要求之一,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相似文献   

5.
陈述 《实践》2013,(9):30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设想反映了对我国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估量,他首次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加以定量化、形象化,提出具体设想。从此,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小康"。  相似文献   

6.
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广大民众自古以来的美好理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最早地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并把第二步界定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我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只是这种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因此要向更高目标的小康前进。党的十六大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民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过去我们讲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小康,是相对贫穷而言的,而现在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则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一、社会事业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联江泽民同志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进一步大幅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发展要求。生活质量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东西,尤其是在城市里,许多人开始觉得生活水平没问题了,但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党在新世纪带领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的起点。“小康社会”,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只有让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过上殷实的生活,才算真正实现小康。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福利彩票的发行开辟了一条向社会筹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相似文献   

9.
王杰康  丁乔珍 《求实》2003,3(Z1):80-8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杜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小康社会”理论,即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阶段,是持续时间较长、动态发展的一个过程,它本身有着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状态。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把“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小康社会”相联系。作为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解释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上个世纪末,我国如期达到的小康目标,从总体意义上讲,还只是基本解决温饱,刚刚进入小康社会阶段的初步小康,是宽裕、不宽裕,温饱、贫困的社会和群体,而且温饱和贫困面还比较大的低水平小康,即使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有将近2000万人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更多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因此,这样的小康目标是主要从经济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必将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十六大主题载入史册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有这样一句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要求稍微得到安康。到了西汉,在《礼记·礼运》中,"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得到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代名词。邓小平首先用小康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1.
侯彦杰  许婕 《世纪桥》2004,(1):38-39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护。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解决好农村的小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绘制了新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小康,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小康,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中国老百姓几千年难圆的小康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终成现实。二十世纪末,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业绩。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06,(8):23-24
背景之一,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2003年春发生的非典疫情以及抗击非典斗争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直接的因素,促使我们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小康”并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它包含着政治和文化上的目标和任务。在政治上,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  相似文献   

15.
正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到翻两番、三步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思想。从"摸着石头过河"建小康,到三大战略举措护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小康就是按照这样一条清晰的路线,犹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7.
才常权 《党史博采》2008,(2):54-54,55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的十七大赋予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内涵.当今,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18.
今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从我国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没有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一…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科技、教育的新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是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各项战略目标的根本性措施。一、科技与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因此,科技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