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钱江 《党史文苑》2010,(4):29-31
在《人民日报》早期历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不能被忘记的。他就是曾任华北人民日报社经理部主任,建国后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主持经理部工作的王友唐(1911—2005)。他从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创办之日起,长期主持人民日报社的财务和经营。他勤恳、正直,富有经营才干,为《人民日报》的创办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相似文献   

2.
何立波 《党史博采》2011,(1):56-59,61
在中共早期党史上,易礼容是一位重要人物。他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1920年与毛泽东、何叔衡等创办长沙文化书社,1921年参与在湖南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和毛泽东、何叔衡同为湖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湖南党支部“三人小组”,是湖南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相似文献   

3.
电波传来日军投降的讯息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广东志锐中学毕业后,到广西柳州业勤小学当教师.这所学校和志锐中学一样,是由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创办的,他亲自担任学校董事长.但是,该校校长和一些教师都是中共秘密党员,是第四战区司令部的一个中共秘密组织--中共特别支部的成员.这个秘密党组织直接受中共长江局(1939年后改为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担负着在张发奎指挥的国民党军队中,宣传贯彻党的全面抗战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一户知识分子家庭。在东北工作时化名吴平,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东北抗日武装的卓越领导人。1938年至1940年,在延安任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并执教于马列学院。1941年春,创办和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是一位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  相似文献   

5.
杨松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既是唯一深入东北实际,在第一线领导和参加东北抗日斗争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东北抗联最杰出的政治和党务工作者:又是党中央高度评价和信任的抗联干部.毛泽东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的最主要助手。曾先后担任满洲省委巡视员、吉东特委第一任书记、东北抗联第4军政委、延安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实际主持工作)等职。  相似文献   

6.
早在1922年10月,党中央在上海创办了培养干部的学校--上海大学。1923年,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在《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决议案》中,提出要设立党校、培养人才的问题。同年,安源党组织创办了中共安源党校,这是我党第一所以党校命名的学校。刘少奇任校长,任岳具体负责。1925年9月,中共北京地委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利领导下,以中学校牌作掩护,在北京市内秘密创办了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罗亦农为校长,赵世炎、陈乔年等任教员。学员经过短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各地开展革命工作。最初的阵地──中共早期党校@章丽…  相似文献   

7.
1975年3月5日,是董必武90岁的生日,生日刚刚过完,董必武的病情突然加重,他不得不乘飞机从广州飞回北京,并住进了北京医院新建成的北楼高干病房。4月2日晨7时58分,身患肝癌的董必武与世长辞,他也是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最长寿的人。1921年7月23日晚,中共“一大”开幕,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派出的13名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中共“一大”。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年的中共“一大”13名代表经历了漫长的28年的革命岁月后,有的人为革命英勇牺牲了,有的中途脱党,有的甚至当了叛徒、汉奸,只有董必武与毛泽东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并成为中共领袖。关于董必武的研究资料仅次于毛泽东,可谓是汗牛充栋,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这位中共“一大”代表与中共“一大”的一系列研究中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8.
吕峥 《党的建设》2011,(3):62-62
顾顺章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早年在南洋烟草公司当工头,因为敢打敢杀,被当时领导上海工人运动的中共领导看中,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渝文 《红岩春秋》2013,(5):25-29
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大型机关报,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也是我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共在晋东南还创办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敌后区域开辟了一块紧密配合军事斗争的新闻阵地。  相似文献   

10.
杨松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理论家、宣传家,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日联军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虽然他的一生只度过了暂短的35个春秋,但是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东北抗日战争的贡献,永远为人民所称颂。在他去世后,毛泽东在送给他的挽联上写道:“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相似文献   

11.
睢城 《世纪风采》2011,(7):44-47
在中共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领导人:他热衷权力,却缺乏领导才能;他成为革命的掌舵人,却把握不了正确的航向;他掌舵3年,却没有丝毫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幸被俘,却毫不犹豫地出卖了曾和他生死与共的革命同志。他就是被周恩来称作“节操还不如个妓女”的中共第三位总书记——向忠发。  相似文献   

12.
柳浪 《党史文苑》2000,(4):40-42
总书记一职 ,曾经是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在毛泽东六届六中全会成为中共公认的领袖之前 ,中共历史上有过 5位总书记。其中只有一位是工人出身的 ,他就是向忠发。这个唯一工人出身的总书记 ,其在位的 3年时间里 ,不仅没有留下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 ,反而成了中共历任最高领导人中 ,唯一的被捕变节者。尽管向忠发被捕 3天后就被处死 ,但这种死显然不能洗刷他向国民党供出自己组织的机密而带来的耻辱。他因此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位最受鄙视的党的领袖。一篇《关于向忠发被捕叛变问题》的文章 ,说向忠发是个“流氓无产者” ;他的文化程度 ,是“大字…  相似文献   

13.
黄兆康  张春坦 《唯实》2010,(8):104-108
中共江苏省委与中共江浙区委之间是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中共中央确认中共江浙区一大为中共江苏省一大,这结论为中共江苏省历次代表大会所认同。1925年8月21日成立的中共江浙区委与1927年6月以后的中共江苏省委,是同一省级领导机关的两个不同名称,故中共江浙区委成立时间就是中共江苏省委建立的时间。中共江苏省委与抗日战争时期战略区党委、华中工委以及苏南、苏北区党委,是一脉相承、前后衔接的关系,是中共江苏省委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存在的具体形式。1926年1月6日成立的中共江浙区委党校,是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的前身和源头。  相似文献   

14.
董必武是中共创始人之一:1920年秋天,他和陈潭秋等人在武汉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他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并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决议。抗日战争时期他从事统战工作,建同后曾任新中国副主席,还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共的创建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中共成立二十四年来的历史,着重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但其更显著的特征是全面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领导地位,把他作为中共成立二十四年来正确路线的代表树立起来。之所以如此,既是党内斗争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内斗争现实的需要。另外,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从民国年间创办发行的永春《崇道报》查找到两条颇有史料价值的报道,一则是蒋介石重金悬赏捉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一则是朱德的月薪。两条看似不相关的报道,却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尤国珍 《党史纵横》2005,(12):24-26
在中共历史上,曾有一位典型工人出身的总书记,也是唯一一位工人出身的总书记。在他在位的三年时间里,不仅没有留下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反而成了中共历任最高领导人中唯一的一个被捕变节者,他因此成为中共党史上最受鄙视的中共领袖。他就是向忠发。向忠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以及他如何能够在知识分子众多的中共领导人中异军突起,他到底在当时起过何种作用等等,都是党史上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本文将——叱咤风云的武汉工人运动领袖向忠发,原籍湖北,1880年生于上海,出身贫寒。他小学辍学后就随父母迁回湖北原籍,14岁入汉阳兵工厂学徒,…  相似文献   

18.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中共成立二十四年来的历史,着重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但其更显著的特征是全面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领导地位,把他作为中共成立二十四年来正确路线的代表树立起来.之所以如此,既是党内斗争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内斗争现实的需要.另外,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章重 《党史天地》2008,(1):4-13
今年的元月16日是陶铸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陶铸是我们党内一位非常有个性、有特色、有能力的高级干部。毛泽东曾称他是“党内一头牛”。在战争年代。他以中共湖北省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身份创办汤池训练班,为党培训了大批干部;在和平年代,他以中南局第一书记的身份领导湖北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抚今忆昔。我们深深怀念陶铸同志。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是安徽人,生于安徽,成长于安徽。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安徽度过的。安徽也是他最早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地方。他对中国革命和安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是永远不能磨灭的。对安徽来讲,他1904年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开始了安徽文化思想的启蒙,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