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列宁首次提出了阶级定义,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时代仍然存在阶级斗争,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的成功运用和实践证明。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列宁的阶级观、国家观和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上曾经走过弯路,犯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我们要吸取教训,掌握科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伟大目标,实现国家消亡、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2.
王影 《求实》2006,4(Z2):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社会的经典论述得出的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思想,其中包含着许多对我国现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但他们提倡的社会和谐,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现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现象之原因、机制,提出了消除不和谐的内在机制,使社会和谐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超越,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八大正式宣布,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由于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阶级斗争仍然继续存在,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间的斗争,还会继续一个很长的时间,还有反命革分子和对社会主义采取敌对态度并且违抗国家法律的个别的人,因此还必须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面斗争。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列宁曾经给阶级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他告诉我们:“阶级”这样的社会集团,只能是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是经济范畴,阶级斗争则是社会范畴,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阶级斗争是通过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思想斗争三种形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自从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发现阶级斗争以来,人们就在谈论阶级斗争的问题。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才第一次阐明了阶级产生、发展、消灭的条件和过程,因而是唯一科学的、革命的和彻底的。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特征,早在一八五二年《马克思致约·魏德迈》一信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概括为如下三点:①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②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既然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以人民同各种敌对分子的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因此(?)真研究和掌握这些敌对分子活动的特点,对于正确处理这种阶级斗争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他们活动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呢?第一,这些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相比较,已是一种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在我国大陆,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敌对分子已经失去了以往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所赖以存在的那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阶级,而只能作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残余存在。从总的发展趋势来说,他们的数量和力量也将是逐渐削弱的。因此,我们对于他们的破坏活动,在任何情况下,既不能放松警惕和斗争,也不能主观随意地加以夸大。应当坚信,依靠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经过坚持不懈的正确有效的斗争,我们一定能够最终彻底消灭这种阶级斗争现象。  相似文献   

8.
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党的本质和生命,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核心问题。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党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从而导致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怎样认识和坚持我们党的性质呢? 一、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没有改变 1、新时期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仍然存在,党仍然是工人阶级优秀分子的集合点现阶段我国虽然消灭了剥削阶级,但社会生产力还远未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的程  相似文献   

9.
付金柱 《新视野》2012,(2):94-98
艾伦·伍德作为当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针对西方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试图从社会主义方案中把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分离出去的政治思潮,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现实,做了批判性的考察,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并呼唤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念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说,伍德同她所批判的对象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一样,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元面相,共同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深刻指出: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亦即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而认为,革命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因为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才能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应该是什么呢?这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以往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造成不少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许多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