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忧患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的一种理性认识和外部情感表现,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和预知能力.它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是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的忧患意识是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传统,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的产物,是他不断探索真理、拯救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民族、开拓未来的动力,集中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1)
忧患意识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时刻而产生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梦"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传统忧患意识的发展与升华,体现着大国担当的历史勇气与民族自信心。从中华民族忧患意识角度理解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目的是从坚持高举一面旗帜、坚定一个道路、立足人民立场、发扬中国精神角度入手,以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努力推进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镜鉴古今政治得失、远瞻世界演变形势、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忧患意识的创新论述,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全党要做到知危图安,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打好化险为夷的战略主动战,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4.
邢少花 《学理论》2014,(3):256-25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在接受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的挑战,合作才能共赢,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尝试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主要就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利用网络资源方面的目标、内容以及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陈志厚 《学理论》2010,(18):237-238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某些混乱、困惑以至失控。因此,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树立忧患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4日出版的《学习时报》发表张志明撰写的题为《以忧患意识推动党的自身建设与改革》的文章。文章指出,在纪念党的光辉历史的同时,我们还要有清醒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忧患意识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不但是仁人志士之共识,而且深植于百姓头脑中。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忧的是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和党内的腐败的日趋严重。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邓小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腐倡廉,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研究其基本特征有着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不骄不躁,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发工作”。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这一指示,增强全党同志忧患意识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对青年一代忧患意识的教育。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增强青年的忧患意识,对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  相似文献   

9.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与我国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一个地区大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艰苦奋斗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美德,代表着一种勤俭朴实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不断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可是,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艰苦奋斗精神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渐渐淡化,特别是在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使他们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家庭及社会应共同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1)
忧患意识是一种以国家和民族兴衰为己任的情怀,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勇开拓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起于艰险的客观环境,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的警示,清醒地认识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以及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同时正确应对国际局势的产物。这种忧患意识是其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彰显的政治智慧、理性精神和战略思考的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2.
许华荣 《学理论》2010,(22):213-214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我国社会已处在重要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其发展和成才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家庭、学校和自身原因,许多大学生的人际价值观发生了偏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并从学校引导、家庭教育和自身努力几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凡 《理论探讨》2003,(3):99-10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正确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树立科学的比患意识要从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忧患意识的基本内涵,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等三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 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 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 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丁金涛 《学理论》2013,(9):11-12
自古以来,风险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挑战风险、抵制风险的实践史。不治则乱,不行则衰,不进则退,这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民族在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观规律。人们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不间断地做出风险决策的过程。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过程,能警惕我们增强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兴亡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理性警醒意识和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6.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迫切要求人们不断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呼唤着人们美好的精神状态,保持社会道德的纯洁和社会心理的平衡,使人与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团结互助、平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饱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华文化日益焕发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8.
钟梅 《学理论》2014,(26):61-62
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经济决定论一直是有争论的话题,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识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信仰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基于特里·伊格尔顿对生产与文明的关系、历史的单调轮回、经济概念的界定等的辩驳,厘清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分析在"增长拜物教"的消极影响下,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明确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应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解决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马维英 《学理论》2008,(18):25-26
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主旋律。“和实生物,和以处众,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为“和”,则有人的自身健全发展,社会的和谐有序,万物的共生共存。但我们强调“和”的同时,更要秉承着“和而不同”的原则,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阶层女性作为我国社会公民的一部分,她们的政治参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新阶层女性在政治参与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功利性较强、政治参与门槛过高、政治参与机会不平等等诸多问题。因此,通过对这些现存问题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又紧紧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步伐,不断发展完善新阶层女性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