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大学毕业进入首钢水域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起,魏福龙在技术岗位上走过了12个年头.12年前,他懵懵懂懂,总有提不完的问题,被大家称为"愣头青";12年里,他没日没夜地守在生产线上,反复核对数据,老师傅都说他是"一根筋";12年后,已是水钢技术中心质量管理室副主任的他,一如既往地执着和严谨,成为同事眼中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2.
1975年3月,21岁的马景强招工来到攀钢炼铁厂当上一名炉前工。他立誓:要干就要干好。24年来,他扎根高炉,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70年代的高炉冶炼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炉前工的责任感使马景强痛下决心要摸透高炉、征服高炉,当一名合格的炉前工。 只有小学文化的马景强开始坚持不懈地学文化、学技术。为了补上文化,他借来教科书,买来字典,开始自学。后来厂里办起文化补习班和技术培训班,他主动报名参加,不管工作有多累、多忙,他都坚持学习,有时下夜班后又参加学习,既困又乏,眼睛睁不开,总想睡觉,他就用笔尖扎大腿,强迫自己坚持下去。他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师傅们的经验诀窍,  相似文献   

3.
古县南垣乡东池村党支部书记付大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期,自费去外地学习玉米制种技术。回村后,利用东池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先种了3亩,到年底一算账,纯收入1500元。随后他逐步扩大规模,到今年,面积已增加到了40亩,可产玉米种子0.85万公斤,预计纯收入近2万元。付大军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在他的指导帮助下,全村有80%的农户选择了玉米制种。他不厌其烦,一家一家地传授制种技术,一块地一块地地查看生长情况。目前,全村的制种面积已达到1700亩。为解决群众玉米种子销售难的问题,他经过多方联系,与洪洞县种子公司签订了种子…  相似文献   

4.
《江淮》2007,(9)
在排爆的第一现场,他以精湛的技术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在与邪恶较量的过程中,他以无畏的精神诠释着军人的忠诚。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选择勇敢向前,为了闪闪的警徽,为了百姓的安宁——  相似文献   

5.
<正>5月4日,一师二团三连工会主席敬博文在承包户张陆军地中,给他讲解中耕化调对棉花生长的好处,安排他明天进行化调。张陆军是二团三连今年引进人员,今年是第一年承包棉花地,很多技术措施不是很了解,副连长敬博文作为他的挂钩干部,从春播开始,手把手教他棉花管理技术,每天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人的解放,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完整地提出了他的新技术观.马尔库塞的新技术观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是他的技术政治观理论构想的系统化.马尔库塞的新技术观既不同于技术悲观主义,也不同于技术乐观主义,而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技术现实主义.它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滥用技术造成对"自然的暴行"和对人的本性压制的揭露,不乏真知灼见,也需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解剖.  相似文献   

7.
丁素萍 《世纪桥》2014,(9):14-15
在1934-1937年,陈云对红军的发展壮大以及取得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长征时担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直接参与了军事指挥,成功地完成了红五军团的使命;他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并以实际行动贯彻毛泽东的军事政策和方针;1937年他赴新疆成功地接应西路军入疆,培养各种军事技术人才,为我党保存和培养了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8.
齐峰是二师三十团九连的一名职工,连续5年被团评为"五好职工"、"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党员"以及"和谐小康家庭",他承包的120亩棉花地,年收入10万元,2012年产值达15万元,他自己凭借着勤劳肯干的双手,多元化增收每年收入10万元,被评为连里的"致富能手"。2002年首次承包棉花地的他,由于承包体制,棉花管理技术不过关等原因,片面地追求高产,致使棉花地长期投入不够,土质严重受  相似文献   

9.
他,仅苗木一项,年收入10多万元! 他就是九台市六台乡西甸村“苗木大王”周文治老汉。 他致富的法宝是“科技信息”。 了解周文治的人都知道,他只有小学文化,过去对苗木的知识很匮乏。为了学习苗木技术,他去过波泥河,去过胡家,甚至几百里以外的公主岭和延吉等地,也都留下了他匆匆的足迹。他听人家讲解,看人家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38岁的郭建忠是奇台县东地乡人,1993年,初中毕业的他只身来到新疆职业大学学习烹饪技术。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老师一边讲一边教学员炒菜,他在一旁认真听认真记,每道菜的工序和要领都深深记在脑子里。他还注重向其他学员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两年下来,他  相似文献   

11.
正王乐义,中共党员,山东寿光人。他带领村民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他无私地将大棚技术在全国推广,使亿万农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被誉为"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之父"。  相似文献   

12.
他,以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医风和精湛技术,使数以千计的农牧民患者康复,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碌曲草原上的好“曼巴”;他,潜心于藏医事业的发展,一项项科研成果,展示着藏医学的博大精深;他,先后争取400多万元,把藏医院建成集藏医医疗、科研、生产、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藏医院,他就是碌曲县藏医院院长卓玛。  相似文献   

13.
唐开健是天长市杨村镇地道的农家子弟。高中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退伍后的2001年春,唐开健随同乡前往江苏宿迁市打工。由于他为人诚实、聪明好学,短时间内就掌握了技术要领和工  相似文献   

14.
党员一件事     
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尚岩村种植大户张学坤.凭借自己掌握的果树管理技术先后帮助230多户农民靠发展优质苹果走上了致富道路,人们亲切地称他是“致富能手”。去年七月前夕,经过党组织严格考验的张学坤,在他62岁生日的那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正>44岁的杨浩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2005年,他怀揣着致富梦想,携妻儿从四川来到二师三十六团承包枣园。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的杨浩正在苦恼不知如何管理时,连队党支部书记吴洪太给杨浩讲述兵团的发展史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连长和班子成员手把手地传授他红枣种植技术,杨浩深受鼓舞。自此以后他积极参加团、连组织的观摩会,仔细研读红枣管理技术书籍,还把连队技术员和老职工请到地里来"会诊"。善于学习、  相似文献   

16.
农九师绿翔建安公司五社区居民周树全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但他凭着聪明才智和超人的毅力,学会推拿、按摩、针灸理疗技术,坚持不懈地为垦区内外的许许多多病人服务,他的事迹被社区居民传为佳话。现年35岁的周树全,并不是天生盲人。10岁时因玩鞭炮不慎,炸到眼睛,从此双目失明。1986年,他的家人把他送  相似文献   

17.
许光达在长期的战争生涯中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他灵活运用并进一步完善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建国后,又受命组建装甲部队,提出了"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装甲部队要抓技术必须以训练场地和学校教育为基地"等著名观点,使毛泽东思想在要求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新时期又有新发展;他是著名的"儒将",理论功底十分深厚;他积极地学习、研究并且宣传了毛泽东的军事哲学。  相似文献   

18.
漂泊学技为致富 初中毕业后,他和乡亲们一样年复一年的在深山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栖,辛勤地耕种那几亩责任田和自留地,但仍难以摆脱贫困.他想,只有致富愿望,没有致富本领,怎么行呢?于是,他远离故土,漂泊他乡学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今年64岁的他,仍然奋战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仍然在不辞辛劳地攀登技术高峰,仍然在为企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他就是季兆昌,一个上海人,吴忠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来到了这个艰苦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知识     
蓝牙 10世纪,丹麦国王哈拉尔德或许不会想到。历史跨越千年后,有人会用他的名字给一种技术命名,这种技术就是时下兴起的蓝牙技术。与野蛮的武力相比,哈拉尔德更多地依靠谈判和沟通,完成了丹麦的不流血统一,从他镶上蓝色假牙那天开始,人们便称他为“蓝牙”(该词译为英语便是Bluetooth)。开发商看上哈拉尔德,意在强调信息沟通的无所不能。设计蓝牙的最初想法是“结束线缆噩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