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凭是学校发给学生的毕业证明,是证明学生学识和能力的重要凭证。正是由于文凭的作用特殊,才使得它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成了一块光彩夺目的金字招牌。有人宣称,文凭就是美好前程的代名词,有了文凭就不愁分不到房子、挣不到票子、用不上车子、坐不到位子改革开放以来,文凭越来越吃香,在许多单位,文凭是“你有我有全都有”。但“文凭热”的背后有隐忧:虚假文凭、空壳文凭泛滥成灾,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2.
当前,官员腐败现象可谓五花八门。在这些腐败中,还有一种新的腐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还在蔓延,这就是“文凭腐败”。“年龄越报越小,工龄越报越早,学历越报越高”的极不正常现象再次向政坛敲响了警钟。虚假的文凭不但害了干部自己,也危害了一方百姓,危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些干部的文凭即使是真的,但里面的含水量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文凭腐败”,已逼近政坛。“攻硕”“攻博”——官场“另类风景”近年来,从政的干部们有不少突然变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戴起了“硕士”、“博士”的桂冠;还有一些干部…  相似文献   

3.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不见他们平时学习,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公款窃取文凭,二三年后摇身一变竟成了硕士、博士,为自己的升迁“贴金”。这些硕士、博士,学费有公款付,论文有人代写,考试有人代考。自己惟一要做的,就是拿文凭,取得升迁的资格。这种用权力、公款窃取的文凭也是一种腐败。文凭腐败现象,它败坏了学风,使我国的一些学位水准大打折扣。这种“含水文凭”为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打造了升迁的台阶,对那些扎实学习,忘我工作的人是一种打击。如果任其泛滥,不仅损害我国教育制度改革,而且败坏党和干部声誉。透视文凭腐败现象,有…  相似文献   

4.
幸福在哪里     
《学习导报》2008,(3):26-26
“幸福在哪里?”小猪问妈妈。妈妈说:“幸福在你的尾巴上。”小猪就用嘴去咬,却总是够不到。小猪沮丧地说“妈妈,为什么我总抓不到幸福?”妈妈笑着说:“只要你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相似文献   

5.
幸福在哪里     
《新湘评论》2008,(3):26-26
“幸福在哪里?”小猪问妈妈。妈妈说:“幸福在你的尾巴上。”小猪就用嘴去咬,却总是够不到。小猪沮丧地说“妈妈,为什么我总抓不到幸福?”妈妈笑着说:“只要你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察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  相似文献   

7.
从前,有一个人数说国王的罪过。这个人说:“大王非常暴虐,治理政事没有道理。”国王听说了这话,非常恼怒。竟不仔细追究是谁说了这话,就相信旁边佞人的谗言,捉了这位贤臣,并从他的脊背上取下了一百两肉来。后来,有人证明这个人并没有说国王有罪过的话。国王很后悔,便又从其他地方索取了一千两肉来为这位贤臣补脊背。一天晚上,被剥肉的贤臣呻吟不止,非常痛苦。国王听见了问道:“你为什么还会痛苦?取了你百两肉,以十倍的量又补给了你,你还不感到满足?为什么还会痛苦呢?”旁边的人回答说:“大王如果割了我的头,我就是再得到…  相似文献   

8.
一次性筷子:内藏千万“猴毒”将一次性筷子折断,用放大镜对准筷子的折断处,也许你会发现一张张“猴子脸”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小小的横截面上。这些“猴脸”便是筷子加工过程中毒害物质的残余,有人称之为“猴毒”。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08,(5):54-55
乐水在2008年第2期的《理财》上撰文指出:时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自己很穷,说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天生就是打工的命。他们中有的虽是白领,但始终是月光族;有的想自己干,却没有起步资金;有的怀揣高学历文凭。但一直怀才不遇……似乎眼前所有的“悲观”,都让他们感到了财富的遥远。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可断言,对财富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近日、“文凭门”又起风波。先说国内,著名打假人方舟子指责“打工皇帝”唐骏在其自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里谎称自己获得过“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唐骏随后反驳说那只是一次印刷失误.同时还向媒体出示了自己真正获得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可立即就有人指出.这西太平洋大学是个当代“克莱登”——靠贩卖文凭牟利的野鸡大学.  相似文献   

11.
到基层调研时,常常有领导干部抱怨听不到真话。究其原因,根子往往出在自己身上。你真心诚意地听真话,肯定就有人向你讲真话;你有意无意地肯定了假话,就是向真话摇头摆手。  相似文献   

12.
人活尘世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牵连。食五谷杂粮,焉能无七情六欲。情和欲成为构筑人际关系的一条锁链,将每个人紧紧捆在一起,使之逃脱不得。记得有人曾作一诗《人生》,内容仅仅一字:   “网”。   是啊,人生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每个人都占据着网上一个交点。上有父母,下有兄妹,左有上级下级同事朋友,右有乡里乡亲左邻右舍。居在网上,每个人都无法脱离人情关系,不管相隔多远,却总也能找到牵连。谁又能离开这张“网”而独傲于“俗世”呢 ?  “网”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在“网”上,有人关心爱护,有人提拔扶持,有人请客送…  相似文献   

13.
面孔     
《廉政瞭望》2011,(8):10-10
张翕飞:高调退贿 “在2010年9月的一次公务中,我收到3个企业给我的现金。现在,我通过汇款退还给他们。”这是某网站上发布的《一个公务员的廉洁从政宣言》里的内容。它的作者是张翕飞,江苏省盐城市经信委行业处副处长。今年3月17日,他再次将另外3笔“退礼”清单晒了出来。有人质疑他沽名钓誉,他回应道:“如果你也是公务员,欢迎你也这样沽名钓誉。”  相似文献   

14.
郭庆晨 《前线》2009,(6):58-58
听骂的态度,很能看出一个人修养的深浅高下。 宋朝的富弼曾官至宰相,这与他的胸襟宽广有直接关系。富弼的大度突出表现在听骂上。少年的富弼就练就了听骂的“童子功”。一次,有人莫名其妙地骂他,他听而不闻。旁边的人以为他真没听见,就提醒他说:“喂!有人骂你啦!”富弼回答说:“他大概是骂别人吧。”旁边的人说:“哪能呢,他是指名道姓地骂你呢!”富弼则说:“天下之大,  相似文献   

15.
过去,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自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尽管他有一个英国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文凭,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却四处碰壁。为了求职,他从英国北方,一直寻寻觅觅到首都伦敦,最后,他走进了世界著名的《泰晤士报》编辑部。 “请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他十分恭敬地问。对方看了看貌不惊人的他,说:“不要”。他又问:“那需要记者吗?”“也不要”。对方回答说。“那么,排字工、校对呢?”他毫不气馁。“都不要!”对方显然已经不耐烦了。他却微微一笑,从包里掏出一块制作精良的告示牌,交给对方,说:“那你肯定需要这…  相似文献   

16.
有一则笑话颇令人深思:某县王县长由于在县里管了好几个要害部门.而且为人也好客,所以每天前去拜会的人络绎不绝。有人问他:“王县长,来看你的人可真多,请问,你究竟有多少朋友?”这位县长回答:“现在还说不上,等我从县长位子上退下后,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7.
对于腐败现象,人们深恶痛绝。然而腐败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有个腐败分子说,我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因为监督机制不健全,我犯罪时如果有人监督,或者有人向我敲敲警钟,我就不会滑得那么深,走得那么远,最后被关进监牢。原山东泰安地委书记胡建学埋怨监督不到位导致他犯罪。他说:“在中国,做官到局一级,实际上就没人管了。”没人管了,腐败能怨自己吗?有个身居市长位置的贪官东窗事发之后,谈及犯罪的原因时说,我是跌倒在市长这个位置上的。言外之意,是市长这个位置使他变坏的。还有人著文题目就是《位置使人变坏》,更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乡土人才就在身边却看不到,甚至连有的乡土人才自己也说“乡间无人才”?走出一步,海阔天高。不要总是呆在“唯文凭是才”的圈子里,界定人才内涵区域应有新拓展:“田秀才”、“土专家”也是人才。二、为什么总有人爱对乡土人才说三道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相似文献   

19.
感受财富     
有人说有钱便拥有财富,其实不然。人的一生有许多除金钱以外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好好地珍惜。 年轻是财富。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 100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儿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1000万元,你愿意立刻就死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了1000万!”其实,年轻就是财富,生命如初升的太阳,充满无穷活力,它能创造出许多你无法想象的奇迹。 健康是财富。在为一些朋友英年早逝惋惜时,更多的人悟出…  相似文献   

20.
李海文 《湘潮》2013,(5):41-42
打开报纸、刊物常常看到关于政治改革的文章,有人认为不进行政治改革就无法进行经济改革,而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扩大民主。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这就是在农村从包产到户到村民自治。大家都知道,粉碎“四人帮”后的改革首先是从计划经济管不到的、贫穷的农村开始的,是从最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经济开始的。由经济而政治,经过30多年,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