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用来说服人、教育人、批评人的一句古语。那么,“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才叫“福”?这是一个真正需要弄明白的有关人生价值的大问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莫兴高,自有生成造化。许多聪明人未必知道什么叫福,许多糊涂人反而“稀里糊涂”地得到了福。何其故也?原因就在于“糊涂人”因为“糊涂”才不知道世上有那么多的烦恼,才不会去追求那些本应该属于自己、更不用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烦恼,皆因心中的非分之想所生,皆因腹内的贪念过炽所致,包括贪财之念、贪名之念、贪权之念、贪色之念、贪寿之念等等。可以说,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福。拥有平常心,当个平凡人,幸福便会自然而然地常伴身边。  相似文献   

2.
“我幸福吗?”当你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你就不一定幸福了。常常,幸福是一句口头禅,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有一句谚语说:“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意思是说幸福是相对的,只有与不幸相比较,才会有真切的体会,幸福又是渐进的、无止境的,已经拥有了就觉得平常,又去追求更多的幸福。如何生活才是幸福呢?每个人通常是在实际生活的比较中产生幸福与不幸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感知幸福     
<正>朋友们在一起聊天,总是会说些家长里短,末了会感慨:某某最幸福了,有非常关爱她(他)的爱人,家里的事不用操心。可往往看到被说是幸福的人一脸委屈: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好,我也很辛苦。于是乎大家经过一番对比,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罢了。生活中的种种幸福在我们每天匆忙的工作中和日复一日平淡如水的日子里被忽视。  相似文献   

4.
幽默一束     
谁笨丈夫对妻子说:“我在路上遇到一位同事,他给我借一毛钱。”“你借给他了?”“嗯,我借了十元给他。”“笨蛋!他自己说只借一毛  相似文献   

5.
见贤思齐 《党员文摘》2023,(7):M0002-M0002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喜欢养鸟,他的同事卡尔却说:“鸟太脏,我是绝对不会养鸟的。”詹姆斯说:“你敢和我打个赌吗?你只需将一个空鸟笼挂在房中,那么你就一定会买一只鸟装进去。”卡尔说:“这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胆说     
我胆小。真的。四年前,因患胆结石症而到医院做B超检查,结果表明,我的胆比常人的要小。一位同事则说过他的胆比常人的要大。所以结石在他的胆中不易摩擦胆壁,很少有疼痛感,而我则迥然不同。将我胆小的事告知这同事,他竟说:“你胆小?我不信。胆小你怎么能总写杂文?”而据我所知,他胆大却历来只写“不栽刺只栽花”的散文,做人处世也特乖巧。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胆囊确有大小之别。容积幅度为30至50毫升。但做事的胆大胆小与这似乎并无关系。也不知古人是根据什么来确定机体的胆大胆小与行为的胆大胆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年一月在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上发表题为《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的讲话,严厉批评一些党员和干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和沉溺于物质享受、纸醉金迷的腐败作风,说凡此种种“令人触目惊心”。他举了六个方面的事例,在其中的“超标准修建办公楼,用巨额公款购买或装修领导干部住宅”中,说道: 我到有些地方,看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大楼一幢一幢地建起来,我就问现在建这么高级的机关办公楼干什么? 江泽民没有讲他得到什么答复。说实在的,我真替这“有些地方”被问的官员们捏一把汗,你怎么回答总书记呢?须知这个问题并非情况型的提问例如你市人口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同事好友老赵对我说,说不清楚到底是家乡把他丢了,还是他把家乡丢了。他说他好眷恋那句"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的歌词!他在努力地回忆着,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数说着……家乡是妈妈怀你生你的地方吗?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年代,妈妈怀我在关内,为了填饱肚子,妈妈一路乞讨生我在关外。不知是妈妈丢了家乡,还是家乡丢了妈妈。没"坐月  相似文献   

9.
《湘潮》1991,(3)
“法律是要每一个人都遵守的,你毛岸英、刘思齐也不能例外!”中央机关到达西柏坡以后,毛泽东住在西柏坡。毛岸英住在东柏坡,有一天,不知为什么,毛岸英竟赤着一双脚丫子,来到了毛泽东的院子里。毛泽东见他光着一双脚丫子,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穿鞋呢?”毛岸英对他说:“我没有鞋。”  相似文献   

10.
大跃进使河南成了“浮夸风”的“重灾区”。毛泽东把新乡地委书记叫到专列上问:“你那是不是真钢铁?有没有那么多数?”书记一愣,坚决地回答:是真钢铁,有那么多数!修武县17万人成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公社。毛泽东问县委书记:“不拨款给你们,全县党政军民由你全包,你包得了包不了?”书记盘算了一下,说:“我不敢包。” 面对跃进之后的“灾情”,毛泽东想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1942年冬天,我在中央警卫团手枪连当战士.一天早晨,模指导员来到我们班,一见我就说:“小杨,你准备一下,团部调你去,另有工作任务.”第二天,我告别了连首长和战友,来到枣园,副团长王金接见了我.他说:“小杨,你在一连表现很好,现在调你到毛主席身边当内卫战士,你有没有意见?”我一听,高兴地说:“要得!要得!”副团长语重心长地说:“你在那里工作是保卫  相似文献   

12.
寓言寓理     
在一个建筑工地,有位社会学专家对正在砌墙的3个工人进行了随机调查。专家问第一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我不是在砌墙吗?”专家又问第二个砌墙的工人:“你在干什么?”他抬起头,笑了笑说:“我在盖一幢高楼。”  相似文献   

13.
1947年8月的一天,李银桥被调到毛泽东身边担当卫士。见到李银桥,毛主席亲切地问:“怎么样,愿意到我这里工作吗?”银桥小声说:“不愿意。”空气顿时有些紧张。过了一会儿,主席说:“嗯,你能讲真话,这很好。我喜欢你讲真话。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愿意在我这里  相似文献   

14.
走出钱眼     
在一间很破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床也没有,只好躺在一张长凳上。 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这时候,在穷人旁出现了一个魔鬼。魔鬼说道:“好吧,我就让你发财吧,我会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 魔鬼又说:“这钱袋里永远有一块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觉得够了时,就要把钱袋扔掉,才可  相似文献   

15.
杭州——南京——无锡 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来到杭州,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奉周恩来之命,去杭州布置毛泽东的安全警卫工作。见到许世友,毛泽东侃侃而谈:“要警惕出修正主义,特别要警惕在中央出修正主义。”毛泽东假设五种情况问许世友:“中央出了反党集团怎么办?坏人占了广播电台怎么办?有人要刺杀我怎么办?革命走了回头路怎么办?国家改变了颜色怎么办?”对这些问题,许世友过去压根儿就没有想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但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噌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带兵北伐,保卫毛主席!”毛泽东笑了,挥挥手说:“那就来不及啦!”听了毛泽东的话,许世友似懂非懂,有些茫  相似文献   

16.
谈“攀比”     
正落马官员的悔过书总能提供别样启示。比如,收受违纪违法赃款近2000万元的安徽省蚌埠市原副市长刘亚在其悔过书中说:"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个人利益、个人享受至上,暗地里总爱攀比:比谁的房子好,比谁在省里‘关系硬’,比谁提拔得快。结果比出了腐败思想,比出了不平衡心理,比出了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读过刘亚的悔过书,人们不难发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研究讨论话剧剧本《屈原》时,周恩来同志对历史剧创作的原则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讲完后,笑着问身边一位同志:“你的意见呢?”那位同志急忙答道:“没有意见,同意您说的。”周恩来同志听后很不高兴,严肃地对那位同志说:“怎么可以没有意见呢?遇到问题,你不思考吗?我不喜欢你们一来就同意我的意见,那还要讨论做什么呢?共产党员应该善于思考,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某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背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无独有偶,猩猩也有个“忍不住”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贝多芬去世前耳聋了20多年,平时他日夜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断断续续地说:“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床旁侍候的人无不泪下。萧伯纳临终时对女佣说:“太太,你想让我像古董一样永远活下去吗?我已完成了我要做的,我要走了。”法国16世纪著名的讽刺戏剧家拉伯雷最后的话是:“该把幕帷放下了,滑稽戏演完了。”拿破仑临死时处于神志昏迷状态。那天,圣赫勒拿岛上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拿破仑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大喊“:我的上帝!我的法兰西!”然后就倒下断了气。诗人约翰·济慈用诗句表达了他最后的思想:“我感到雏菊在我身…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快退休了,每每想起就要离开我视为生命的工作岗位,心中不免有些惆怅。干了一辈子,就这样退下来了?虽然心里知道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总不那么甘心。你们看,怎样排解这心中的郁闷呢? 长春 王维刚 王维刚同志: 你提的问题的确有代表性。但说“排解”,倒不一定,谈谈心怎样?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马上就要回家当“老爷子”了,这种不情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也知道,退休,国家有政策,谁都得遵守。这是个硬道理。但是,怎样愉快地接受这个现实呢?还想说说软理由。一位老领导对这个问题很有体会,他说,快到退休年龄的同志,有三个字须记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