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彬 《学习论坛》2012,(10):52-54
市场化的改革并没有淡化政治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政治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层的核心要素,不仅从战略层面上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根基,甚至影响到企业运行的轨迹。因此,基于稳健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培育成熟的企业政治文化。就国有企业而言,成熟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以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施企业政治战略,开展政治营销,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消费者良好的关系;培育企业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根据国有企业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增强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实现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根据国有企业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特点,增强人力资源集约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经营战略。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实施以人 为本的发展战略,塑造和培育企业精神,竭力打造企业形象,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双向互动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卉 《理论导报》2010,(12):31-32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双向互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努力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发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把思想政治工作变成塑造企业精神的基本手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用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商品的品牌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已日益重视自身的企业形象和商品品牌的强化和塑造。正在兴起的企业形象塑造(CI)战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所要求的一种趋势,同时对企业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营销资源。塑造企业形象是建设新型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覆盖企业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并为一个综合整体。其要求企业工作起点较高,内涵全面,科学管理.我以为当前要实施这一战略,在工作上要努力实现内外同一、形质同一、群体个体同一、长短同一、使之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作为新的管理思想,其特点是将企业的“硬”管理和“软”管理结合起来,以“软”管理为主,即以“物”为重点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企业实施文化管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企业理念;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明确企业价值取向,凝炼企业精神;运用 CI战略,塑造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7.
正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新闻宣传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对树立企业形象、鼓舞职工士气做出过积极的贡献。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企业的新闻宣传作用呈现出削弱的现象,在此,笔者进行了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些改善国企新闻宣传的建议。面临的形势传统的国有企业,对新闻宣传一直高度重视,一些大中型国企专门设有  相似文献   

8.
宋秀林 《探索》2011,(5):91-93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和中坚,对科学发展全局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实现国有企业的科学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树立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本思路,在具体工作中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好做强主营业务与做好非主营业务、保持经济增长与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企业发展与促进员工全面发展、解决当前的困难矛盾与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管理制度、完成当前任务与规划企业发展战略、继承发扬优秀传统企业文化与塑造新型企业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的影响和带动下,企业管理正在进行一场由经验管理向文化管理的变革。这就意味着,文化已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四川省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增进了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认识。一、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在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管理形式,是传统的管理理论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从一定程度上讲,无论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还是企业员工精神状态,都是企业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为国有企业,深入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指导,潜心构筑国有企业的管理文化品牌。一、树立管理文化理念,为构筑管理文化品牌提供精神动力企业的管理文化理念是一种以全局为目标,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管理的多方面因素,依据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一种洞察现实,前瞻未来的管理思想,具有引导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潜在功能。树立企业管理文化理念,奠定…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又称公司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念,他同时又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代表了企业的精神风貌,还代表了企业的价值标准、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对内它能激励职工锐意进取,重视职业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精神;对外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同时它也是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和实现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企业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支柱。  相似文献   

12.
胡颖 《前线》1994,(23)
双安商场坐落在海淀高科技开发区。是一座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现代化商场。1993年9月正式对外营业。开业以来,我们把塑造现代商业企业形象作为商场发展目标。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反映,无论老企业还是新企业,从它刚一建立就在自觉不自觉地树立企业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形象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促使员工在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的同  相似文献   

13.
吴健 《党史纵横》2012,(9):34-34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为取得在商品竞争中的地位和全员力量统一于共同目标下,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的被全体职工普遍接受并相对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的目标等。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日益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发展创新的必备条件,成为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和生产知识品牌的重要管理手段,成为提高职工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兴产业的物业管理竞争异常激烈,品牌塑造成为赢得行业竞争的重要策略。品牌 塑造必须树立业主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努力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打造企业文化;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施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5.
0年代起源于美国,60-70年代传入日本、近年来引进到我国的CI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形象战略,这种企业形象战略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CI战略是思想政治工作———生产经营新的结合点实施CI战略即是企业通过...  相似文献   

16.
杨善庚 《唯实》2006,(12):28-30
随着企业文化管理的兴起,以企业精神促企业发展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培育企业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能极大地增强企业内部的吸引力,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实践证明,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部门的企业,也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只要能够全方位地规划并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就必定会最大限度地激活企业的全部精神力量和物流能量,从而产生无形而巨大的潜在动力,确保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特许经营是企业实施品牌扩张策略的主要经营模式.我国企业不注重也不善于品牌经营,缺乏利用知名品牌实施特许经营的经验,使我国的国际化品牌培育数量稀少.为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注重设计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大力实施品牌经营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也在创造、传播着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显然,它已不仅是一个承担着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经济组织,而且还是一个承担着推动文化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命的“文化机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价值观的培育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主要管理方式的文化制胜战略,正在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根本战略。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此时引入文化制胜战略,无疑是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迫切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这是国有企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树立国有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国有企业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对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